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雪妹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礼貌策略下的语用对比探析
——以英汉附加疑问句为例
汤雪妹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本文以Brown和Levinson (1987)的面子管理礼貌原则为理论依据,Tottie和 Hoffmann 提出的附加问句语用功能分类为操作依据,通过详实的例证, 对比分析英汉附加疑问句在实际会话中的语用功能,并且分析在特定语境下,附加疑问句和面子管理礼貌策略的关系。
附加疑问句;正面面子;负面面子;礼貌策略
先看几个例句:
(1) a.唐石青:有备无患嘛!他是住在东小院里,对吧?(老舍《西望长安》)
c.马师傅: ……翻了身的工人就得象翻了身的样儿,不是吗?(老舍《春华秋实》)
(2) John: I have translated that Russian sentence for you. It means,“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
Harry: It means, “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 does it?
上述(1)例摘自于经典的中文文学作品,(2)例摘自于英文作品,英语和汉语疑问句虽然划分的标准和种类不同,但是附加疑问句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经常出现在英汉日常交际语境中。一般而言,它们都是由一个主句和一个简短的疑问句构成的,既有陈述,又有疑问。 陈述句是对一个事实的表述;附加的疑问句则是一个探询的言语行为,其语用功能非常丰富。在一定的语境下,尤其是在说话者有可能对听话者构成面子威胁的情况下,附加疑问句的运用犹如润滑剂,可以减轻面子威胁行为,照顾到听话人的正面或负面面子,因而常被作为礼貌策略的一种言语表达形式活跃于语言交流中。本文将以布朗和莱文森(1987)的面子管理礼貌原则为理论框架,Tottie 和Hoffmann对附加疑问句的语用功能分类为依据,英语和汉语附加疑问句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其具体的语用功能,揭示说话者如何有意识地对其选择以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布朗和莱文森(Brown & Levinson)(1987)在戈夫曼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礼貌现象,提出了五种礼貌策略:①直接实施面子威胁;②正面面子礼貌策略;③负面面子礼貌策略;④非公开地实施的语用策略;⑤不实施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他们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礼貌策略就是为了保护听话者的正面或负面面子而实施的,目的在于消除或减少一些言语行为对受话人的面子的威胁。在Algeo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Tottie 和Hoffmann对附加疑问句的语用功能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类,分为两大类,认知价值和情感功能。第一类主要是表达疑惑。第二类又可分为若干类: ①表示态度;②反击对方;③邀请对方交谈;④缓和语气;⑤表达愿望及传递情感的功能。附加疑问句形式上是疑问句,自然有表达疑惑的语用功能,但它又具有很强的情感色彩,说话人通过附加疑问句这一表达形式宣泄情感,流露的正是他(她)所要表明的真实意图,也是听者必须接收到的真实的信息。
第二天下午快放学时,杨校长铁青着脸把我喊到了办公室。望着杨校长的脸色,我心里又是感动又是心疼。杨校长患有严重的哮喘,十几年了,一进冬天就犯,一犯病就上不来气,有几次都憋得昏死过去。就是这样一个病人,工作起来照样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出满勤干满点,一节课都不肯拉下。
1.表疑型的附加疑问句
(3)a. We are going the right way, aren’t we?b. I hope so.
(4)周繁漪——老妈子告诉我说,这房子已经卖给一个教堂做医院,是么?(曹禺《雷雨》)
说话人对话语信息了解得不够全面或尚存疑虑,往往会首先陈述一个事实,然后反问对方,寻求对方对所述内容的补充或确认。例句(3)说话人在向对方寻求证实。例句(4)对于房子已经卖给教堂一事,周繁漪已听旁人提及,但不知消息是否属实,用“是么”来寻求确认。在中英文化中,附加疑问句都有寻求和求证信息的语用功能,在这类附加问中,说话人用提问的形式来获取信息,符合听话人需要被尊重的心理,正面面子得到了满足,依据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原则,这是运用了正面面子策略。
2.态度型的附加疑问句
(5)(Margot) “…Mr. Wilson is really very impressive killing anything. You do kill anything, don’t you?………
“Here’s the lunch,” said Wilson. “You’re very merry, aren’t you?”②
(6)“你看我干吗?不想走了是不是?”高个警察上前作势要锁自行车,“不走可以!”(王朔《我是你爸爸》)
海明威的名篇《弗朗西斯·麦康勃短促的快乐生活》中的Margot是个以折磨身边的人为乐的女子,例句(5)中①中Margot明知故问,对Wilson自认为的英雄行为故意提问,从中获得娱乐他人的快乐。Wilson被她的故意行为激怒了,运用②句反讽Margot。句(6)中体现了执法人的一种命令的态度。两例中的附加疑问句,都威胁了对方的正面面子。附加疑问句还可以传达不同的态度,被当成礼貌策略来满足不同的面子需求。
3.挑衅型的附加疑问句
挑衅型附加疑问句是指说话人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或认为对方的语言对自己是一种不满等而采取的一种言语行为。根据Tottie和 Hoffmann 提出的附加问句语用功能分类,这类附加疑问句可以分为两类:强制性和冒犯性附加疑问句。
(7)A:I’m sorry, but I am afraid that I will be late tomorrow.
