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国云栾爱春
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目标研制策略
——以“高中英文诗歌赏读与创作”为例
江国云栾爱春
【摘要】本文以“高中英文诗歌赏读与创作”校本课程为例,探索校本课程目标的研制策略。文章提出校本课程目标研制需要依据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等,从知识、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制订合理可行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校本课程;英文诗歌;目标研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对应的英语表述是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因此,校本课程在原有的选修课程基础上增加了校本属性,强调学校和教师的策划与参与,凸显学校和教师的主体创造性。一般说来,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课程资源、学校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而研制开发的。因此,选修课程的开发要注意实现由纯粹的选修课程向校本课程的贴近,只有具有了校本属性的选修课程,才是校本课程。笔者结合我校所提倡的注重课程内涵发展,强调人文底蕴的办学思路,在分析现有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基础上,根据高中生的英语基础和水平,精心选编了英美经典诗歌100篇,作为开设“高中英文诗歌赏读与创作”校本课程的载体,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不同层次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校本课程目标服从于国家课程目标和学校办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开设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的发展,适应不同学生的成长需要。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可以起到明确的导向作用,尤其可以防止选修课程应试化。当前,中小学校本课程目标设计中存在不少问题,据抽样调查,45个校本课程样本中有7个校本课程没有课程目标,符合规范的只有3个。多数校本课程目标表述不规范、不全面,而且太笼统,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评价性(索桂芳2014)。显而易见,科学研制校本课程的目标是实施校本选修课的第一步,但实践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每一种课程定义都可能反映其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背景,我国课程改革的理念反映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所处国际环境的需求,减少课程深度、拓宽课程广度以及设置选修课的理念符合改革的潮流,并已经成为国外的普遍课程实践。但我国课程改革理念在实践层面上体现了社会价值的不稳定性,极端功利主义思潮对教育领域严重侵蚀。在当前校本课程认识模糊,应试理念依然根深蒂固的背景下,我们十分有必要提出清晰的校本课程目标。“据调查,52.69%的英语教师认为高中英语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12.50%的英语教师认为高中英语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英语,34.49%的英语教师认为高中英语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打下英语基础,提升人文素养。”这说明课程实施中有畸形务实,外语课程价值服从于应试文化,教育功能异化倾向对外语教育的伤害特别显著(高洪德2012)。因此,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活跃选修课程设置与实施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必经之路。在“高中英文诗歌赏读与创作”校本课程目标设置中要有意识防止应试倾向,旗帜鲜明地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指出,我国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泰勒提出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泰勒的学生塔巴在《课程设计的一般技术》中论述了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对教材内容的研究。据此,“高中英文诗歌赏读与创作”目标研制的依据主要分解为以下三点:
(一)依据当代社会生活的实际
当代社会生活呈现信息量大、节奏快、压力强,趋于效率至上的功利化特征,未来的人需要具备合理文明地表达、释放情感,舒缓压力的途径。基于这一现实,本选修课程对学生未来生活会有一定积极意义。
(二)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情绪体验强烈,内容广泛,形成各种心境;思维更加独立,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情感体验和表达需要进一步增强;兴趣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性格特征趋向稳定、成熟。通过学习了解不同诗歌内容及创作背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三)依据学科学习的需要
根据学科学习需要,把语言学习与欣赏创造相结合,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经典英文诗歌,体验语言的运用,进而促进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
多数学者认为校本课程目标的指向应该是学生,通过目标的研制,明确在经过校本课程学习之后学生所能达到的状态,本文正是采用了这一观点。基于行为观代表R.F.Mager提出的“三要素”表述方式,本课程采用“四要素”,即ABCD表述法。A即“行为主体”(audience),意为学习者,就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B即“行为”(behavior),即学习者应做什么,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C即“条件”(conditions),意为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即“程度”(degree),即上述行为的标准。多数学者认为课程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是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因为课程目标是一种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此外,课程目标的表述必须是确定的而不能是模棱两可的,应有层次性,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高中英文诗歌赏读与创作”校本课程拟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设置课程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语言知识目标能明确学生学习校本课程之后在语音、词汇、语法及英文诗歌常识等方面所能达到的状态。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在面对多种风格的英文诗歌时识别不同诗体,正确率达到70%;学生能够在朗读一篇中等难度的英文诗歌中正确把握诗歌节奏和韵律,正确率达到80%左右;通过诗歌欣赏学习,学生可以拓展词汇,对一些词汇达到再认识的水平。学生能在诗歌欣赏中理解诗歌中常出现的一些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强调、虚拟等,能够理解75%以上语法现象在诗歌中发挥的功能;学生能够说出意象在诗歌欣赏和创作中的作用,合理性达到75%以上。
(二)语言技能目标
语言技能目标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该校本课程的学习在听、说、读、写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上所能达到的状态。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在不看文字的情况下通过听的方式领会诗歌的大体意义和意境,准确率达到60%;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能富有表情且理解性地朗读诗歌,对于诗歌的音韵、节奏和停顿的把握的准确率达到80%以上;学生能够从主题、写作手法、写作背景、诗歌韵律等多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表达内容的合理性达到75%以上;学生能够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其他同学公开交流自己的诗歌赏读体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学生能够在反复朗诵和结合诗歌背景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尝试翻译一些一般难度的诗歌,理解的准确性达到75%以上;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欣赏一定量的基础上模仿或独立创作一些英文诗歌,每位学生一学期至少能创作2篇英文小诗歌,用诗歌的文学形式艺术地表达自我、社会和自然中美好的事物,并乐于借助一定的平台展示交流。
