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校期间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以东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为例

2015-02-13 04:57郭金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预科人际少数民族

郭金明,李 想

(东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浅析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校期间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以东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为例

郭金明,李 想

(东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及以后的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中的这个特殊群体,大多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生活相对闭塞,进入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后,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随之成为被关注的问题.该文就此展开了一次深入调研,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希望能对内地高校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面有所帮助.

少数民族;新疆;预科生;人际交往;调研

1 人际交往对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生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的第一课,对其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生多来自民族聚居区,文化背景以本民族文化为主.当他们步入大学后,在跨文化背景下开始新的学习、生活,需要心理应对和生活习惯的转变过程.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直接影响到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能否与老师、同学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关系到能否在日后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工作岗位和独立生活.同时,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对稳定和发展本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 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生人际交往特点和状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在问卷调查中,首批问卷面向东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全体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发放问卷570份,回收554份,有效率达97%,符合统计要求.统计结果为: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42%,其数量占据优势,同时,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具有典型性,民族特征显著,所以,我们将调查对象集中于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第二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无效问卷3份,有效率达98.5%,符合统计要求.与此同时,我们还对个别同学进行了深入访谈,根据具体情况,调研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情况及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共同的语言和信仰造成交往的排他性

在本次调查对象中,维吾尔族学生108人,占总人数的55%,哈萨克族学生68人,占总人数的35%,其他民族学生21人,仅占总人数的10%.新疆自治区民族成分以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占主体,共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背景使得这两个民族在交往时沟通相对顺畅.但也使得他们在人际交流中极易划分出稳定的交际范围,对其他民族无形当中产生拒绝甚至排斥的心理,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封闭式的交往思维和人际关系网.

2.2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受生源地及家庭经济条件影响

新疆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人口状况及地区内的教学条件等各方面的制约,许多地区在基础教育水平方面至今仍较为落后.在此种背景下,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极易形成孤立、封闭的性格.调研数据结果显示:在自我认知方面,51%的新疆籍学生对自身性格的描述中将自己定位为内向型,而内向型性格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使得当地人在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也十分欠缺[1-2].

就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部分学生因为贫困、落后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产生自我评价过低的消极情绪体验,阻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行为.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学生交往能力往往优于贫困学生.在调研中,我们访谈了家境条件较为贫困的学生,我们了解到,由于家庭收入较低,每个月父母给的费用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致使他们很少参与一些课外活动,尤其是涉及到经济上有投入的活动.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只有29%的学生能够经常参与,很大一部分选择了很少参加或偶尔参加.甚至有5%的学生选择了从不参加.人际交往经验往往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个体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这样就很容易导致贫困生形成压抑的心理倾向.在进入大学后,面临全新的人际环境,通过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比较,贫困生会产生强烈的经济劣势感和自卑的倾向,造成一定心理压力,长此以往,极易形成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被动交往,不爱参加集体活动的不良封闭模式,从而导致了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差.

2.3 汉语水平较差造成交流沟通障碍

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多以本民族语言学习知识并接受教育,大部分学生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较差.大学生在交流时,大多数同学是使用汉语普通话进行交流,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基础差,难于与其他同学交流,使得汉语口语成为人际交往中的阻力.

2.4 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性

自我为中心是身心发展过程中随着个性的发展而形成的,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以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为前提.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大部分学生群体自我意识较严重.调查显示:主动与他人打招呼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3%,很少与人交往的占15%;26%的学生表示很少考虑他人感受.人际交往讲究互惠的原则,如果在交往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最终只能会将自己封闭起来,长此以往,将容易诱发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更不利于社会交往.

3 增强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举措

3.1 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1)树立人际交往意识,更新人际交往观念.我院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多数来自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群居地区,环境相对闭塞,由于汉语口语水平不高,生活习惯差异性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孤立交往.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必须克服自身心理障碍,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改变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地树立人际交往意识,有的放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个性品质修养,打好人际交往基础.良好的个性品质修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因此,加强自身个性品质修养对于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至关重要.

积极参与,团结向上.进入内地高校后,少数民族学生脱离了原来狭小的生活圈,来到陌生的城市,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过着集体生活,环境变了,交际方式也要随之改变.新疆籍少数民族青年学生要在短时间内迅速融入到班级中首要的便是提高自身汉语口语水平,抛去胆小害羞的自卑心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去,勇于表现自我,在活动与交往中团结他人、增长见识,提升汉语口语水平.

客观尊重,乐于助人.“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是为人处事的一条金科玉律.尤其是在集体中生活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更要懂得并遵循这条规律,才能建立并维持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在集体生活中对自我时刻保持高标准、严要求,对同学做到客观尊重,不苛刻,乐于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收获了成长.

