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农民社会认同的路径分析
——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例

2015-02-13 21:15
运城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运城市城镇化农民

暴 丽 霞

(运城学院 体育系,山西 运城 044000)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农民社会认同的路径分析
——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例

暴 丽 霞

(运城学院 体育系,山西 运城 044000)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给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农村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农民地域、空间认同,制度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农民身份、行为认同,精神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农民文化、价值认同。

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文化;新生代市民;社会认同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大体经历了以中小城市发展为主到兼顾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两个阶段。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中国过去两个阶段的城镇化建设对整个社会城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工业先行,城镇滞后的“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也成为城镇化进一步健康协调发展的绊脚石。[1]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开启了中国城镇化建设的第三个历史阶段,规划把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转变到“人的城镇化”建设中,农民成为“人的城镇化”建设的主体。怎样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更好地推进农民的城镇化,为中国社会研究提供了天然的社会实验平台。

社会认同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引入后,通过研究本土的社会认同现象,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对社会认同理论进行了探索与求证,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2]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程度促进了农村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为农民社会认同搭建了平台。

运城市是山西最大的人口市、农业市,人口520万,其中城镇人口171.0万,乡村人口349.6万,城镇化率39%。[3]总体来说,运城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比重大,城镇化率较低,工业化水平不高。文化认同是社会认同的一种分类,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众多研究表明:体育文化对促进社会认同具有独特的作用。运城具有得天独厚的体育文化资源,因此,运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立足当地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城镇发展条件,突出独有的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而通过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农民社会认同就是一条立足运城实际、实现河东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 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的发展契机

农村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可以促进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而农村体育文化对丰富农村文化内容,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政治的良好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为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在全国组织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内大力发展包括体育文化在内的文化事业,要把公共体育文化建设倾斜向农村和边远地区。[4]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推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积极引导农民工参加党组织、工会和社团组织,农业转移人口参加社会管理”的社会引入机制。并进一步提出“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文化设施、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5]上述政策的颁布,加大和推动了政府对以“全民健身”为核心的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投入,为中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平台。

2014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运城市市长王清宪在做客人民网谈到运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时提出:运城新型城镇化过程离开不“六化”,即工业集群化、集群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城镇化、土地规模化和城乡生态化。[6]农村体育文化是一项惠民的民生工程,无论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还是运城市的“六化”政策,从某种程度倒逼政府加大农村体育民生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从而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契机与平台。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与农民社会认同的契合点

失衡的城乡发展关系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带来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因此,十八大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都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今后的重要发展战略。而农村社会管理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农村社会管理是指基层政府、社会组织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对农村公共事务实施的有效管理。[7](李菁怡,2013)总体来说包括对“人、物、事”的宏观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即对农民的管理是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和核心。

我国学者对社会认同的概念争论不一,但本质上都大体认同:社会认同是增强社会内聚力的必要条件,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一种群体性的观念。[8]农民的社会认同是促进农村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的基石。随着我国前两个阶段城镇化建设中城市扩张和城镇建设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公益事业等的发展,数亿农民主动或被动地日益实现户口、生活空间、生活方式的转移,逐渐成为一群特殊又边缘化的群体——“新生代市民”。虽然城镇化的发展,使这个特殊群体在经济和社会地位等外在条件上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常年的生活习性、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身份上、文化上、价值上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产生社会认同。而农民社会认同问题的解决是关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新型城镇化建设从某种程度可以促进农村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包括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物质文化和体育组织、制度、法规等制度文化以及体育价值观、行为、体育意识等精神文化建设。[9]农村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可以从一定程度促进农民的身份认同、地位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的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农民社会认同的路径构建

国内心理学研究者认为社会认同的结构主要由四个维度组成,即认知、情感、动机、行为。[10]即心理层面的认同和行为层面的认同,两者之间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我国社会学学者郑杭生、李友梅认为建构一种有效的社会认同,比较可行的途径有三种,即福利渗透、意义系统、社会组织。[11]将其理论引申即为社会活动、公共空间、社会组织。体育文化建设包括最外层的物质文化建设,内核的精神文化建设和处于两者之间的行为制度文化建设。[12]农村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具备社会活动、公共空间、社会组织三要素,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促进农民社会认同的有效路径。

3.1 农村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促进农民行为认同的路径分析

社会认同总体分为心理认同和行为认同。而农民的行为认同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之上,相近的社会空间可以促进农民的行为认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布局建设文化设施、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要积极引导农民工参加党组织、工会和社团组织。这就为农村的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也为农民的行为认同提供了公共空间、社会组织两大要素。

3.1.1 物质文化建设促进空间认同

农村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包括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以及锻炼与运动的环境等的建设与改善。农村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以及锻炼与运动环境的改善,给农民提供了相互沟通、交往的公共空间,是对先前乡村集体生活空间的延续和重铸,可以消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排斥感,增强空间上的归属感和依赖感,从而为农民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动力,增强农民对城市生活的空间认同。

3.1.2 制度文化建设促进身份、行为认同

农村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包括体育组织、制度、机构、组织形式等。制度文化建设可以带动广大农村社会组织和体育组织的建立与完善,增强农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农村体育文化活动内容。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团体可以带动农民个体的社会融入,逐步将农民吸纳进各种体育社团组织,改变他们由观望——被动参与——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体育行为,[13]使体育内化为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真正实现体育的生活化、休闲化、终身化,使农民获得身份和行为上的认同,形成一种农民认同社团、社团认同国家的认同建构路径。

