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表演素材的“加减法”策略*

2015-02-13 07:42:53泉州市实验幼儿园黄多芬
幼儿教育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加减法小兔绘本

泉州市实验幼儿园 黄多芬

优化表演素材的“加减法”策略*

泉州市实验幼儿园 黄多芬

在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过程中,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是教师应秉持的教育观。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娱自乐的活动,并且富含创造性,是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课程建设的一部分。表演游戏的主题和内容主要来源于文学作品或幼儿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想象进行创编的故事。教师以表演游戏为载体,探索“改教为学”,转变观念,构建新型师幼关系,顺应幼儿的需要,寻找适宜的表演素材并进行优化,综合看、听、学、作、演等手段丰富幼儿的表演经验,支持幼儿自主游戏,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一、“加法”策略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研究,为了帮助幼儿提高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不断转变视角,拓宽素材、题材类型,并挖掘出不同类型的题材。

1.以“宽泛阅读”培养文学素养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大量的阅读中丰富的动物、人物形象走进了幼儿的心灵深处,在漫长而又精妙的理解和内化的过程中沉淀。不同的图书可以呈现不同的文化视角、风格各异的画面、个性化的语言风格,这些都能让幼儿受到不同的浸染和牵引。大量的、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能给幼儿以文化的启蒙和积累。各种诙谐幽默的童话故事,让幼儿感受叙事方式的多样性、故事情节的丰富想象力和语言的趣味性。画面丰满的绘本故事,能让幼儿体会想象的乐趣,幼儿可以去观察、猜测、想象和增添对白。以绘本故事《大灰狼娶亲》为例,故事以“大灰狼猜想盖头下的新娘是谁”为主要线索,在一页一页的图画中,新娘逐渐露出了手、尾巴、牙齿——原来也是一只大灰狼。这样的情节牵动、吸引着幼儿的心,而大灰狼和新娘的对话并没有在文字中体现出来,给幼儿留下了想象和表达的空间。情节凝练的寓言故事,能提高幼儿口语表达并拓展幼儿的表演空间,作为创造性表演的素材具有独特的优势。以经典寓言《盲人摸象》为例,幼儿从开始时模仿盲人的动作到自主增添对话(用已有语言经验描绘大象各部分的外形,如象牙像胡萝卜、香蕉,后背像山、床,脚趾像小石子,耳朵像书、簸箕等),充分体会到了语言创编的快乐。

一个个故事以“随风潜入夜”的姿态“润物细无声”地根植在幼儿的心里后,也许它们会在某个时间碰撞成精彩的表演。

2.以“影像题材”丰富表演经验

现代媒体的广泛使用、网络时代的快捷和便利,为教师提供了许多可供幼儿欣赏的影像资源。动画片、儿童剧等具象生动、角色鲜明、情节简短,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启迪其创造的灵感。幼儿期是具体形象思维期,模仿是很好的学习方式。观摩和欣赏动画片后,幼儿往往有着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配上相应形象的道具或背景,幼儿就会模仿表演,或从模仿中结合自己的理解,再现角色的语言、动作、情绪,以自己的方式演绎故事。如适宜小班幼儿的动画片《小蚂蚁和蝈蝈》,画面优美,对话简短生动。幼儿边看就边模仿小蚂蚁,把小书包当粮食扛起来,并忙碌地来回搬运,互相商量、模仿、练习着。这时,教师适时提供与动画片里相似的夏天和冬天的背景喷绘板,幼儿的表演游戏就顺利地开展起来了。表演几次后,动画片中的情节在幼儿的潜意识里产生重复的影响,幼儿自己编制的情节也被加入,如创造性地布置起蚁穴、堆放粮食等。

