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汉族、壮族8项遗传学特征的比较

2015-02-13 07:44段斯亮韦忠厅莫海英闭雄杰
关键词:卷舌遗传学壮族

于 声,段斯亮,韦忠厅,陶 静,莫海英,闭雄杰

(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广西汉族、壮族8项遗传学特征的比较

于 声,段斯亮,韦忠厅,陶 静,莫海英,闭雄杰

(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调查了广西柳州市1 164名大学生(汉族705人,壮族459人)卷舌、翻舌、眼睑、前额发际、发旋、耳垂、拇指类型、小拇指弯曲等8项遗传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其他地区民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广西汉族、壮族间,卷舌、发际、小拇指弯曲民族间差异显著,而拇指类型、翻舌、眼睑、耳垂、发旋民族间差异不显著.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汉族、壮族间遗传距离最近,广西汉族、壮族分别与贵州仫佬族间的遗传距离(0.470 6,0.512 5)最远.

遗传学;特征;广西;汉族;壮族

在人类的漫长进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很独特的遗传学特征(如小拇指弯曲、发旋、眼睑、耳垂、拇指类型等).这些遗传学特征,在不同的民族、种族、地域都具有一定的差异.对这些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是人类学研究的经典内容,对探讨人种各民族的分离、迁移、融合以及族源关系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文献[1-14]对贵州布依族、毛南族、仫佬族、侗族、苗族、水族,河北蒙古、汉族、满族,河南汉族,湖北汉族,宁夏回族、汉族,湖南汉族、侗族,内蒙古汉族、蒙古族,辽宁汉族,江西汉族,广东客家族等的遗传学特征进行了较多的报道,文献[15]对广西仫佬族民族进行了报道,而广西汉族、壮族的遗传学特征却鲜有报道.笔者对广西汉族、壮族8项遗传学特征(拇指类型、耳垂、发际、发旋、翻舌、卷舌、眼睑、小拇指弯曲)进行比较,在填补了广西地区人类学群体遗传学资料空白的同时,还能为其他地区民族遗传学特征研究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遵循知情同意原则,以广西柳州市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调查1 164人(汉族705人,壮族459人),年龄为19~24岁,身体健康,父母均为同一民族,3代以上居住当地.

1.2 方法

参照人类遗传学公认的方法和标准[1,7-8],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拇指类型、翻舌、卷舌、眼睑、耳垂、发际、发旋、小拇指弯曲等8项人类遗传学特征,计算出各项遗传学特征的表型率和基因频率.

1.3 数据分析

用Excel软件统计调查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χ2检验,比较广西汉族、壮族的遗传学特征有无显著性差异.参考文献[16-17]报道的方法,依据表型率计算遗传距离,用MEGA5.0进行聚类分析.

2 结果

广西汉族、壮族8项遗传学特征的比较见表1.广西汉族和壮族在卷舌、发际、小拇指弯曲这3项遗传学特征的表型率具有显著性差异(χ2=4.262,P=0.039;χ2=10.241,P=0.001;χ2=4.791,P=0.029);而拇指类型、翻舌、眼睑、耳垂、发旋的表型率差异不显著(χ2=0.295,P=0.587;χ2=0.915,P=0.339;χ2=2.100,P=0.147;χ2=3.576,P=0.059;χ2=0.018,P=0.894).

表1 广西汉族、汉族8项遗传学特征的比较

依据遗传学特征的表型率,计算广西汉族、壮族与其他地区民族两两间的遗传距离(表2),并做聚类分析(图1).结果表明,广西汉族和壮族间的遗传距离(0.072 2)最近,广西汉族、壮族分别与贵州仫佬族间的遗传距离(0.470 6,0.512 5)最远.

表2 广西汉族、壮族与其他地区民族两两之间的遗传距离

图1 广西汉族、壮族与其他地区民族间的聚类分析

3 讨论

前额发际、耳垂、发旋、拇指类型、卷舌、翻舌、眼睑、小拇指弯曲等是经典的人类遗传学特征,这8项遗传学特征均由单基因控制,且都具有完全的显隐性关系,它们的遗传方式都遵循孟德尔定律.其中,能卷舌、能翻舌、双眼皮、V型前额发际、有耳垂、顺时针发旋、拇指不外展、小拇指能弯曲等分别为显性基因,对应的性状为隐性遗传,属于常染色体遗传方式[7,18-19].笔者对广西汉族、壮族这8项遗传学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卷舌、发际、小拇指弯曲这3项遗传学特征的表型率具有显著性差异,卷舌的表型率,壮族(69.28%)高于汉族(63.40%),前额V字发际的表型率,壮族(43.79%)高于汉族(34.47%),小拇指能弯曲的表型率,汉族(46.38%)高于壮族(39.87%).从此结果可以看出,同一性状的表型率在同一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布是有差异的.而拇指类型、翻舌、眼睑、耳垂、发旋的表型率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迁徙、民族间的融合,使同一地域的不同民族间存在的差异减小.