B: You should arrive there on time,shouldn’t you?
(8) Wife: It’s late. Why not go to bed now?
Husband: I’m not a kid, am I?
(9) 女:这些肉都变质了,怎么办?
男:我们可以把它吃了,对吧?
(10) 王老虎 (烦)得!得!你让咱用用脑筋行不行?(老舍《王老虎》)
(11) 例句(7)和(9)属于强制性附加疑问句,都是说话人在会话中采取不合作态度,拒绝再跟对方继续会话,有结束交谈之意。在这类问句中,受话人的正面面子受损最多,是威胁听者正面面子的言语行为。例句(8)和(10)属于冒犯性附加疑问句,也体现了受话人故意违反礼貌原则,挑衅对方。这两类附加问句都违反了面子管理礼貌原则,体现了敌对情绪。
4.参与型附加疑问句
(11)Jane: Tom this is my new friend,Frank, Tom has just changed jobs, haven’tyou?
(12)杨澜:说到金智娟,她的艺名是叫“娃娃”,是不是?(选自《杨澜访谈录》)
Holmes(1995)认为,附加问句的主要作用为“邀请、鼓励会话的另一方加入会话。”发问人充分考虑对方的面子,邀请对方积极加入会话,会话交际也因此得以顺利地进行。如句(11),Jane为两名陌生人Frank和Tom引荐时,,运用附加疑问句提供了一个话题,就是使两个人可以很快开始交流,继而进行话轮的转换。在(12)中,杨澜以一句附加问来邀请李宗盛进入另一个话轮,把访谈推向了另一高潮。说话人通过附加问来营造一种轻松自如的交际语境,满足了受话人的正面面子需求,实施了正面面子策略。但同时,说话人往往是单方面希望听话人能够参与会谈,出于礼貌,听话人往往必须答应,减少了选择的自由度,侵犯了对方的负面面子。
5.缓和型和情感型的附加疑问句
(13) Son: That was the last thing to do, wasn’t it?
Mother: Yeah,I’m sorry.
(14)四凤:大少爷,你别纠缠我好不好?(曹禺《雷雨》)
例句(13)母亲用附加问的形式向儿子暗示他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例句(14)周家大少
[1]Brown, P. & S. Levinson. 1987. 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Holmes, J. 1995.Women, men and politeness [M].爷来找四凤,四凤担心母亲因此对她失望,提出了请求,附加疑问句的运用缓和了语气,促进了交际的进行。
(15)You were a fool to do such a thing,weren’t you?
(16)“……你们觉得自己了不起是不是?比别人聪明伶俐更会绕着弯子骂人是不是?……”(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例(15)和(16)中可以看出,附加疑问句的运用,并非希望对方参与会话,只是籍此抒发情感。受话人没有被置于与说话人同等对话的框架下,直接侵害了听话人的正面或负面面子,听话人话语自由度受限,从而违反了礼貌原则。
通过语料分析,我们得知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疑问句,都可以发挥从求证信息、打开会话局面、到打断对方的交流愿望,甚至是拒绝等多层面的语用效果。它通过提问的方式,减弱陈述部分的语用力,给说话人以选择的自主权,是一种礼貌策略的实现形式。两者虽然语用意义相似,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的处理方式也有着很大的一致性。但是,英汉附加疑问句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在句法和语义方面就存在很大的不同,即便在实现相似的语用含义时,两者的表达形式也不尽相同,这些都是本文中没有涉及方面,也是今后要探讨的方向。London: Longman.
[3]Tottie G. & S. Hoffmann. 2006. Tag questions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J].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 34.
G642
A
1673-4564(2015)05-0034-03
汤雪妹(1977—),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
2015—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