(三)情感目标
情感目标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之后在情感体验、价值认识、自我感知等方面能达到新的水平。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较大影响,是影响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情感的内涵以及与英语课程的关系表明:情感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实施情感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主渠道。语言本身具有情感功能,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和记忆有很大影响。情感态度与学生全面发展紧密相关(黄远振2003)。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学习语言是学习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外语学习涉及角色转换等诸多的社会心理因素,有时甚至涉及个人尊严、逻辑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束定芳、庄智象1996)。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享受成功,获得愉悦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借助诗歌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使其获得移情性体验;帮助学生洞察和体验诗歌中显性和隐性的情感因素,能用语言表达情感体验,用表情传递情感体验,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
据此,“高中英文诗歌赏读与创作”情感态度目标包括五个方面:(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形成积极开放的文化包容态度,对世界上经典的诗歌作品怀有敬慕、欣赏、批判吸收的态度;(2)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追寻语言内在魅力的欲求,让学生有欣赏语言魅力的情感体验;(3)学生能克服诗歌欣赏中的难点,培养克服语言学习中困难的意志力;(4)通过诗歌欣赏,学生能深入体验诗人的人生经历,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其追求有意义的人生;(5)通过诗歌欣赏,促进学生审美趣味、人生品味的提升,让学生能于平淡的人生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并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中英文诗歌赏读与创作”课程的开设从一开始就渗透着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内在旨意。
(四)学习策略目标
学习策略目标主要指学生在诗歌欣赏方法和英语学习策略上所得到的进展。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也就是校本课程教学中实现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过程。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是“学议练探”,构建“学”的课堂。校本课程开设中应自觉践行这一课堂理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学习活动,遵循学习规律,改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计划、监控、调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学习策略目标包括:通过学习,学生能在诗歌分析理解过程中提高对比、分析、归纳、分类等认知技能,得出相关观点,合理性达到75%以上;学生在该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在图书馆、网络等平台上准确获取诗歌鉴赏所需的背景材料,发展资源策略;学生在交流分享中能合作、沟通、倾听、表达,发展合作交际策略,学生应具有明显的包容分享的交际特征。
(五)文化意识目标
文化意识目标是指学生在修完该课程后能够完善自己的文化建构,拓宽和加深自己对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成功”,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使学生成为德能双馨,求真、崇善、至美,具有爱国情怀的未来世界公民。学习外语,了解异国社会与文化,利于学生将来在多元社会中具备理解、尊重、包容、合作、共赢的意识和能力,为人类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一份贡献。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因此,要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逐步具备文化比较能力,以便提高文化素养并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胡文仲1999)。文化意识目标包括:通过了解经典英文诗歌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进一步了解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学生能说出部分与诗歌创作相关的历史知识三至五点;通过了解诗人背景,包括诗人出生、主要经历、教育背景等,学生能在欣赏该诗人作品时自觉结合背景理解诗歌主旨,准确率达到75%以上;学生通过同一题材,同一时代的中外诗歌对比,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在诗歌欣赏中,学生能例举同一题材的中文诗歌至少一篇。
(一)校本课程内容如何与必修课内容做到承接和互补
把校本课程内容与必修课程内容适当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是否可以考虑从两个维度实现对接?第一,从语法角度对接,比如把含有虚拟语气的诗歌If(by Joseph Rudyard Kipling)与虚拟语法板块的学习结合起来;第二,从主题或话题的角度整合,比如含有自然话题的单元可以与诗歌Autumn(by John Keats)结合。在目标研制中如何体现这样的衔接学习值得思考。
(二)如何防止校本课程的学习方式应试化倾向
校本课程着力于拓宽视野,发展言语能力,更好地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但是,应当防止窄化选修课程目标,防止把选修课程用作应试教育的材料;否则,这会与初衷背道而驰。在目标的确定过程中有必要对校本课程的开设方式明确要求,预防用应试的方式教学校本课程。
(三)校本课程的目标是否要适当关注教师主体的发展
由于校本课程是基于本校实际和师资队伍情况开设的,选修内容不在国家规定课程内容之内,教师要从事校本课程的教学,就必须在专业素养和技能上做相关弥补和提高。有专家认为,校本课程目标只能限于对学生提出,那么会不会造成教师相关素养和技能目标被忽略,最终阻碍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呢?这一点有待同仁们共同探讨。
校本选修课程给广大教师们带来一个研修和展示的契机。每推开一门选修课的大门,都是一片任我们遨游的知识海洋,关键在于我们是决定畅游一回,还是临渊羡鱼,望而却步。我觉得,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没有拒绝遨游的理由。因为,们是教师。在实践中把选修课的收获和感悟融合到必修课中,把必修课的积累和困惑在选修课中释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成功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就必须精心研制课程目标,发挥课程目标的导向功能、聚合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引用文献
高洪德.2012.高中英语新课程:还需向前走[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1-4.
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6.
黄远振.2003.情感的内涵及其与英语课程的关系[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0):13-15.
束定芳,庄智象.1996.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46.
索桂芳.2014.中小学校本课程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3):11-13.
本文为江苏省“十二五”青年规划课题“高中英文诗歌赏读与创作选修课开设实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C-c/2011/02/105。
作者信息:江国云:226301,江苏南通,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栾爱春:226301,江苏南通,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aichunlu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