○胡克林
(民勤第三中学,甘肃 武威 733304)
2015年的高考已尘埃落定,尽管也有不同的声音,但社会各方的总体反映是平稳的,也是认可的。从语文科目看,试卷的结构、试题的呈现形式保持了相对的稳定;试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有了明显的提升;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质更加突出;从成绩看有比较明显的回落,这与试题的难度、考生的反映、新课改的要求和高考改革的期望是一致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高考改革的方向,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备考及教改课改指明了方向。就语文而言,我认为是到反思与改变的时候了,也到了我们不得不反思和改变的时候。我认为高考语文成绩的下降是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必然和客观呈现,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应付或不认真进行教改、课改的必然和应有的结果,今天的成绩虽出人意料,但从源头看,也在情理和预料之中。挫折是令人沮丧的,但我们没有时间、也不能妄自菲薄,丧失信心。我认为当下最重要的是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与总结: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要找准问题,明确方向;信心比黄金还珍贵,要树立信心,勇于担当。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有所为,而又有所不为”的改革勇气积极投入到教改课改中,静心聚力、博学略取、锐意创新,就一定能迎来高中语文教学的下一个春天。
下面,笔者就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备考谈两个方面的问题:
1.从教改课改方向看,我们没有真正接纳和切实进行教改课改,偏离了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方向。《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生活、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既是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潮流。2015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比较准确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长期以来我们只是挥舞着素质教育和教改课改的旗子,实际上高中教学从未进行过伤筋动骨的改革,而是一直围绕和受制于高考;说严重点,就是高考绑架了教改课改。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又缺乏责任与担当,盲目迎合民意,唯高考是举,即使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和教改课改的方向,又贻误了教改课改的大好时机;我们推行的是一种在僵化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功利的教育方式的支配下,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政绩观的驱使下的精英教育,这种畸形的、过时的教育行为损害的不仅仅是高中教学,从长远看,还影响和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贻误的是敢为天下先的探索良机,错失的是缩小与其他省份教育差距的契机。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是故步自封、夜郎自大;说重一点,也可以说是自毁长城、咎由自取。
2.从今年采用新课标全国卷的地区看,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在去年青海、甘肃、西藏、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广西、河南、河北和山西的基础上,增加到今年的十七省份,增加了江西、辽宁和山东。新增加的江西、辽宁和山东恰恰又是教改和高考改革进行比较早的省份,客观上拉高了今年采用新课标全国卷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这样今年的试题难度有所增加是必然的,也是合情合理的;新课标卷本身就是对近几年教改课改的检验,而检验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就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试题一定比以往难。在此我们要明确一点,明年采用新课标全国卷的省份还要增加湖北、广东、陕西、四川、重庆、福建和安徽,增加的七省份是经济发达、教育水平普遍较高的地区,也是教改和高考改革进行的比较早、比较好的省份;而作为为国选才储才重要途径的高考,不是具有慈善性质的恩典,它的严肃性、公平性和选拔性决定了它既不同情弱者,也不相信眼泪,因此以后高考试题的难度绝对不会低于2015年,我个人认为,以后的试题难度甚至会高于2015年。
1.深刻领会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思想,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扎实推进教改课改。思想决定意识,观念引领行动。教学要改革,观念须先行。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虽然从上到下大张旗鼓地宣传造势,庄重严肃地挂牌启动,轰轰烈烈地示范推广,但客观地说是虚的动静不小,实的收效甚微。教改的氛围远未形成,课改的主动性远未调动。绝大多数教师依旧是落后的观念、陈旧的思想;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在课程改革中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具体表现为:缺理论,少观念;缺魄力,少力度;缺信心,少勇气。《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表述与新教育方针指出的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既是我们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未来教育追求的目标。因此,推进教改课改、实施素质教育既是新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要借力新一轮教改课改的东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国家级教研活动平台和高考改革的契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壮士断臂、刮骨疗毒的勇气和担当,扎实推进以构建“高效课堂,文化课堂”为主要内容的高中语文教改课改,真正实现向教改课改要效益,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2.切实改善办学条件,稳定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美好的教育设想最终要靠甘于奉献、品高技精的教师队伍来实现。甘肃与其他省份相比经济落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尽管绝对数字很大,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不足,甘肃的教育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不要说与东部、南部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就是与中部和西部的许多省份相比也是非常落后的,严重制约了教育人才的储备。主要表现为就是教师整体学历低,特别是初始学历低,即使是通过不同途径拿到了本科及以上文凭,含金量也严重不足;许多教师初始专业还不是现在任教专业,我们不否认教师个人的后天努力,但这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有保障;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参加工作开始到退休,没有或者基本没有进行过像样的系统培训,是典型的“一壶水循环到退休,蒸发到枯竭”;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条件、待遇等等原因,许多青年教师不安心工作,想方设法转行、跳槽,致使学校时时处于短期培训教师的状态,今年好多优秀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警察招考,就能说明问题;一些成名的、有成绩的中青年教师时时面对高薪招聘的诱惑;一些教师受社会大环境和不良风气的影响,事业心缺失,奉献精神淡薄,典型的表现就是职业倦怠和以教谋私;教师在专业研究上,心气浮躁,用心不专;心有旁骛,投入不足。放眼看看,在民勤、甚至整个甘肃,不论是活跃在教学一线的名师,还是潜心研究、著书立说的专家,大都是成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师,能独当一面的75后屈指可数,更不要说从教时间相对较短的80后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还不能适应当下教育的需求。这既与教育投入不足、设备短缺,教师培训没有正规化、系统化有关,也与教师学习意识淡薄息息相关。因此改善办学条件,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走出当下高中教学、甚至是整个教育窘境的必由之路;这也与武威市教育局提出的实现“教育管理精细化、教育资源均等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办学方向特色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六化”目标是一致的。
