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与对策研究
贾书丽1,齐琳子2
(1.中共莱州市委党校,山东 莱州 261400;2.山东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近年来,莱州市充分抓住国家、山东省和烟台市三级所实施的重大发展战略机遇,产业集群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发展方式、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莱州还略显不足,因此,应突出产业特色,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依托港口优势,形成产业集群隆起带;培植龙头企业,膨胀区域产业集群规模;推进园区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和扩张;实施科技创新,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明确政府定位,更好发挥政府积极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竞争力;对策建议
收稿日期:2015-03-17
作者简介:贾书丽(1980-),女,山东莱州人,中共莱州市委党校讲师.
中图分类号:F127.52文献标识码:A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存在和发展作为核心要素,以它们的发展集聚大量密切相关的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行业,这些相关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形成集聚的一种地域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地区不仅在发展理念引入产业集群,并且在实践中也催生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对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莱州市充分抓住国家、山东省和烟台市三级所实施的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坚持科学发展,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转方式调结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4年,莱州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85亿元,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2.1亿元,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中排名分别提高到34位和36位。被确定为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县,在烟台市综合考核中继续保持先进位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0:53.3:36.7,黄金、建材、机电、盐及盐化工四大传统支柱产业链条拉长、规模膨胀,产业集群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电力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起步发展[1]。
1莱州市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1.1 优势分析
一是区位优势。莱州市位于山东东北部、渤海莱州湾之滨,是联结山东沿海开放前沿城市与内地后方的枢纽,拥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及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三区”发展的叠加优势。二是港口优势。近年来,莱州不断推动港口向大型、深水、专业化方向发展,目前莱州港拥有13个万吨级以上泊位,其中有4个5万吨级泊位,2个10万吨级泊位,华电港2个5万吨级泊位全部投运,朱旺港与烟台港合作开展集装箱运输业务,填补了市内空白,全年港口吞吐量突破4000万吨,完成集装箱运输15万标箱,成为“黄三角”区域拥有万吨以上泊位最多、承运能力最大的港口群。随着疏港高速、疏港铁路、输油管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竣工投运,滨海高等级公路、莱州至青岛董家口一级路等重点道路的规划与建设,将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强力交通运输的支撑。三是产业优势。近年来,莱州黄金、机电、石材、化工等产业集群呈现雏形,莱州拥有6家大中型黄金矿山企业和3家上海黄金交易所会员单位,机电产品生产企业500多家,规模以上石材企业108家,石材产业已经进入了山东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盐及盐化工生产企业140家。莱州拥有中国石都、中国草艺品之都等特色产业名片,机电、黄金、建材、盐化工四大工业支柱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70%以上,剎车盘产量占全国40%[2]。2014年,莱州市黄金、机电、石材、盐及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主营收入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近80%。(宫权《莱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2月)四是资源优势。莱州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矿产资源30多种,其中,黄金储量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莱州是“中国北方石材出口基地”,石面用大理石、花岗岩储量达3.8亿立方米;其他资源,如滑石、菱镁石的储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还有丰富的铁矿、萤石等资源,资源禀赋相对较好。
1.2 劣势分析
一是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目前,莱州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以黄金、石材、化工等资源性产业为主,存在资源消耗大、排放多、能耗高的特点,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方面压力较大;而且随着土地、水、矿产资源等日益短缺,这种依靠资源消耗、低端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二是龙头企业拉动不足。目前莱州产业集群内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缺少具有行业“小巨人”特点的龙头企业,“山多峰少峰弱”的现象比较突出。以莱州黄金、机电、石材、盐化工等四大产业集群为例,2013年,集群内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仅63家,其中,过百亿元企业只有1家,40多亿元企业1家,10亿-20亿元企业12家,10亿元以下企业49家[3]。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目前莱州产业集群中70%的规模以上企业没有自己研发机构和科研队伍,企业每年用于产品研发资金投入均不到利润的1%,严重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如,沙河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产品技术含量低,准入门槛低,处于粗加工模式。另外,莱州企业自主品牌影响力不强,很难形成品牌优势,很多企业产品存在贴牌现象。四是社会化服务不发达。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是产业集群成长的重要保障。产业集群的成长,需要有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相应服务的组织和服务网络的支撑。目前,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莱州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但是,目前一些具体的服务如人才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不能够为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地服务支持。
