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的裘德》中“雾”的意象分析

2015-02-13 06:07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裘德基督浓雾

李 娟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在文学作品中,“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的使用能够充分地表达出人们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有着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意象使用能够使作品具有高度的内蕴性和象征性。

哈代的名作《无名的裘德》蕴含了丰富的原型意象,其中一些意象反复出现,特别能够吸引眼球。在这些意象中,“雾”的反复出现就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

在整部小说出现的不祥的征兆中,最能映衬小说主题的就是“雾”了。一般来说,“雾”会给人带来一种负面、消极的情绪或感受,所以小说中“雾”的出现能够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重的氛围,诸如孤独、混乱、悲哀、痛苦等。在《无名的裘德》中,一方面,“雾”用来描述自然风貌,给读者以视觉认知;另一方面,“雾”的描写是极富感情寓意的,所以它能感染读者的情绪和引起读者的共鸣。

具体来说,作为小说中的主要意象,“雾”反映出了裘德和苏的生活状态,尤其是他们对所置身其中的这个冷漠社会的感受“孤独,悲哀,沮丧,无助,痛苦……”尽管本小说的情节简单,反复出现的“雾”却营造出了一种压抑愁苦的氛围,从而预示了小说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首先,在小说开头出现的灰暗阴冷的“雾”奠定了小说的悲剧基调。“The vague city became veiled in mist.Turning to thewest,hesaw that thesun had disappeared.The foreground of the scene had grown funereally dark,and near objects put on the hues and shapes of chimaeras.”(译文:在雾中,模糊的城市好像遮着一层面纱。向西边望去,太阳已经消失不见了。远处是黑乎乎的一片,近处好像无数条黑黝黝的大蛇在舞动。这是裘德在童年时所看到的基督寺城。)被浓雾所遮蔽的基督寺,预示着裘德黑暗、飘摇不定的未来。对于裘德来说,基督寺就像是空中楼阁,他是不可能进入基督堂读书的,也就是说他是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近处可怕的场景“near objects put on the hues and shapes of chimaeras”则象征着在他奋斗道路上的无数的艰难和险阻。接下来的小说内容就为裘德的悲剧命运提供了佐证:尽管裘德凭着坚毅的性格,克服重重困难,通过自己的勤奋自学成为了一个博学的人,他却仍然被基督堂无情地拒绝。“you[Jude]will havea much better chance of success in life by remaining in your own sphere and sticking to your trade than by adopting any other course”.(译文:如果你“固守本分”,而不是“离经叛道”企图过上另一种生活,那么你成功的机会是会更大些的。)基督堂的这一番言辞彻底地粉碎了他想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穷苦命运的梦想。

其次,和裘德一样,尽管苏是一位聪明善良的女孩,她的一生也注定是要以悲剧收场的。笼罩着大教堂的浓雾暗示了在严苛的教条和无情的禁锢下,苏所遭受着极度的压抑和痛苦。“The day was foggy,and standing under thewallsof themost graceful architectural pile in England he paused and looked up.The lofty buildingwasvisibleas far as the roof-ridge;above,the dwindling spire rose more and more remotely,till its apex was quite lost in the mist drifting across it”(译文:天灰蒙蒙的,站在英格兰最高贵的建筑物的墙根处,裘德停下来向上看去。这座崇高的建筑物在浓雾中只能看到房脊,再向上看,尖顶在浓雾之中忽隐忽现。)这是裘德来到曼彻斯特时第一次看到苏时的场景,苏就住在这座浓雾缭绕的城市之中。在苏栖身的培训学校中有着严苛死板的“规章制度”,这些束缚让苏感到窒息。极度的孤单和无助使她对这个地方深恶痛绝。这个地方使她“from a bright girl into a demoralized woman with thehair twisted up tightly……”(译文:从一个聪明活泼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发髻被紧紧地盘起,灰心失望的女人。)下面这句话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了处于“浓雾”包围之中的苏。“Though she had been here such a short while,she was not as he had seen her last.All her bounding manner was gone;her curves of motion had become subdued lines.The screens and subtleties of convention had likewise disappeared”(译文:尽管苏在这里呆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她那些聪明睿智的谈吐举止却已荡然无存,她现在所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举止都是“中规中矩”的。以往她对那些陈规陋习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决绝的排斥感也已消失不见。)