3.以“混龄表演”借鉴表演经验

同伴间的模仿是幼儿获得经验的最直接的渠道。大班幼儿已经积累了不少经典剧目的表演经验,每当组织他们到中小班进行表演的时候,台下的小观众总会很兴奋。中小班幼儿在跟随的表演中,很快就能模仿剧中角色的语言、动作并能感受到角色的情绪。如大班幼儿在“小舞台”上表演由动画片启发并生成的《长尾巴的兔子》,其情节跌宕起伏:小兔长腿短尾巴,特长是跑步,灵活又机警。可是松鼠、猴子、小熊却嘲笑小兔短尾巴长得难看,于是小兔想办法打扮,用彩色气球扎成长尾巴,把耳朵打结成短耳朵,在森林里面炫耀自己,大家很惊奇。狡猾的狐狸看小兔长着一条又大又笨的尾巴,就想抓小兔吃。大尾巴妨碍小兔逃跑,小兔差点被狐狸抓住。在紧急关头,小兔扔掉假尾巴,快速地逃跑。大班幼儿模仿动画片里的小兔的几种情绪,用各种表情、动作、神态的变化生动地表演角色,将小兔骄傲、难过、得意、害怕、紧张的心理变化表现出来。中小班幼儿在观看大班幼儿表演时,兴致高涨,不仅目不转睛地观看,更是急不可待地学着小兔的口气喊“救命”。观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积累表演经验的过程。表演结束时,台上的哥哥姐姐邀请台下的弟弟妹妹一起参与表演,体验剧本角色。每次大班的“小舞台”刚结束,中小班的同名表演游戏就会拉开序幕。中小班幼儿忙着收集材料,制作道具,布置场景,模仿分配角色,将观看得来的表演经验运用到游戏中。

二、“减法”策略

1.“精减”语言难度,适合幼儿表达

语言的适当删减与改编是幼儿进行表演游戏的基础。表演过程中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性语言、书面性语言、旁白等需要转化成口头语言进行表达。根据幼儿语言水平,减掉语言上的难度,是一项要求精准的工作,可为幼儿的游戏表演打通的第一条通道,体现了尊重幼儿游戏主体的理念。如绘本《11只小猫做苦工》,一些较长的句子如“我们决不能认输,我们可是很厉害的11只小猫呢!打起精神来呀!”等,幼儿听、读这样的句子没有问题,可是要求幼儿在游戏中复述出来就比较困难了,应当改编成适于幼儿记忆的短句。幼儿几经排练对话,讨论出“我们是怎样的小猫?我们是勇敢的小猫,我们是聪明的小猫,我们是厉害的小猫”这样的押韵短句。这种自编的朗朗上口的语言让幼儿更易记忆了,在表演中幼儿也更能说、更敢说、更会说了。

2.“删减”角色难度,创新角色形象

幼儿在表演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角色形象较为抽象的难题,是放弃表演还是降低角色表演难度呢?教师尝试运用“减法”策略,将抽象角色的表演具象化,借助影视等生活经验,创造性地给予角色形象、动作、声音,支持幼儿表演的兴趣。如中班幼儿接触绘本《三只山羊嘎啦嘎啦》时,绘本中“山怪”没有很明确的形象。当幼儿七嘴八舌地讨论谁来当山怪时,他们对山怪的形象提出了很多疑问:“老师,山一样大的怪物要怎么做呀?”“老师,山怪是不是就像变形金刚?”“山怪是不是外星人变的?”幼儿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教师提出可以用一个特别的道具来扮演山怪。幼儿找到一顶彩色假发头套,决定用这个道具扮演山怪。在教师对游戏的发现和代替物的使用表示肯定后,游戏真正开始了,师生共同把绘本《三只山羊嘎啦嘎啦》改为“战胜山怪”的表演游戏,在表演中删减了山怪原本高大、无形、恐怖等抽象的因素,重新赋予了山怪各种各样的声效、动作、道具、服饰等,创造性地塑造了山怪的角色。

