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语言中的众多语词在语义上是彼此相关的。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所形成的词的聚合叫词义类聚,然而,即使是属于同一个词义类聚的词,它们也存在内部差异。在古代汉语中,“行”、“步”、“趋”、“走”、“奔”构成的就是表示行进的词义类聚,各词词义在某些义项上相同或相近,构成同义词的关系。梅家驹等人编著的《同义词词林》将这些词归属在“下肢动作”这一类属,但它们的本义、引申词义及语法意义有很大的差异性。
“行”,甲骨文作 ,金文作 ,金文大篆作 ,小篆作 。“行”是象形文字,象十字路口,它的本义是“道路”。如《诗经·豳风·七月》:“遵彼微行。”“微行”即指小路。《诗经·周南·卷耳》:“置彼周行。”“周行”是大路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四》:“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许慎在《说文解字·行部》中说:“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他认为“彳”像人的下肢腿、胫、脚三部分相连,“亍”是反“彳”。许慎是把“行”看作会意字,认为“行走、走路”是它的本义。但从甲骨文和先秦文献来看,许慎的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步”,甲骨文作 ,金文作 ,金文大篆作 ,小篆作 。“步”的甲骨文字形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叠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故其本义是“行走”。《说文解字·步部》:“步,行也。从止 相背。”如《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见夫人之步马者。”《楚辞·屈原·涉江》:“步余马兮山皋。”这些句子中的“步”皆为“行走”之义。
“趋”,金文作 ,隶书作 。“趋”的本义是“快步走”。《说文解字·走部》:“趋,走也。从走,刍声。”如《聊斋志异·促织》:“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往。”《庄子·胠箧》:“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礼记·曲礼》:“帷薄之外不趋。”这些句子中的“趋”皆为“快步走”的意思。
“走”,金文作 ,金文大篆作 ,小篆作 。“走”的金文字形上部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像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说文解字·走部》:“走,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在古代汉语里,“走”的本义是“跑”。如《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吕氏春秋·期贤》:“若蝉之走明火也。”《乐府诗集·木兰诗》:“双兔傍地走。”《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奔”,金文作 ,金文大篆作 ,小篆作 。“奔”的金文字形上面从“大”(人)像人挥动双手,下面从“止”(趾),并且是三个“止”,表示快跑。所以,“奔”的本义是“快跑”。《说文解字·夭部》:“奔”,走也。从夭,贲省声。与走同意,俱从夭。”《聊斋志异·狼三则》:“屠乃奔倚其下。”《书·牧誓》:“弗迓克奔。”《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将奔走之。”《与朱元思书》:“猛浪若奔。”这些句子中的“奔”是“快跑”的意思。
《尔雅·释宮》:“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释名·释姿容》也记载:“两脚进曰行。行,抗也,抗足而前也。徐行曰步。步,捕也,如有所司捕,务安详也。疾行曰趋。趋,赴也,赴所期也。疾趋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而在后来的词义变化过程中,由于词义转移,走路的动作也可以叫“行”,“行”为“行走”之义,与“步”同义。引申义越来越多,使用越来越广泛,“行”的本义“道路”反而在语言中消息了,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蔡邕《独断》);“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庄子·逍遥游》)。“行”还有其他的义项,如“做”、“行动”、“品行”、“行列”等,它还可以表示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如《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使卒出貑,行出犬鸡。”
“趋”读作“qū”时,也可译为“小步快走”,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表示恭敬。如《战国策·赵策四》:“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史记·萧相国世家》:“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趋”读作“cù”时,在古代汉语中同“促”,为“催促、急速”之义。如《汉书·食货志上》:“使者驰传督趋。”《汉书·高帝纪》:“令趋销印。”《礼记·乐记》:“卫音趋数烦志。”
“走”的“行走”义也是后来引申发展的。现代汉语中的“走”,古代汉语称“行”;古代汉语中的“走”,现代汉语称“跑”。“走”还由“跑”义又引申为了“逃跑”义。如《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史记·田单列传》:“已而燕军攻 安平,城坏,齐人走,争涂。”《史记·项羽本纪》:“田荣即引兵归,逐其王假,假亡走楚。”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奔”本义为“快跑”,在“跑”这一义项上与“走”构成同义词关系。“奔”也可以引申出“逃跑、奔跑”义项,所以“奔”与“走”在引申义“逃跑”这一义项上也构成同义词关系。如《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战国策·燕策一》:“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韩非子·难四》:“鲁阳虎欲攻三桓,不克而奔齐。”需注意的是,“奔”又特指“战败逃跑”。如《左传·成公十六年》:“臣之卒实奔,臣之罪也。”
“行”、“步”、“趋”、“走”、“奔”除了在本义和引申词义上有差异外,在语法意义上也各有特点。以“行”与“走”为例。“行”之后不能直接带处所词,如果要表达“行”所到达、所存在的处所,则需要与表示到达类动词,如“及”,或与表示存在义的介词“于”等一起引导出处所。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行及弇中,将舍。”《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有鹿门稷者,行年七十二无妻。”而“走”之后可以直接带处所词,构成“走+处所”的格式,表示跑向某处,动作趋向性强。如《左传·宣公十二年》:“赵旃弃车而走林,屈荡搏之,得其甲裳。”“行”还可以作时间副词,相当于“且”,表“将要”。《释名疏证补》中征引《诗经·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走”除了与“行进”义相关,也有“仆人”的意思,如《报任安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仆人”又可以引申为“我”,表谦称,如张衡《东京赋》:“走虽不敏。”
又如,“步”可作量词,表示中国旧长度单位,但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史记·秦始皇本纪》:“舆六尺,六尺为步。”古时一举足叫跬(半步),举足两次为一步。而现在“步”作为测量单位时,是指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
综上所述,“行”、“步”、“趋”、“走”、“奔”在本义、引申词义及语法意义方面有所不同。尽管它们的词义在某些义项上相近或相同,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又相互区别。分析这五个词,解剖在古代汉语中它们的联系和差异,有助于学生掌握、区分它们的词汇意义,准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汉语词汇丰富、复杂,“行”、“步”、“趋”、“走”、“奔”这几个词只是其冰山一角。理解古代汉语中词义相同或相近、易混淆的词的联系与差异,对学生学习古文,正确理解和运用词义,区别词的古今意思等有很大的帮助。
[1]梅家驹,等.同义词词林[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
[3]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M].语文出版社,1994.
[4]王力,林焘,等.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 商务印书馆,2011.
[5]吴鹏.古汉语“行”义动词的词义分析[J]. 德州学院学报,2011(5).
[6]杜翔.“走”对“行”的替换与“跑”的产生[J]. 中文自学指导,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