2莱州市发展产业集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2.1 面临的机遇分析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所带来的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并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以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伴随全面改革的推进,必将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进而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带来了难得的契机。二是中日韩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所带来的机遇。随着中日韩三国正式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中日韩经贸发展和合作进一步深化。山东在中日韩经贸合作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莱州濒临莱州湾,地处胶东半岛经济圈,与日韩隔海相望,不仅具有区位优势,而且与日韩等国的产业具有互补性较强的特点,合作空间较大,莱州可以在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伴随机电、临港等产业集群发展,莱州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和产业技术工人,这可以很好地承接日韩的产业转移,以加快莱州自身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三是两大国家级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所带来的机遇。莱州地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级战略叠加区。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推进,海洋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实施,为莱州加快滨海开发开放、做大做强海洋产业、加快滨海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利时机。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日益深入,将推动莱州发展成为“黄三角”区域的物流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山东半岛新能源基地、滨海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打造环渤海地区高效生态经济特色重要增长区域。四是“西部增长极”战略的实施所带来的机遇。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12年2月,烟台市提出了“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发展战略。莱州市是“多极崛起”发展战略中烟台西部的重要“一极”[4]。随着“西部增长极”战略的实施,烟台将进一步加大对莱州的资金、项目和政策的投入。这有利于莱州发挥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好的优势,促进莱州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积极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和集聚,打造烟台西部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
2.2 面临的挑战分析
一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所带来的挑战。莱州经济中的部分产业对外依存度较高,外向型产业在莱州经济中占据一定比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深化,欧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东北亚地缘政治动荡起伏,这对于莱州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挑战。同时,国内扩大内需任务艰巨,未来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这对于莱州机电等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带来很大挑战。二是周边区域日趋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挑战。随着“蓝黄”两大国家级战略深入实施,莱州与周边毗邻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莱州虽然位于“蓝黄”经济重叠区,但不属于“蓝黄”经济的中心发展区域,面临周边相同区位县市的激烈竞争。另外,莱州港与日照港、东营港等港口也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对于莱州发展临港产业集群、做强海洋经济提出严峻挑战。三是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所带来的挑战。莱州黄金、建材、盐及盐化工等主导产业大多是资源依托型产业,具有能耗高、排放大的特点。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二氧化碳排放和生态环境的考核进一步强化,资源环境约束对莱州产业发展尤其是重化工业发展的制约作用不断凸显,莱州面临既要逐步降低对高消耗、高排放产业的依赖程度和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双重挑战。
3莱州市打造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打造莱州产业集群,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蓝黄”战略有利时机,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强莱州经济实力为目标,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产业园区(基地)为载体,突出产业特色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以增强莱州产业体系综合竞争力。
3.1 突出产业特色,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科学完善的发展规划,有利于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发展。莱州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要根据莱州发展特点、区位优势、产业布局要求和产业组织规律,坚持“城区辐射,两轴带动”的总体格局,重点发展临港、黄金、机电、化工、石材等五大产业集群。一是临港产业集群。以三山岛临港产业、金城临电产业为重点,建成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临港产业聚集区。二是黄金产业集群。以三山岛、金城、朱桥为重点,以山东黄金集团为龙头,打造集黄金开采、冶炼、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黄金产业集群。三是机电产业集群。以经济开发区、虎头崖工业园、沙河工业园的机电和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为重点,建设黄河三角洲先进制造业基地。四是化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海洋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发展黄河三角洲生态型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五是石材产业集群。以柞村、夏邱为重点,打造矿山开采、加工、销售、运输和石材机械制造等相关行业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的产业集群。
3.2 依托港口优势,形成产业集群隆起带
港口能够促进各种资源的集聚,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莱州拥有港口的比较优势,要按照“港区一体、联动发展”的思路,积极培育临港产业,形成产业集群隆起带。一是加快推进临港区域发展。紧紧围绕建设“黄三角”区域龙头港这一目标,完成莱州港1个15万吨级油品泊位、2个10万吨级通用泊位和10万吨级航道工程前期工作,巩固黄三角“龙头港”地位。开工建设华电二期配套的2个5万吨级通用泊位,扩大朱旺港集装箱转运规模,大力发展临港加工物流业,2015年港口吞吐量突破5000万吨。依托港口优势,制定临港产业园区规划,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大力引进临港加工业项目,膨胀临港产业规模,发展临港物流业,引导仓储物流项目向就地加工转型,发展壮大临港产业集群。二是加快推进环海区域发展。环海区域发展是山东根据自身实际而提出的发展战略。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莱州的实际,重点要加快建设莱州段环海公路,并依托环海公路,与莱州港口相呼应,吸引更多生产要素、高效项目向沿海集聚,打造一条新的滨海产业集群隆起带,成为莱州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3.3 培植龙头企业,膨胀区域产业集群规模
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带动力量。针对目前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山多峰少峰弱”现象。莱州要根据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进行分类指导,积极培育发展一批骨干企业、龙头企业,以发挥他们在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一是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个关键环节上集中扶持,形成由一个或几个旗舰企业,以拉动一个产业、一个集群的聚集高效发展模式。二是加快推动企业上市,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为做大企业提供充足血液。三是积极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鼓励龙头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分离出来,做好产业上下游延伸文章,发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迅速拉长变粗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发展产业集群。依托莱州现有的黄金生产、石材加工、海洋产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依据国家的政策、国内外发展环境,特别是莱州发展的实际,制定与提高不同领域招商引资的门槛,进一步提高引进资金和项目的层次和水平,以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改造和培育壮大高技术产业集群。