热情真诚,友好坦荡.真诚热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初涉由多民族同学组成的校园环境时往往心怀戒备,有些学生甚至排斥其他民族的学生,在公共场合只用本民族语言与同胞交流,自我孤立.只有放下防备,用真诚、坦荡、友好的态度融入多民族集体的大家庭才能赢得他人好感,从而收获友谊.

(3)学习人际交往的知识,培养人际交往的技能.学习人际交往知识和培养人际交往技能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两种途径.人际交往方面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储备一定的知识量,为人际交往技能的养成打下基础;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主要指创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为人际交往知识的运用创设情境.

人际认知,是指自我认知、认知交往对象,以及对交往内容、方法和意义的认知,是人际交往的起点和基础,不论哪个部分的认识都非常重要,认知的偏差,会引起交往的不顺.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人际认知方面应该掌握准确认识自我和他人,愉快地接受自我和他人的方法,正确判断交往目的和意义的方法,使交往顺利进行的方法等[3-4].

人际情绪控制,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克服消极的情绪,顺利地进行交往.大学生情绪易波动,他们没有意识到任性、嫉妒、发怒、悲伤、虚荣等情绪对人际交往的破坏性.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这方面应该掌握正确判断自我和他人情绪状态的方法,恰当表达自我情绪的方法,有效控制自我情绪的方法,以及有效影响他人情绪的方法等.

社交礼仪知识,对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除了最基本的社交礼仪知识,如在公共场合的言谈举止、课堂礼仪等个人行为礼仪规范外还需要掌握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知识,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对各民族各类礼仪的了解,增进了解、相互融合、和谐相处.

3.2 提高语言表达理解能力

汉语作为新疆籍预科学生来说是必须学好的基础课程,无论在课堂交流或是实际生活中都十分重要.汉语表达能力的高低,是新疆籍预科学生学好以汉语为范本的各学科成败的关键.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普遍存在汉语口语基础差、汉语词汇量少、课外阅读量偏低等严重影响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要提高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汉语表达理解能力,要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语言学习主要环境多在课堂,教师可以为少数民族预科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开放多媒体教室,强化少数民族预科生口语训练;在汉语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积极性.汉语口语教师要注意掌握教学节奏,因材施教,最大程度上鼓励少数民族学生敢于开口讲汉语.

(2)通过表达训练培养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汉语口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校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选修和辅修课程,或者组织公开的讲座,使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基本的交往原则与技巧,从而深层次认识到自身与他人交往方面的闪光点和不足,在教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通过模拟训练等形式克服自身不足,提高交往能力和交往水平.口语教学课堂对于提高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口语水平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刚接触汉语的新疆籍预科生对汉语有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且深知掌握好汉语的听、说、读、写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其愿听爱说的好习惯,为同学们创造开口说汉语的机会.可以利用上课前3~5分钟时间来进行交流,其内容从短小浅议入手,逐渐过渡到内容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汉语学习的积极性.东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根据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需要,动员汉族学生对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语言及学习进行帮扶,将汉语口语表达训练课程与党团的各项特色活动相结合,使少数民族学生的政治素质、人际交往能力、汉语口语水平等明显提升,进一步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协作.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东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汉语角、汉语演讲比赛、汉语晚会等,给青年学生以展示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组织各类品牌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引导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扩大少数民族学生的交往范围,引导其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符合交际准则的行为习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学习热情.

(4)广泛开展心理调查和咨询活动,把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心理特征.学院应该投入专门的人力、物力、办公场所,以促进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育的研究与具体培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形成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育的有效运作机制.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与疏导活动.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当多注重对少数民族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辅导员与学生的定期座谈、开放心理咨询室等形式在根本上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初入校园时存在的自卑、羞怯等不良心理进行专业疏导.

3.3 提高人际融合能力,打破被动交往壁垒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处于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面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朋友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等众多的人际关系,部分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因为处理不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造成苦闷烦恼、精神压抑,甚至产生人格扭曲等心理疾病,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加强对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人际融合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对提高他们的整体人际交往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1)遵循人际融合的基本原则.①平等原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同学间要真诚交往,做到不因客观因素差异性对待.②宽容原则.与人相处时做到求同存异,宽容理解他人,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与人交往不可心存偏见,更不能过分功利.③互利的原则.他人需要帮助时,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同时,又要勇于求助别人,当自己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也要主动请别人帮助,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加深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④诚信原则.人际交往离不开诚信,以诚待人,言出必行永远是赢得他人信任、获得成功的优秀品质.

