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不同心态文化内涵及成因探究

2015-02-14 05:48:17马凌燕
语文学刊 2015年25期
关键词:崇德西方人心态

○马凌燕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它受制并依附于社会经济基础,是文化构建的深层,也是文化的核心。心态文化包括诸多元素,如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艺术思想等方面。

一、中西方政治文化中渗透的不同心态文化价值观

(一)中国的“感性”社会

从古至今,中国的政治思想极为丰富,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中国的政治思想呈现出整体性和稳定性的特点。“礼仁”结合是所有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礼”指个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仁”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者都强调道德的约束,强调“德”的力量。中国后期的政治思想也渗透着“以德治国”的伦理观,政治文化中处处渗透着“崇德重仁”的情感。

强调“以德治国”和“崇德重仁”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这说明人类发展进程终于摆脱了最初的物质欲开始转向精神追求,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褒扬的。因此,加强道德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无可厚非,但是这也不同程度的要求我们用直觉和感情判断周围的事物。换言之,生活的哪个方面都摆脱不了一个“情”字。当感性出现的几率大于理性时,必然会干扰我们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中国人太注重个人言行与社会规范之间的一致性,时常注重将自我的认知和自我评价和社会道德规范放置在一起,看自己有哪些方面与这个社会道德标准不符,于他人眼中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否相符,认为认识了自我就认识了世界。即中国人认识外部世界所采用的策略和方式与认识自我的策略和方式是一致的,注重自我的判断和评价,主观性强,对待客观世界和现象难以做到客观。

进入21 世纪,多种价值观互相冲突,但是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崇德重任”穿越时代的磨砺,仍保持着永不退色的光亮。

“崇德重仁”体现了儒家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情感理念。“崇德”,即是对道德推崇和尊敬。“崇德”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情感基础。儒家认为只有道德才能赋予人在宇宙中的独特位置。并且将道德作为划分人和动物的标准,将道德和其他事物进行比较,认为道德才是人最珍贵的东西。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意思为:如果不具备“恻隐”、“羞恶”、“辞让”这些道德情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中国的这种崇德重义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被延续下来,中国人至今仍将追求自我的道德修养和仁爱之心视为道德标准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对当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使得中国人在探求客观真理时容易优柔寡断,这也是我们应该深思的地方。

(二)西方的“理性”社会

与中国的人情社会相比,西方人更看重的是客观事实,他们更喜欢探求的是事情的本质而非道德情感的评价。我们可以从古代的哲学思维谈起。

西方哲学源于于宗教,但它始于研究客观世界。所以它的最初形式是自然哲学,然后才转向人。因此,西方人的思维里最先关注的是客观事实本身。而中国人的思维善于从自我认知出发。

中西哲学不但出发点不同,而且发展进程迥异。希腊哲学没有经过殷周之际那样的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这就为宗教留出了一定的空间。所以,在希腊哲学发展的后期,哲学终于和来自东方的宗教合流了,由此导入中世纪。然而,正是由于西方没有经历过殷周之际那种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所以西方的哲学和宗教始终禀性各异。其哲学是理性的、人文主义的,其宗教是非理性的、神本主义的。终于,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哲学与宗教又一次分道扬镳了。就这样,西方重新确认了久违的人文主义传统,并跨入近现代社会。可以说,西方的近现代文明是西方人的思想从中世纪的枷锁中挣脱出来的结果,所以它表现出对中世纪激烈批判的意识。因此强烈的批判意识使得西方人更多地关注与外部世界,探求世界本源,与中国的人情化相比,处理具体问题时更为理智客观。理性主义指崇尚客观精神,强调理性的引领作用,注重实践和科学验证,将情感和道德判断置于较为次要的位置。

西方的理性精神给予西方人一种敢于探索,不受羁绊的勇气,使得他们在真理面前,在现实面前,用理智和客观分析问题,与真理共舞。

二、中西方伦理道德中不同心态文化价值观

伦理道德分为两个明显的组成部分:伦理、道德。伦理蕴含着西方的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则蕴含着更多的情性、人文、个人修养等属性。中国将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西方的公共意志领域也蕴含了更多的个人主义色彩。因此将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英雄情结进行比照,有利于我们了解伦理道德领域中西方心态文化的典型不同。

(一)中国的集体主义情结

中国人喜欢根据亲缘、地缘、业缘、同学、战友等关系结成普遍的、广泛的、众多的非正式群体。人们通常以关系、群体区分成各式各样的“圈子”,并据此判断谁是自己人、谁是外人,谁是圈内人、谁是圈外人。然后,对不同人表现出内外有别、亲疏有别甚至截然相反的态度、行为方式以及道德评判规则。一般人与正式组织(即集体)关系的状况,主要取决于自己所在“圈子”的成员即“自己人”在正式组织中的地位,因此集体在个人眼中是个人价值和地位的体现,没有集体就无法彰显个人的价值。因此“集体”在个体眼中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中国的集体精神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个人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社会进步。但是,这种精神也使得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人价值,中国人眼中只有集体没有个人的话,那自私作为人类的本性必将找一个合适的宣泄口,也会导致极端追逐个人利益行为的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损害了人的本性,也使得本该重大局的观念摇摇欲坠。

(二)西方的个人英雄情结

西方心态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主义,也就是“个人本位”或“个人主义”。它肯定个人生命、自由、私有财产等,是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认为社会的一切权力都来源于个人对自己生活的基本权利。只有个人才是实在的,整个社会的结构和关系通过个人之间的交往,特别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形成。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表现在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方面,是反映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自由竞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观念和功利主义观念。

工商贸易的兴起,以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商业原则促进了古希腊人个体意识的觉醒,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发展促进了平等、自由、民主观念的形成,从而孕育出西方人个体本位的文化精神。西方人开始肯定个人存在的价值,并且将人视为衡量万事万物的尺度,将个人价值推崇至极。

因此,西方个体意识强烈,在西方奉行利己主义的行为准则,尽可能趋利避害,追求自己幸福的最大化,成为无可争议的目标。“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成为社会的普遍认可,“锋芒毕露”的竞争意识也成为生存之道。

三、结 语

通过中西方不同的心态文化对比,看到了两者的截然不同,两者各有优劣。文化的竞争虽无形却最具有杀伤力。我们要在时代的变化中,看清对方,认清自己,构筑自己的主流价值观和心态文化体系。中西方心态文化的对比使得我们对中西方心态文化领域的不同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文化冲击和融合知己知彼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积极肯定自我的文化优势的同时也应认清自己的不足。积极改进,让中国的文化以优异的姿态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崇德西方人心态
昆明崇德水泥有限公司
Formation of L10-FeNi hard magnetic material from FeNi-based amorphous alloys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中华诗词(2020年8期)2020-02-06 09:27:20
做谦逊的人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北方文学(2018年20期)2018-08-28 09:44:16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青年时代(2017年7期)2017-03-28 21:41:30
亭台楼阁
时尚北京(2016年10期)2016-12-12 04:43:54
崇德向善着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06
还是“看掐架”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