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英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以海洋强国,是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海洋经济是未来中国新的增长点。在海洋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数量足够的高素质海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决定海洋经济发展成效的关键因素。这对涉海高职院校带来挑战,更是带来发展机遇。涉海高职院校在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培养涉海高技能人才中要有所作为,而作为高职院校科研的学报,同样肩负着培养海洋人才、推广海洋科学技术重任,着力于国民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海洋精神,海洋气息培养。
地方涉海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和定位决定了其办学特色:必须立足“海”字,突出“海洋特色”。这种“海洋特色”的价值在于体现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高技能人才支撑,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与水平。
因此,地方涉海高职院校学报在宣传海洋、服务海洋经济、培养海洋人才、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其它期刊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新区是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被定位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学院近90%的专业涉海:航海类专业为重点,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专业并进发展,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人才培养,都与海洋息息相关。这决定了《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特色必须彰显“海洋特色”。从内容上看:工程技术栏目,着重刊发航海轮机技术、船舶工程、现代港口物流、海洋食品加工等研究成果;人文社科栏目着力于舟山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旅游、海上丝绸之路等研究成果;大学生科技创栏目则新集中刊发本校学生在航海、船舶、海洋食品加工、海洋旅游方面课题研究成果,海洋类的论文刊发量在涉海类期刊中名列第一。反映了学院面向海洋行业企业、面向舟山经济社会办学特点,促进了学院重点涉海专业建设,提高了教师专业能力和培养涉海高技能人才质量,起到了为舟山海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
特色不仅仅是与众不同,更是特别的优势和影响力。“海洋”是涉海高职院校最明显和最具竞争力的标签,所以学报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以“海”立刊,依“海”兴刊,积极做好“海”字文章。
树立“海”字办刊理念,呈现“海”字风格,是涉海高职院校学报生存、发展体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树立“海”字办刊理念,关键是突显学报的职业性、行业性、地方性特色。这是因为涉海类高职院校坚持以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社会建设为宗旨、以涉海职业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涉海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决定的,因此,学报必须立足并充分体现涉海行业特色,服务于涉海行业发展,立足并充分体现沿海地方特色,服务海洋经济建设;学报必须注重海洋科技进步、海洋运输、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等实践问题的探索研究,注重专业理论、相关学科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
“海洋”是涉海高职院校的最大特色,创设海洋特色明显的栏目,不仅可以打造区别于其他层次期刊的地方性特色,而且可以促进地方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学报的内涵与竞争力。
(1)依托专业行业优势,办好特色栏目
地方涉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设置面向地区特色行业、优势产业和主要职业需求,学报应密切关注行业优势、职业特征强势学科开设特色栏目,以扩大影响,提高办刊竞争力。涉海高职院校优势专业主要是:航海技术、船舶工程、港口物流等涉海专业,如《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船海工程”、“船舶工程”、“港航管理”;《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的“航海技术”、“船舶通信与信息工程”、“ 船舶电气”等;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职业教育》的“航海纵横”等栏目都具有明显的专业、行业、职业特色,在培养涉海类高技能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有力地促进了促进学校重点专业、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的建设,扩大专业影响,促进服务企业行业、服务地方海洋经济,也提高学报的竞争力。
(2)突出区域优势,办好特色栏目
学报应“立足于土,涵咏自然”,针对区域所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资源进行开发研究,以便从中寻找独具地方特色的学术成果,找到切入点,打造特色。如《莆田学院学报》的“妈祖文化”栏目,《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温州研究”栏目等,被全国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特色栏目。这些栏目从区域优势出发,其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有独到之处,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加强海洋文化研究、海洋科技和海洋主题博物馆建设,保护涉海文化古迹,传承海洋文化艺术,扶持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广泛普及海洋知识,开展海洋文化交流,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海洋、科学开发海洋、有效保护海洋的良好氛围。”