再次,裘德和苏之间的关系变化和小说中的“雾”也是密切相关的。在被基督堂无情地拒绝后,裘德爱上了自己表妹苏,自然纯洁的爱情使他感到快乐幸福。他们希望过上由爱情决定而不是由世俗的婚姻条文所维系的婚姻生活,他们希望过上“亚当夏娃”式纯真快乐的幸福生活。然而,随着小说中“雾”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他们命运的悲剧色彩也愈来愈浓厚。他们纯真的爱情不被社会所接受,所以他们不得不屈服于周围的压力,去办理结婚证。“They started arm in arm for theofficeaforesaid,no witness accompanying them except the Widow.The day was chilly and dull,and a clammy fog blew through the town from'Royal-tower'd Thames”(译文:他们挽着彼此的胳膊去办理结婚证,在场的除了寡妇Edlin之外,没有其他的见证人,天气阴冷灰暗,从泰晤士河畔威严的高塔处刮来一团团湿冷的浓雾。)这里的“浓雾”象征着苏对传统婚姻的畏惧和厌恶,同时也表明了裘德和苏将卷入这个社会的斗争之中,而这个虚伪社会的力量是他们微弱力量的千万倍。

正如置身浓雾之中的人一样,裘德和苏在以后的生活中感到无比的困惑和无助。在周围人们的排斥下,迫于生计,他们不得不过着一种颠沛流离的凄苦生活。这种生活间接导致了他们孩子的悲惨夭折和苏的决然离去。正如浓雾所预示的那样,裘德再一次遭受着命运的折磨。被浓雾所包围,他们“proceeded through the fog like Acherontic shades”。(译文:像阴郁的影子一样向墓地走去。)就在这一天,苏做出了离开裘德,继续与自己不爱的前夫生活在一起的选择。这个场景表明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裘德和苏是找不到自己的乐园的。

在同样的大雾中,苏和她的前夫在教堂举行了结婚仪式。婚礼当天弥漫在教堂外的大雾象征着严苛习俗和陈规陋习的进一步肆虐。正如雾所预示出的那样,在小说的结尾处,裘德孤独悲惨地死去,苏也在婚姻的祭坛上牺牲。尽管开始裘德和苏都对不接纳他们的这个社会做出了公然的反抗和斗争,但最终他们感受到的还是那个时代道貌岸然的冰冷面孔,就像他们所感受到的冰冷浓厚的雾一样。最终,他们成为了这个非人道的、虚伪严苛的道德教条的牺牲品。

小说中意象“雾”的使用使故事弥漫在沉重压抑的氛围之中,这更有利于渲染人物的情绪,以及更能揭示出小说所想反映的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的愚昧残酷的现实。总之,雾的频频出现一步步地铺垫出了主人公裘德与苏的悲剧命运,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严苛的道德教条和虚伪的婚姻习俗才是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

[1]Axelrod Mark.The Poetics of Novels:Fiction and its Execution[M].London:Macmillan,1999.

[2]Baldick Chris.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ress,2000.

[3]Hardy Thomas.Jude the Obscure[M].Ware:Wordsworth Editions Ltd,1993.

[4]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肖四新.圣经原型——莎士比亚创作的基石[J].外国文学研究,1996(1):91-96.

[6]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裘德基督浓雾
独立江畔
《无名的裘德》中淑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
浅析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
地点的政治:《无名的裘德》中的地点与人物内心世界
浓雾
为施政和立法之依据:近代中国政府基督宗教调查研究
我迷失在茫茫浓雾中
“新生儿版”基督诞生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的成长主题研究
《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展现当代俄罗斯社会的宗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