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菲菲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教育,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从1999年的90万毕业生一下增加到2010年的614万,年均增长19.0%。2015年更是达到749万,比2014年增加22万人。为了缓解就业带来的一些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就业创业政策,比如基层服务项目、三支一扶政策、选调生政策以及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等等。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使学生们踏出校门走进社会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又能实现学生个人职业发展,这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目前各高校主要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未能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称作职业生涯设计。是个体对自己一生中各个阶段所从事的工作的种类、发展方向作出的规划和设计。也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学习达到令你满足的生活状态,实现你的职业目标。
最初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职业指导开始,1908年由帕森斯提出。后来到了五六十年代,舒伯等人提出“生涯”概念,于是职业生涯规划才不再局限于职业指导。到目前为止,职业生涯教育还没有权威的界定,但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它进行了解:(1)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在开展教育活动之前进行详尽的活动策划,最终结合相关部门、专业人员、完备设备、活动场地等围绕策划展开实施。(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贯穿个人整个职业生涯的教育活动,它是系统的、连续的、动态的教育活动,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始终。(3)它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辅导、自我分析能力的培养、自我意识与技能的培养,等等。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持续的教育活动,应该自始至终贯穿大学四年。每一年级都应有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职业测试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方向和职业能力。高校应搭建相关平台,开展实践活动,做好学校和社会的桥梁。
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较早,无论从整体时间上来说还是教育对象的年龄层次上,我国都发展较晚。不少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只是一味地学习,从未想过毕业后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对未来充满迷茫。而他们在毕业时所选择的工作更多的是受到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美国实行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但就业情况与高校的办学效益息息相关,所以美国高校特别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设置大量职业辅导机构。在人员配置上,为学生安排专门的辅导人员,进行咨询和辅导工作。国家生涯发展协会在各学校设立职业指导机构,为职业辅导设立标准,为职业生涯辅导工作颁布明确的法律规定。工作模式全方位,工作方式全程服务模式,工作内容丰富且细腻。美国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体成员参与其中,同时重视辅导人员的培养和发展。
德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和美国一样,同样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学校的职业辅导老师,心理辅导员等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生提供就业辅导。德国的职业咨询服务体系十分完善,比如有名的“双元制”学徒模式,即在校生和毕业时选择的培训企业和职业培训岗位可以是不同的模式,会有专门人员对他们实行免费咨询服务。在人员配置上职业咨询人员较多,学生可以上网或去专门的机构进行一对一的咨询。此外,职业咨询辅导人员都会经过科学的训练,政府定期为辅导人员培训。
日本从二战以后便把职业生涯教育列入高等教育系统。政府将其纳入重要的社会公益活动中,提供公益服务;用人单位将高校大学生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将其吸收进公司。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从小学、中学、高中一直到大学,实行阶段性连续教育。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相比于其他阶段内容更加丰富,比如就业与职业讲座,个体心理测试,收集和提供职业辅导资料,模拟比赛,模拟考试实施,校友联合会,等等。
通过对比较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但不难看出他们有一些共性存在,比如各国均对职业辅导或职业生涯规划有法律保护都有专门从事职业辅导的人员,并开设专门的培训机构或组织,职业生涯教育贯穿整个学生时代等。这些对我国今后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主要集中在学校学习期间。由于职业生涯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中小学未能将职业生涯教育引进终身教育之中,而大学生又面临即将步入社会的现实情况,因此,作为职业生涯教育的最后集中教育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阶段需要进行真正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使大学生们掌握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选择以及职业发展。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1)职业知识欠缺、职业规划重视不够
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对迈向社会充满着激情与胆怯。面对学生身份和工作者身份的转变,他们缺少理性的思考和规划。他们找工作往往把工资待遇、工作区域放在首位,忽视自身是否感兴趣、是否适合自己的性格特点等。这也是造成很多学生频繁跳槽的主要原因。
(2)自我认知不足、对所学专业认识有偏差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自我认知要对自身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自己兴趣爱好,认识自己性格特长。但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干什么,自我定位模糊。有些学生不清楚自己是继续深造还是工作,若工作,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一旦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又没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所以许多学生在徘徊中蹉跎了四年时间。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进行专业学习时,对自己专业的未来前景不了解,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其他原因选择了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专业,这些原因势必影响大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
(3)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不足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时机,一些学生沉迷于宅在宿舍看美剧、日剧、韩剧,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浪费了大量时间,没有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的局限性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多,再加上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才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注。于是我国很多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指导。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些学生在毕业时虽然找到工作,但时间不长后就出现频繁跳槽的现象。追根究底,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在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没有充分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缺少前瞻性。此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时过于注重将知识教给学生,通俗一点讲,就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当成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过程,把知识停留在课本表面,有时脱离了实践。缺乏企业、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有效沟通,职业生涯教育效果不理想。同时职业生涯教育应培养人格健全的大学生,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
高校应该具有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机构,但目前各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机构仅仅是就业指导中心或招生就业处,这些机构主要负责处理高校的招生和毕业手续等一些行政工作,对学生的四年发展没有指导性的帮助。有些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设置在心理辅导机构中。而心理辅导机构一般负责学校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职业生涯教育机构必定不能系统、全面、个性地进行教育活动。
此外,职业生涯教育需要由教师来完成,而我国各高校进行职业辅导的机构多数是就业指导中心,其办公人员大多来源于行政部门或各院系辅导员。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与研究,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贯穿大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因为大学生在就业时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是在高校综合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应以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适应不同发展阶段,促进他们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所以在大学期间应根据年级的不同做相应的全程化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生入学阶段,需要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课堂、讲座、比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将职业发展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相结合,同时注重个体教育和群体教育形式。在大二、大三年级主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自身知识系统,锻炼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大四阶段,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做好就业准备,学做简历,搜集单位信息。当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渗透创业教育,为大学生讲解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学校方面,应从单纯的就业辅导转向生涯辅导,从单纯的帮学生就业转向将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人发展融合在一起。家庭方面,家庭是一个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父母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择业观。应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让其在兴趣的驱动下选择自己的职业。另外,家长还应多与学校进行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政府应为大学生提供政策上的扶持,由政府牵头为学校和企业之间提供实践基地和职业体验的机会等。
学校为专门负责就业的老师或辅导员安排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课程,培养自己的专业化人才,同时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们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职业生涯意识和职业素质以及自身潜能的开发等。
在实施阶段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总结经验,改善手段。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要在不断实施中检验,不断进行调整。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评估考核办法,使其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