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晓 玲
(西安文理学院 思政部,西安 710065)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申 晓 玲
(西安文理学院 思政部,西安 710065)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我国高校教学中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教学实效性不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建构主义理论在学生观和教学观方面的认识,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建构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大学生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存在教学模式僵化、理念陈旧、信息滞后等多方面问题,所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建构主义理论是学术界和教育界比较关注的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想,特别是它在学生观和教学观方面的认识,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作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创始人,认为“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识结构”[1]75,格式、同化、自动调节和平衡化是认识活动的四个环节。这就是早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也是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他主要强调社会情景对学习者心理发展水平和程度的制约和影响。维果茨基认为知识是在社会情境中通过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自身的认知过程而构建的,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所以他特别强调教育者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2]。心理学家科尔皮格、卡茨、拉斯菲尔德等人在让·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研究基础上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包括认知结构的性质、发展条件、教学认知策略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也逐渐被用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学效果明显,逐步成为西方占支配地位的教学流派。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把学生视为认知主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不能强行灌输,而是通过引导和激发,帮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核心角色,教师主要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设定相应的情境,通过协作和会话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从而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3]。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目前形成了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三种建构主义的主要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主要通过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从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其教学步骤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支架式教学的特点是对知识的理解由简单到深刻,所以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把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进行分解,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把分解后的知识内容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抛锚式教学主要通过“抛锚”,也即通过确定所学知识内容的相关真实事例或问题引导学生去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针对这种教学模式设计五个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效果评价。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所确定的真实事例和问题去设计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知识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的间接介绍和讲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才能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以及预期的学习效果。抛锚式教学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情境性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真实事例和问题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更加直接、生动的理解所学知识。
随机进入式教学是指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或不同方式引导学生随机进入,这样学生就可以多方面地认识和理解同一知识内容或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也包括五个环节: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和学习效果评价。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不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重复和巩固,而且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得到认识的提高。
从以上分析可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只是简单的灌输知识,更主要是通过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究,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由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和灌输,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思考者;教师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更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所以,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教育理论,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高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2008年7月8日,李长春在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召开的“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讲话着重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鉴于此,李长春强调,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从目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情况的特点出发,以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目标,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是知识性、能力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职责决定了在教学方式上一定要灵活,要找到能够被当代大学生认可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但是,当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实效性并不强,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在教学观念方面,多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脱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体系阐述透彻、逻辑结构缜密严谨,但课程体系较为传统和固化,内容更新滞后于社会发展,社会变革中涌现的新情况、新现象不能及时体现。这些问题使得许多大学生感觉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和空洞,多以理论说教为主,远离自己的实际生活,不能真正指导实践。
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式单一,多以“教”为主。目前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教学模式简单,方法单调,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以静态教学为主,虽能在规定课时内系统讲授课程,但学生只能作为被动的一方,接受教师的灌输,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课堂气氛沉闷。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思想教育功效,但对于思维活跃、个性明显、逆反心理突出的大学生而言,这种被动的灌输和单一的“说教”模式很容易使他们对课程失去兴趣。
再次,在教学模式方面,真实的学习情境较为缺乏,教学模式较为僵化。在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的教学内容缺乏新意;有些教师理论阐释偏重,联系实际较轻;也有些教师旁征博引很多,过多强调趣味性,而主题弘扬不够。这些现象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造成课堂理论阐释有余,实际联系不足。
最后,在考评机制方面,以单一的考试为主,科学的综合评价机制缺乏。目前,思想政治课考核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学期考试独立于教学过程,很难体现教学效果,科学性和综合性缺乏。这种标准化测试的教育考核办法虽然操作容易,但不能全面表达出学生的综合情况。因此,仅靠这种考试来对学生做出评判,很难做到全面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
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虽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性与主动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把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并且设定学生学习的完整程序,使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证实假设——发现新问题”这样的步骤来完成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帮助和促进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要有意识平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教师和学生互动和呼应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指导作用,逐步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势在必行。
(一)确保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4]”这也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思想所在。所以,在整个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始终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主动并有选择地获取新知识,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意义,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特别是随着泛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通过网络掌握了大量的信息,同时也在思考和反馈这些信息,有了更强的发表见解的诉求。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又很难把握正确的价值方向。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导向,让其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提高其认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对其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会遇到很多和社会联系紧密的热点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某个观点在课下找案例,然后在课堂上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合理的情景,让学生学会建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如何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就需要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情景。这种情景既要和思想政治理论相一致,又要接近社会现实。在这个过程中,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根据教师所创设的实际情景让学生结合社会现实和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可以说这种教学过程是“学习者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动机及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5]。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只注重理论的备课方式,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抓住社会热点,运用灵活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这个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现实问题,突出培养学生独自解决或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关于当代社会道德冷漠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相关社会现象并进行讨论,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三)重视协作、交流,实现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决定了在该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也就是要加强学习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讨论与合作[6]。在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多边互动的协作学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十分重要。这种多变互动的协作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建立学习群体,如建立微信群、QQ群等,让教师和学生针对社会热点和各种思潮随时进行交流和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经常开展诸如辩论赛、演讲赛、热点问题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和竞赛中完成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通过这样的协作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智慧,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树立动态的知识观,让学生学会思考
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实践,每门课所包括的知识观点虽然大多是经过实践检验而得出的真理,但绝不是唯一和终极的答案。课本知识只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较为可靠的假设和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因此在学习课本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反思和质疑,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它就更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学习理念,所以让学生学会反思是发挥学生自主性的重要方面。学生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对课本的观点提出疑问,并且和老师、同学进行讨论,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例如,当代学生对贫富差距问题非常关注,也存在一些比较偏激的看法,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就可以结合中国现实国情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深入思考,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现实问题。
(五)转变教师角色,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重点。建构主义的三种教学模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从传授知识的权威者到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给学生创造机会、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探究和思考,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核心。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只是站在讲台上按部就班地讲授,而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师生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六)改革评估机制,实现评估体系的多维化
评估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灵活、科学的评估方式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选择适当的评价内容和灵活的评价方法,以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的评价体系[7]。所以,不能仅依靠期末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应更加注重平时学习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考核学生。一方面,将围绕课堂内容进行的思考、讨论以及交流等纳入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将学生自评和互评纳入评价机制。此外,可以引入学生之间的评价监督机制,保证评价效果和质量。
总之,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给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以深刻启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跟其他学科有很大区别,它所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和理论,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感化和行为引导,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很有必要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运用于教学过程。通过国内外教学实践证明,建构主义理论所包含的诸多教育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并把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1] [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 梁爱民.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视角下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1(3).
[3] 王欢.基于建构主义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的结合[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
[4] 王攀峰.知识观的转型与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科学,2001(3).
[5] 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6] 赵琼.建构主义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J].教书育人,2006(9).
[7] 盛湘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及其评价[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
【责任编辑 马 牛】
2014-12-28
申晓玲(1980-),女,河南浚县人,西安文理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政治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8-8008(2015)03-0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