另外,就运城市而言,河东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以尧、舜、禹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根祖文化,为河东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资源。这正为运城市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天然的资源和平台。当地政府和市体育总局可以借助当地的关公文化节、虞舜公祭庆典、黄河文化旅游节等传统节日平台,依托关帝庙、舜帝陵、凤凰谷、普救寺、九龙山等风景名胜,[14]重组和新建各类型体育组织机构,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旅游、体育赛事活动,就地取材地利用天然的平台和空间促进运城市新生代市民的身份、行为认同。

3.1.3 农村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农民心理认同的路径分析

新生代市民的社会融入有的是通过工作、升学等方式的积极融入,有的是在土地被征后,农民借此契机的被动融入,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迫使大多数人放弃原来的乡土文化,重新接受、适应新型的城市文化,并与之融合,重新构建自己的价值观、文化理念,[15]这就注定新生代市民的社会认同任重而道远。

农村体育精神文化是指体育价值观、行为、体育意识等精神文化建设,是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农村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与制度文化建设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村体育环境,进而改变农民的体育行为,从而提升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通过一系列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育活动,可以使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农民的情感产生共鸣,通过公开的社会空间、公众的互动参与,构筑起文化和政治的公共氛围,对社会认同再构起到积极的作用。

运城市地处河东地区,作为华夏文化的发源地,至今流传着许多带有浓郁特色的传统运动习俗。譬如“高跷走兽、万荣抬阁、永济背冰、稷山高台花鼓、蒲州形意拳”等体育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众多市级、县级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项目,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16]这些体育文化活动扎根运城13个县市的县、乡镇、村庄,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构成了社会认同的第三个要素,即社会活动。如果将这些体育文化遗产创新地移植于运城市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对促进运城市新生代市民的心理认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价值观、文化理念认同的理想路径。

3.2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农民社会认同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

3.2.1 整合、利用、开发一切农村体育物质资源

运城市各级政府应在各县(市)区现有的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活动场所和现有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积极整合中小学校、公园等现有资源,建设和有效利用各村庄空置基地等闲置资源,开发运城市各旅游景点等物质资源,进一步加强完善农村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努力建设农村体育物质文化,为新生代市民的地域认同、空间认同提供保障。

3.2.2 建立、健全各类社会体育组织、机构的制度建设

运城市各级政府应在农民健身工程中确立行政力量和群众自治的管理模式基础上,大胆创新体育服务管理模式,探索群体自助服务方式,充分发挥运城市体育局、各县市体育协会、各单项体育组织的带头作用,吸纳和扩充运城市新生代市民的体育人口比例。并进一步完善各类体育组织的规章制度,促进运城市农村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促进新生代市民的身份、行为认同。

3.2.3 激励、开发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促进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在运城市农村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运城市独有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开发和创新,开展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构建新生代市民的文化认同路径。

4. 结语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给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运城市作为山西最大的人口市、农业市,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城镇化建设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运城市政府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平台,构建农村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促进农民地域、空间认同;制度文化建设促进农民身份、行为认同;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农民文化、价值认同的路径,依此来实现运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民社会认同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1] 新型城镇化首先是进城农民工市民化[EB/OL].http://www.ycsnlw.com/nczy/html/144/144-wrzj_201342314556.html,2013-05-30.

[2] 孙文坛.国内社会认同理论研究述评[J].学理论,2012(3).

[3] 运城市政府公众信息网[EB/OL].http://www.yuncheng.gov.cn/news/01/421.htm,2011-05-1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 politics /2011-03 /16 / c_121193916.Htm,2011-06-16.

[5]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EB/OL].http://www.northnews.cn/2014/0317/1555081.shtml,2014-03-17.

[6] 全国“两会”访谈:运城市市长王清宪谈“新型城镇化”[EB/OL].http://www.sx.xinhuanet.com/video/2014-03/12/c_119733890.htm,2014-03-12.

[7] 李菁怡,周 建.城乡统筹进程中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13( 12).

[8] 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以美、德、日三国为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7.

[9]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10] 孙文坛.国内社会认同理论研究述评[J].学理论,2012(3).

[11] 王琪瑛.中国社会认同研究十年[J].河海大学学报,2013(4).

[12] 杨文轩,陈琦.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

[13] 任海.体育与“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J].体育与科学,2013(1).

[14] 暴丽霞.民族传统体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出路[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2).

[15] 姚磊,田玉普,余涛.文化强国战略下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供给的困境与建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

[16] 暴丽霞.河东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性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5).

[17] 张铁明等.新农村建设中村落体育组织的发展困境与实践模式[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1).

[18] 何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培养失地农民体育生活方式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J].体育科技,2013(6).

[19] 邓佳斌.农民工政治参与:困境与反思[J].理论导刊,2014(6).

[20] 管健.社会认同复杂性与认同管理策略探析[J].南京师大学报,2011(2).

[21] 暴丽霞.河东民间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2).

【责任编辑 马 牛】

Path Analysis of Rural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Promote Farmers’ Social Identity——Taking Yuncheng City as an Example

BAO Li-xia

(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YunchengUniversity,Yuncheng044000,China)

The human-oriented new urbanization has brought development chance to rural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materi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rural sports can promote farmers’ region, spatial identity, institutional culture construction can promote farmers’ behavior identity, spiritual culture construction can promote peasant’s culture, value identification.

New urbanization; Rural sports culture; New generation citizens; Social identity

2014-12-21

运城学院院级科研项目(XK-2014002)

暴丽霞(1979-),女,山西太原人,运城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史与体育文化。

G812.4

A

1008-8008(2015)03-0076-04

猜你喜欢
运城市城镇化农民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运城市农业农村局:“双减双抢”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运城市:有机旱作农业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子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运城市盐湖区:“三抓三消除”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家乡的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