(1)多方合作,构建战略联盟
新的竞争态势下,提高期刊的竞争力,突出特色,需要多方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不仅是优势互补更是一种竞争力。合作不只是办刊资源整合的需要,更是开放办刊,办出特色的需要。
一是立足当地,建立区域内联盟。如《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舟山市的一些期刊、党政机关、涉海企业事业建立合作。社科类栏目与《舟山社会科学》、《舟山党校学报》、政府的宣传部门及舟山的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等研究机构及社团等合作,开展学术研讨、交流研究成果,使学报成为共享的海洋经济、海洋文化交流平台;工程技术类栏目与舟山涉海企业、行业及有关协会组织等合作,充分吸纳企业、行业一线技术人员、专家等的研究成果,使学报成为海洋科技、海洋经济发展研究的交流平台,同时可依托行业、企业的优势扩大学报的影响,拓展特色稿源。
二是建立涉海高职院校学报之间的网络联盟。充分利用新媒体自媒体,建立涉海高职学报QQ群或微信群,进行实时交流及探讨,注重资源共享,实现共赢。如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报“航海技术”、“海洋文化”等充分吸纳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泉州航海职业技术学院等校教师研究成果。
(2)加强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扩大影响
大数据时代,数字阅读、微阅读、手机阅读等对传统纸媒带来极大挑战。网络化、数字化成为期刊必然选择和重要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互联网快捷性、广泛性、延续性、参与性和大众性,使学报更有影响力。一方面重视学报网站的建设,网上投稿、审稿、编辑出版,提高时效性;另一方面充分运用重要期刊数据库,如中国知网、同方数据库、维普网等资源,吸引更多的读者作者关注,增强学报海洋特色研究的传播广度和力度,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
质量是期刊生命,地方涉海高职院校学报选题策划充分立足“海洋”,围绕海洋特色征集稿件,拓展和优化稿源。
一是紧贴国家海洋经济建设重点热点,关注国家、省、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了解政府关注的、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以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为突破口,建立专家、学者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本地政府官员的专家库,并对他们进行约稿进而通过他们扩大约稿范围。如“一带一路”是在新环境下对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新思考,它涵盖了中国的港口史、航海史、海外贸易史、国家关系史等诸多内容,《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栏目的稿源,除了依托学校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所成果外,更是依托舟山市海洋文化研究专家,省内外有关专家及涉海类高校的教师、企业行业专家进行征稿。二是通过各类海洋文化、海洋科技学术论坛和活动,如中国海洋文化论坛、长三角海洋科技论坛等,主动向专家约稿,保证重点特色栏目有几篇分量或最新研究成果。三是加强与校内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兼职教授的联系,充分挖掘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及各级各类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四是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拓展稿源。产学研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涉海高职在产学研、社会服务有鲜明的特色,编辑部应该与相关企业、行业广泛联系,深入一线进行指导等,培植稳定作者群,形成稿源的良性循环。五是利用涉海行业协会平台,组织征文比赛,如通过“中国航海日”、“海员日”等活动进行征文比赛,吸引优秀稿源。
编辑是期刊主体,建立特色编辑队伍,是保证刊物特色质量决定性因素。
一是建立开放性编辑委。学报编辑委员会是保证学报质量的权威和决策机构,对学报编辑出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学报编辑委除本校的专家学外,还应从涉海院校、行业、企业及相关研究院所,聘请知学者、专家、海洋经济与文化名人、行业协会领导,一线技术人员等组成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特邀编委,发挥指导、审稿、写稿等作用。如《交通职业教育》期刊的编委会成员由全国交通类高职院校的领导、专家组成,尽管它是内刊,但行业特色鲜明,在交通高职院校及相关企事业中有比较大有影响力。
二是建设好特色编辑队伍,建立熟悉学科前沿信息的专业编辑团队,同时加强对编辑人员各种能力的学习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与理论水平。聘请专业教师、兼职教授及涉海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地方海洋文化名人等组成兼职专家团队,积极参与地方社会进步、海洋科技开发、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等重大课题研究,使海洋特色更加鲜明,共同促进学报发展。
地方涉海高职院校的学报,必须站在海洋使命的战略高度,突出海洋特色,才能适应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文化强国的需要,才能适应区域海洋经济、海洋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1]林年冬.彰显海洋特色:地方海洋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11)
[2]何丽芳.地方新闻网站:找准定位才有竞争力-舟山网打造最具海洋特色新闻网站的启示[J].新闻战线,2013(11)
[3]吴赣英.高职学报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栏目设置比较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