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湘西民族文化在学前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①
——以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为例

2015-02-13 20:31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苗绣吉首湘西

关 洁 舒 暖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学,湖南 吉首 416000)

论湘西民族文化在学前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①
——以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为例

关洁舒暖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学,湖南吉首 416000)

湖南湘西历来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有独特的文化环境,通过学前教育专业校本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引导湘西学前教育师范生自觉传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自信心,对地区发展和个体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湘西民族文化学前教育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是湘西州唯一一所州立州建州管的高等师范学院。2001年6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湘西民族教育学院和吉首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吉首民族师范学校始创于1936年,湘西民族教育学院始创于1980年,至今学院开办师范教育已经78周年。创建史可追溯至明代的“潕溪书院”。五百多年前,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的得意门生、苗族教育家吴鹤在所里(今吉首市)创办“潕溪书院”,开苗疆教育之先河,鳌峰成为湘西地区办学育人的最早之地。湘西历史上就是土家族和苗族的主要聚居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厚重独特,民族文化生态优势显著。学院通过研发“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艺术”校本课程,利用湘西州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元素,例如对苗族扎染、蜡染、银饰刺绣、土家族织锦等开发,力图实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充实内涵求提高”的办学理念,在提升学前教育师范生艺术修养的同时,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突显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在湘西地区的不可替代性。

(二)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学院特色

学校办学思想反映的是学校的个性,体现的是学校特色。评价一所学校是否具有特色,关键看这个学校有没有标志性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它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需要领导支持、专家指导、教师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作为学校特色构建的一部分。

吉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整体规划课程建设,以尊重学生兴趣、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彰显民族特色着眼传承创新作为课程开发基本原则,科学论证“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艺术”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观,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点、学校特色、民族特征的课程资源内容,以课程文化特点构建独特的学校文化特色。

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艺术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1.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

首先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程体制,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和潜隐形课程等课程。《手工制作》是融美术欣赏、创新意识、绘画技能、手工制作技能于一体的课程教学。[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园进行美术教学、环境创设和手工制作的能力培养,在民间艺术鉴赏、民间工艺品制作等方面艺术素养的发展,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艺术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科课程、潜隐形课程、综合化活动都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主体进行,充分运用潜隐形课程,组织学生到花垣吉卫等苗区采风,参加湘西地区赶秋、赶乡场等相关民俗活动,欣赏苗族刺绣、搜集苗族老绣片;走访泸溪踏虎、龙山里耶,感受踏虎凿花、泸溪数纱、土家剪纸等湘西民间美术传统文化,提高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的能力。学科课程实施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为中心,通过综合的艺术教育,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民族工艺品制作方法,在参与“女生巧手大赛”手工艺品比赛等艺术活动过程中,提升传承美、表现美、创新美的能力。目前,学前教育所受到的社会关注越来越大,湘西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范生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尤其越来越多。明确大课程理念,在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程教学中融入优秀的湘西民间美术,帮助学生找到提高自我艺术素养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幼儿教育师资,以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2],从而达成服务湘西、服务教育、服务基层的办学目的。

2.以学习与制作苗族银饰刺绣为突破,丰富学科课程内容和形式

2006年,“苗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服饰的刺绣工艺有其独特性,苗绣针法很多,以五色彩线织成,最讲究对称美、充实美和艳丽美。[3]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苗族女人们就把心情与民族审美绣成瑰丽的绣片,制成绣衣穿在身上。因此,人们将苗绣形容为‘绣在身上的史诗’。[4]由于现代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很多年轻一代的苗族女孩,尤其是受过教育的女孩已不再学刺绣,而老人们眼花、手抖,越来越拿不动绣花针了,一些古老的苗绣针法濒临失传。这使得苗绣精品越来越少,苗绣生存的土壤越来越贫瘠。

真正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年轻人很少。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教师有义务把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在学前教育手工制作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不断补充鲜活的本土文化资源,充实手工制作教学内容,以课堂综合实践为主要教学模式,学习与制作苗族银饰刺绣,以感受民俗、开设手工教室、举办活动竞赛等形式,丰富学科形式、优化课程结构,以把苗绣与银饰制作结合起来的方式为突破,搭建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艺术。将艳丽的苗绣和银饰结合彰显高贵华美,完成了苗绣与苗银制品的传承与创新。

苗族刺绣与银饰的结合,已经在湘西银饰世界里绘制出惊人的时尚画面。生活的艺术化彰显了民族文化特色,民艺的时尚化又为促进湘西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民间工艺产品制作技艺通过学校教育途径得到一定程度的巩固和传承,同时,开创民族手工饰品实体店、原创苗绣坊微店销售手工打制的一批苗绣银饰,让更多的人认识苗绣、喜爱苗绣,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传统与时尚的结合的美妙。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成就民间工艺大师

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中,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成长和发展,不断由初始状态向新状态过度。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的无限性决定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也是无止境的。[5]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充分挖掘学校潜力,发挥教师特长,选派事业心责任感强的教师担任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校本课程研发工作。要求专业教师成为能教学会教研,能讲授会制作,能传承会创新,能生产会推广的多面手。本校高级讲师关洁借助学前教育手工制作校本教程开发平台,无论专业理论水平还是教育教学教研能力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多年来,关洁注重将湘西民间美术引进课堂,还独创葫芦雕刻、蛋绣工艺,使得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在湘西州工艺美术、湖南省工艺美术乃至中国工艺美术界占有了一席之地。在鹅蛋壳上用苗绣技法制作的绣品,从京剧脸谱到傩面具,从珠绣带绣到数纱苗绣件件巧夺天工,蛋绣作品堪称一绝多次获奖。作为美术学科带头人,为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身体力行,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广泛宣传与推广以及关联服务,为湘西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为培养湘西地区学生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这种影响形成了一定的民族心理特征和地域特点。苗族刺绣与苗族银饰是湘西传统服饰文化,以超越语言的方式去理解生命与生活。对于湘西地区的学生来说,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和掌握民族传统工艺制作技法,在心理层面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自信心,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心灵的慰籍。在少数民族地区,用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校本课程开发资源,用教育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打造名师引领民族文化发展,促进教育民族本土化、促使民族文化内涵多元化,可以事半功倍、一举多得。

[1]丁晓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程改革初尝[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5).

[2]罗雪梅.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手工课程教学改革刍议——以阿坝师专为例[J].艺术教育,2012(8).

[3]苗绣技艺文化[EB/OL].中国中国网culture.china.com.cn2010-06-12 10:34.

[4]陈颐.传承和记录苗绣技艺 搭建非物质文化传承平台[N].经济日报,2013-09-05.

[5]段兆兵.论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D].西北师范大学,2003.

G644

A

1673-4564(2015)05-0031-03

湖南省教育科学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基地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湘西民间工艺资源在学期教育专业手工课程中开发利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武陵山片区校本课程开发与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14YX033)》研究成果之一。

关洁(1969—),女,满族,湖南凤凰人,本科学历。现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美术、手工教师,副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湖南作家协会会员、湘西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舒暖(1968—),女,汉族,湖南麻阳人,湘西州民族中学心理辅导专职教师,教育心理学高级讲师。

2015—08—24

猜你喜欢
苗绣吉首湘西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作品精选
凯里学院美术作品选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吃遍吉首
苗绣
吉首美术馆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上海大学仲星明教授个人苗绣收藏于喜马拉雅美术馆展出
湘西 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