3.“略减”情节,体验创意乐趣

适合幼儿表演的故事,应该情节鲜明、节奏明快,以便幼儿理解和记忆。如绘本《三只山羊嘎啦嘎啦》的故事结构其实很简单,小山羊、中山羊、大山羊分别过独木桥遇到山怪的险情,是民间故事中常见的情节,三次险情带给幼儿三次惊险的体验。在表演前讲述绘本时,幼儿对三只山羊在草地上相遇展开了联想,对绘本图与图之间的过渡进行详尽的细节描述。可是,在第一次的表演中,幼儿忘了此情节,直接进入每只山羊过独木桥的情节,山怪与小山羊、中山羊、大山羊的对话顺利地进行后,与怪物战斗的情节成了表演的高潮,所有的幼儿一起说着大山羊和怪物的对话,一起加入制造战斗声响的创意表演中。在历经鲜明的戏剧张力之后,欢乐的结尾使幼儿感到满足极了。教师在随后的评价中提醒幼儿忘记了三只山羊协商对付山怪的办法这一情节时,有个幼儿告诉教师:“老师,我们用‘角碰角’的方法都说好了。”原来,幼儿将以前表演“蚂蚁和西瓜”中蚂蚁角色用触角交流的表演经验进行了迁移和运用。于是,教师顺应幼儿的想法并给予肯定,引导他们讨论得出将“商量对付山怪的办法”的情节简化为“围成圆圈,触角碰一碰”的表演方式,将表演精力集中在他们最感兴趣的情节——运用智慧,增添信心和勇气,共同战胜困难。游戏是幼儿自己的游戏,只有幼儿感兴趣且适宜推进的情节,才能帮助幼儿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再现和创造性地表现故事。

三、“叠加”策略

1.用“音游”创编表演,增添游戏乐趣

音乐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之一。重复的音乐旋律和简单的故事情节让幼儿爱唱爱玩。在小班表演游戏“拔萝卜”中,音乐游戏的加入,让幼儿乐此不彼地表演“召唤朋友”和“拔萝卜”环节。为此,教师抓住契机,将音乐融入表演游戏,用角色带动的方法,帮助幼儿巩固故事情节。很快,幼儿就记住故事中的角色和出场次序,当角色相继登场后,幼儿在音乐声中排成队伍,后一个抱着前一个的腰,一起“拔萝卜”,随着音乐被角色带入游戏情景中。中班幼儿在表演绘本《藏在哪里了》时,幼儿自发地唱出歌曲《找朋友》融入表演,将户外娱乐游戏“捉迷藏”的经验迁移至表演中。幼儿轮换角色小组游戏了好几次,玩得不亦乐乎。

2.丰富角色和情节,支持幼儿发展

表演游戏的内容一般以儿童文学作品为基础。故事有它的基本框架,但是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人,基于幼儿的兴趣和知识经验可以将它进行改编,使故事内容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幼儿将故事改编为可以表演的剧本,要增添很多的对白或旁白,这为幼儿进一步灵活运用语言提供了机会。如在大班故事《小壁虎找尾巴》的表演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共同将故事改编成剧本,于是就有了小壁虎出场的台词:“我是一只小壁虎,今天运气真不好,出门遇到一条蛇,一口咬断了我的尾巴。没有尾巴可不行,我要去借尾巴!”在表演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幼儿表演兴趣的需要增加角色,以此鼓励幼儿进一步交往和合作。如在故事《狼和小羊》的表演之前,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小动物们除了说晚上来帮小羊,还会说什么、做什么呢?除了小猫、小狗、白马、大象,还有哪些动物可以帮助小羊对付大灰狼呢?他们最后是怎样帮助小羊的呢?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有的幼儿说:“小刺猬也可以帮助小羊,因为他身上有刺,可以扎大灰狼。”有的说:“老鹰可以用尖利的嘴把大灰狼叼到天上去。”如此一来,故事里的角色增多了,情节丰富了,幼儿与同伴的交流、合作机会也就多了,他们参与的兴趣也随之提高。“叠加”策略,将一些教育意义深刻、情节简单、角色单一的文学作品进行拓展,使情节变得更有趣、矛盾冲突更多、角色更丰富,可以支持幼儿创造性地发展。