3.4 推进园区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和扩张
园区是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莱州要按照产业向园区集聚的发展思路,“先筑巢后引凤”,发挥园区的开放载体作用,探索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激发园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园区开放程度,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一是加快特色园区建设。按照生态保护、海陆统筹、分工协作、集聚发展的基本要求,结合莱州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加快形成五大特色产业园区,即金城至三山岛临港临电产业区、黄金海岸生态旅游度假区、阳光海湾新城和高端产业区、永安至虎头崖海洋文化产业区、沙河至土山未利用地开发区,促进产业空间集聚与分工协作。二是加强重点园区建设。抓住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良好机遇,积极推动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滨海旅游度假区在省级园区中赶超进位,支持石材工贸园区、黄三角先进制造园区提档升级。把扩大招商引资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经济结构调整、企业改组改造、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推动企业向重点园区集中,承接产业转移。三是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通过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以及各项服务,为各企业提供统一、良好的软、硬环境。同时,产业园区要特别注意引进有产业链关系的企业入园,避免产业的集群程度不高和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外部规模效益的情况发生。此外,各类园区可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园区与园区之间的联动发展,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化发展。
3.5 实施科技创新,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
科技创新有助于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有助于培育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中,莱州市必须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一是突出创新载体建设。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等形式,进一步发挥现有的国家、省和烟台市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科技引领支撑作用,加快科技研发、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二是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巩固、拓展和深化产学研合作,借助市外科研力量实现技术突破,进一步引导科技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向企业主体集聚、向重点产业集聚,强力推进产业创新联盟,助推产业集群发展。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项目合作和联合攻关,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善于组织管理开拓的企业家团队。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施重点产业“引智工程”,为重点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四是强化政策引导,建立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最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宽松环境。
3.6 明确政府定位,更好发挥政府积极作用
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及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的成长,需要政府积极扶持。一是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莱州市政府要基于莱州市的现有经济基础、产业布局、区位特点、资源分布等因素,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集群发展的战略规划,以规划来引导产业集群健康有序的发展,避免出现盲目发展和产业同构、恶性竞争。二是完善公共基础设施。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是产业集群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设施。政府要在集群区域内建立便利的交通通讯设施、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会展中心、生产服务设施、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三是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政府要注重宣传力度和服务质量的建设,通过各种渠道来宣传本地经济的发展情况以扩大本地的知名度,吸引众多的企业进入集群,同时还要加强地方法律法规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宫权.莱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2015.
[2]高国力,等.莱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R].2014.
[3]莱州市统计局.莱州统计年鉴[R].2015.
[4]张江汀.中国共产党烟台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R].2012.
Analysis on the Practi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in Laizhou
JIA Shu-li, QI Lin-zi
(1.PartySchoolofCPCLaizhouMunicipalCommittee,Laizhou261400,China;
2.SchoolofAccountancy,Shandong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Jinan250014,China)
Abstract:The industrial cluster has been a strong driving force of the Chines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Laizhou has further consolidated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by grasping the major strategic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f the state, Shandong and Yantai.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find that there are inadequacies in development mode and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herefore, Laizhou should highlight the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make the cluster development plan of the industry; form a booming industrial cluster area depend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the port; develop leading enterprises, expand the industrial cluster scale of the district; promote the park construction, lead the industrial cluster and expansion;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crease the industrial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define the posi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play a positiv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Key words:industrial cluster; regiona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责任编辑侯中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