遗传距离与种族、地域、语言、文化等都有很大关系,民族间的遗传距离反映了他们之间的血缘或者族源关系.从表2可见,不同地区民族间遗传距离不同.同一地区的民族间遗传距离往往较近,如宁夏回族、汉族间的遗传距离(0.097 4)较近,说明同一地区不同民族间有血缘的融合;广西汉族与广西壮族间的遗传距离(0.072 2)最近,有资料表明,自春秋战国之后,汉族就源源不断地从中原地区进入广西,逐渐改变了广西的民族成份[20],再次说明民族间有血缘的融合.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汉族、壮族首先聚类,而宁夏汉族、回族先聚类再与之聚类后,又与河南汉族、河北蒙古族和汉族、湖南侗族和汉族、湖北汉族、河北满族聚为第Ⅰ类,而贵州毛南族与布依族先聚类,再与贵州水族、苗族、仫佬族依次聚类为第Ⅱ类.第Ⅰ类说明广西汉族、壮族与其他地区有联系,当代社会不同民族间通婚、混居等以致各民族间的基因交流,使近代民族间有血缘的融合,通常是多个群体的集合体.贵州少数民族为第Ⅱ类,从地域、民俗、文化上也能说明差异.而广西汉族、壮族与宁夏回族、汉族遗传距离比较近,先聚类.资料显示,宁夏汉族自秦汉开始从中原地区迁入[21],但宁夏回族与广西壮族之间有明显的不同,如地域、起源、文化、民俗等,至于何种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1] 陆玉炯,余跃生,杨小军,等.贵州布依族、仫佬族和毛南族9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J].人类学学报,2012,31(1):89-95.[2] 余跃生,张 勋,赵明未,等.贵州布依族、侗族、水族和毛南族头面部形态特征比较研究[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6,19(1):1-4.

[3] 张庆忠,陆玉炯,宋国琴,等.贵州苗族、水族10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J].人类学学报,2010,29(2):182-188.

[4] 魏会平,刘继云,李继红,等.河北汉族、蒙族、满族三民族8对遗传性状基因频率分析[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19(3):1-2.

[5] 祁英杰,杨彩玲,黄艳梅,等.河南汉族人群中19项遗传性状特征的分布及法医学应用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9(1):86-88.

[6] 付四清,田 虹,胡克清.湖北汉族10对遗传性状的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4):250;252.

[7] 陆 宏,霍正浩,党 洁,等.宁夏回、汉族12对遗传性状基因频率的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08,30(9):772-775.

[8] 佘朝文,皮建辉,舒孝顺,等.湖南汉族、侗族16 对遗传性状的调查[J].遗传,2001,23(5):406-408.

[9] 郑连斌,李咏兰,陆舜华.内蒙古四个民族耳垂基因频率[J].遗传,1995,17(2):12-13.

[10] 栗淑媛,郑连斌,陆舜华,等.内蒙古18个人群13项遗传指标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3):26-29.

[11] 刘学峰.辽宁汉族成人头面部形态特征[D].锦州:辽宁医学院,2011.

[12] 李咏兰,陆舜华,郑连斌,等.江西汉族人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J].人类学学报,2012,31(2):193-201.

[13] 王 杨,郑连斌,陆舜华,等.广东梅州地区客家人9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6(1):75-80.

[14] 旺 庆,李咏兰,陆舜华,等.江西丰城汉族9项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4(1):62-68.

[15] 杨建辉,郑连斌,陈利红.仫佬族9项头面部群体遗传学特征[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30(10):1 025-1 028.

[16] 王赛群.湖南汉族10对单基因遗传性状的调查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1,30(8):26-30.

[17] 皮建辉,周建波,熊海霞,等.湖南瓦乡人红细胞血型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2):60-64.

[18] 武红艳,王克杰,张 林.河南汉族人群10对遗传性状的调查[J].齐鲁医学杂志,2011,26(3):232-234.

[19] 汪承勇,肖维品.贵州某地区卫校汉族、少数民族学生8项群体遗传学性状调查[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5):606-609.

[20] 玉时阶.古代汉族入桂及其对广西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J].学术论坛,1995(6):80-85.

[21] 马惠兰.从宁夏回汉民族的迁入和形成过程看两种文化的并存机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2):115-117.

(责任编辑 向阳洁)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8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Han Population and

Zhuang Population in Guangxi YU Sheng,DUAN Siliang,WEI Zhongting,TAO Jing,MO Haiying,BI Xiongjie

(Medical College,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iuzhou 545006,Guangxi China)

Investigation on 8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retroflexion,twisting tongue,eyelids,forehead hair,hair vortex,earlobe,pollical type,little finger bending) has been conducted among 1 164 college students (705 Han people and 459 Zhuang people).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and the cluster analysis have been carried out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n other reg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among Han and Zhuang population in Guangxi,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etroflexion,forehead hair,and the little finger bending,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ollical type,twisting tongue,eyelids,earlobe,hair vortex.Clustering analysis showed the shortest genetic distance between the Han population and Zhuang population in Guangxi,and the longest genetic distances between Han and Zhuang population in Guangxi and Mulao population in Guizhou (0.470 6,0.512 5).

genetic;characteristics;Guangxi;Han population;Zhuang population

1007-2985(2015)04-0093-04

于 声(1979—),男,辽宁普兰店人,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检验教学研究.

Q987

A

10.3969/j.issn.1007-2985.2015.04.022

猜你喜欢
卷舌遗传学壮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孤立卷破波传播演化特征分析
例析对高中表观遗传学的认识
从“失落韵尾”与“舌位下降”的维度再论汉语普通话儿化音的发音规律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实验设计巧断遗传学(下)
寿县方言卷舌韵母缺失现象的实验分析
医学遗传学PBL教学法应用初探
表遗传学几个重要问题的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