3.用表演区支持幼儿自主游戏

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的空间中设置表演区,尝试运用“幼儿自主表演游戏”的理念指导游戏,初步尝试就可以发现这是幼儿参与度最高的区域。表演区的游戏融文学、艺术、建构、戏剧表演等多方面,以想象为中心,时间和空间以及游戏的自主性得到了保证,能使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如中大班幼儿均喜爱表演“三只小猪”,教师除了提供时间、空间和基本材料外,很少干预幼儿的游戏,故事情节、台词、角色的选择随着每天入区幼儿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幼儿每天在表演区中自发地用不同材料搭建三种“小猪的房子”,丰富了建构经验;采用角色竞选的办法评选最佳演员来扮演角色,提高了评价能力,学习了同伴的表演经验;制作道具、演出海报、门票以及布置剧场等,使动手操作能力得到练习;分配各种工作,解决、协调各种矛盾冲突,发展了社会性。这里的游戏按照幼儿的意愿、兴趣、需要出发,以“问题——经验——游戏”为线索的方式来进行。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如没有人当大灰狼、没有房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游戏成为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让幼儿在充分表现、自由交往、自主合作、大胆创新的游戏过程中得到满足与发展。

4.以主题线索,引导幼儿创作

教师可引导幼儿围绕某一主题,根据幼儿的表演经验,与幼儿共同建构一系列活动,即从表达(角色的体验与表达)开始,发展到创作(情节冲突的创作和问题的解决),最终形成表演游戏。什么样的主题可以成为表演活动的主题?除了需遵循一般的原则(考虑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幼儿的经验、教育的价值和教育资源配置等),还需要重点考虑表演游戏主题的特点是否突出,如是否具有鲜明的角色、吸引人的情节以及故事冲突等。例如在中班主题表演活动“狮子王”前,教师预设了“美丽的森林”的活动,目的是让幼儿单人或多人通过肢体动作对森林场景进行创作。在讨论中,幼儿认为森林里的瀑布很美,他们很喜欢,提出要进行“瀑布”的创作。这本不是教师预设的内容,因为表现“瀑布”对于中班幼儿来说难度比较大。这时,教师及时丰富幼儿对瀑布的经验,抓住水由高往下流动的特点,启发幼儿创作。最后,几名幼儿通过站位的高低和手臂的上下摆动,形象地创作了“瀑布”的场景。主题活动为幼儿生成游戏提供了线索,营造了氛围,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幼儿的“玩”与“学”既是矛盾的,又是和谐的。好的素材只有经过适宜的裁剪和加工才能真正地为表演游戏服务。幼儿在自发产生的表演游戏中,从对话、人物交往、情节冲突等方面拓展思路,创编情节,创造角色,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增进了社会性交往,发展了合作能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刘翠娜,赵微.我国儿童图画书研究热点的多维探索[J].早期教育,2014,(11).

[4]陈丽婉.以木偶教育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发展[J].福建教育,2015,(3).

[5]陈晓莉,吴莉娜.利用创意戏剧营造大班幼儿故事创编的有效空间[J].早期教育,2015,(2).

[6]陆小涛.绘本阅读在教育生活中的“课程形态”[J].学前教育,2015,(4).

(责任编辑:王玮)

*本文系泉州鲤城区小课题“开发利用表演素材提升表演游戏水平的行动研究”(编号:LGX 2014—51)的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加减法小兔绘本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绘本
绘本
绘本
做好课改“加减法” 提高课改实效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08
加减法的由来
“放管服”的加减法
商周刊(2018年17期)2018-08-31 02:20:14
帮小兔逃跑
骄傲的小兔
小兔多多过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