3.努力创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文化课堂,着力提升学生整体语文素养。要构建高效课堂和文化课堂,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这是思想引导、行为引领的前提条件。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业务储备、丰富幽默的课堂语言、精湛的教学技能和熟练的现代教育技术操作技能;构建文化课堂,教师首先要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只有教师博览群书、书香味十足,才有构建文化课堂的前提条件,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养成读书写作的习惯,也一定要会读书、能写作。同时语文教师要注重占领语文教学的园地,也就是属于学生享受语文的时间和空间,丢失了语文教学的园地就是丢失了学生的文化食粮和精神园地。在学生阶段,提升他们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占领语文教学园地,语文教学园地的占领主要依靠课堂。要积极、主动转变“一言堂”“唯师是”“满堂灌”“齐步走”“一刀切”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积极构建以“开放自主、合作探究、品味欣赏”为特征的高效课堂;注重提升课堂的文化品位、文化内涵,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放飞思想的乐园,充溢精神的家园、栖息灵魂的殿堂。
4.走出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上的两个误区。在当下课堂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我认为存在两个走向极端的误区。一是使用过度。有的教师整节课都是通过电子白板等现代教育技术呈现,教师一字不写,课堂容量超大,推进速度奇快,学生如同看3D电影,刺激有余,痕迹过淡。文学是高雅的艺术,艺术是需要用心细细品味的,3D电影式的语文教学,只能是对文学价值的肆意透支,从素质教育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看是万万不可取的。二是有的教师不接受、不使用或者还不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导致有限的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兴趣几无,这样既不能适应当下构建高效课堂的课改要求,又不能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到社会的发展进步。
5.关注教学过程的七个方面。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出发,要关注教学过程的七个方面:一是重视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教学。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识字和写字是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其实这是一个人一生的任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规范的书写汉字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高尚情操的熏陶和爱国品质的培养,切不可等闲视之。在高考语文试卷的评阅中,不论是错字还是别字,每字均扣一分的导向规定说明了这一点。二是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特别是增加优秀古典诗词和散文传记的积累量,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与生活方式,使读书成为永恒的时尚。对于这一点,社会各界已经形成了共识,可以说在今后的教学中已是众望所归、大势所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示范引领,顺势而为。同时要认识到,这也是从根本上破解高考作文中审题卡壳、材料匮乏和语言干瘪瓶颈的灵丹妙药;也是解决文言文阅读、诗词鉴赏、名句默写和仿写题的最可靠、最高效的备考策略。三是要强调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重视让语文和语文教学返璞归真,使之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务生活。四是重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工具性是语言和语文的本质属性,要通过活动搭台和氛围营造,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交际功能,充分体现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实现由语文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质的转变与飞跃。这是解决高考语文语言应用类题目的备考法宝。五是重视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诚信、感恩、敬业、担当等等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要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博大、不朽的精神财富,使其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阵地,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提升思想和精神境界的神圣殿堂。这同样能帮助学生走出高考作文中立意空洞和无病呻吟的窘境。六是重视强化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锤炼。学生意志品质的锤炼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语文学科和语文老师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要通过日常教学和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强化说教,重视实践,循序渐进。如果没有过硬的意志品质,那么高考中非智力因素作用的发挥便无从谈起,更不要说在以后的工作中,克服困难,取得成绩了。七是要重视并加强对学生规范答题的训练。这并非是单纯功利的应试技能的训练,而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想一想,做哪一项工作不需要规范的操作!这是习惯,也是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当然,在网上阅卷的今天,这也是考生必然要具备的一种能力。
6.转变“唯精英是才”的人才观,建立科学的、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人才观、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行为有直接的影响,要转变过去“高分优才”“低分庸才”的人才观,更要改变过去那种“唯分数论”“唯北大清华论”“唯重点本科上线率论”“唯综合录取率论”的畸形、功利的教学、考试评价体系,要建立“以人为本”、重视能力素养、重视交际生活、重视综合能力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着眼于学生的信仰品德、创造力、合作意识、责任担当;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要着眼于施教过程和施教者的情感投入,使评价体系能真正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健康发展,能推动语文教改和教学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