(2)培养人际融合的良好品质.①真诚.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贵在真诚,真诚往往是与人相处时消除隔阂的最佳渠道.②信任.以伟大的风度待人,人才表现出伟大的风度.在人际交往中,信任表现在充分相信他人的言行和动机.③克制.克制是一种理性的自控,即自我控制、自我限制.学会控制是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管控.本着对他人宽容的态度,学会做自己情绪的管理者,才能融入集体,从而走向成功.④自信.俗话说,自爱才有他爱,自尊而后有他尊.自信要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在与人交往中不卑不亢,从容面对.自信与盲目自大不同,盲目自大往往伴随着唯我独尊的狭隘思想.当他人指出自己不足时虚心接受,要善于倾听并勇于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掌握人际融合的方法技巧.①善于结交.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要从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做起,增强自己的人际融合魅力.在第一次与新朋友见面时,尽量保持友好和自信,表现出对他人的兴趣和喜爱.在服装上选择符合自己学生身份和年龄的服饰,在相处时保持开朗热情友好的态度.②善于表达.谈话是沟通信息、表达感情、增加友谊的重要手段.在与其他民族的同学沟通时,要使用对方能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沟通,语言的表达要清楚准确.要学会适度地称赞对方,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赞美自己的优点,真诚的赞美往往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要善于发掘对方的优点,进行恰如其分的赞美.来自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和生长在内地城市的学生各有所长.如新疆籍的少数民族学生质朴、单纯,对农业生产和当地的民风民俗比较了解,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内地城市的学生聪明、机智、见识广泛,视野开阔,但比较娇气,依赖性强等.少数民族学生和内地学生之间的相互融合需要学会欣赏,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只有这样才能收获友谊.③善于倾听.与人交往离不开沟通,而沟通是加深相互了解的过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善于倾听他人,在谈话中做到不随意打断他人谈话,不急于表现自己,多谈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善于换位思考.由于生活环境不同,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俗话说:“舌头和牙齿也有打架的时候”,新疆籍少数民族同学在与内地同学的人际交往中,不可能事事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分歧.在遇到问题时,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分析问题,将心比心,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对问题加以最大程度的理解,从而化解矛盾,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消除人际融合中的心理障碍.要提高人际融合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除了要克服胆小、害羞、任性、封闭等性格缺陷外,还必须努力消除以下几种心理障碍.

①消除自大心理.人际交往的前提是相互尊重,部分同学由于自身家庭条件优越便自视过高,目空一切,搞小群体,甚至脱离集体,这些都是不健康的自大心理.消除自大心理需要正确认识自身价值,认识到自己与他人都是平等的,消除等级化想法,才能融入集体.②消除自卑心理.自卑其浅层感受是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深层感受则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其形成主要是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命运,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丧失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因此,要积极转变心态,正确认识自己,不妄自菲薄,看到自身不足的同时也要看到自身的亮点.消除恐惧心理.部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与人交往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于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而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除了自卑心理作祟,还有对自我认知上的偏差.部分学生自我要求过高,一旦自身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挫败感便油然而生,长此以往不但无法进步,自信心也慢慢丧失.要克服这种心理,首先要接纳自我,相信自己.③消除猜疑心理.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相互信任.只有在互信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正常交往,一个人一旦对他人失去信任,必定处处敏感甚至小题大做,破坏团队团结,自身也将陷入痛苦.对于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来说,消除猜疑心理是人际融合的重要保障.

3.4 充分利用新媒体增加人际互动

大学校园是一个信息流动频率较高的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下,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人际互动不再单一,而是与网络新媒体、手机媒介、现实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1)重视网络中的人际互动能力.大学校园是一个智力资源较密集、信息流动频率高的场所,网络在校园中极为普及,人们称现代的大学校园为信息化校园.网络之所以能满足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人际互动需要是因为它具有交往方式的间接性、交往角色的虚拟性、交往行为的自由性和交往关系的平等性等这些被当代大学生所普遍认可的特性.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对他们的人际互动也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无法形成稳定的、向纵深发展的人际互动、与现实人际互动的巨大差异导致自身角色混淆、削弱了人际互动的责任感、道德感和信任感同时也疏远了现实社会的人际互动等.因此,对于我院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来说,在应对网络时代应注意.①趋利避害,正确处理网上交往和现实交往的关系.网上人际互动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和平等性的特点,而现实人际互动具有丰富性、真实性、规范性的特征,二者对于培养一个人的良好的人际互动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二者都不可偏废,尤其不能沉溺于网上交往而疏远现实中的人际关系.②要提高安全观念,增强防范意识.对于思想单纯的预科学生来说,网上人际互动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不安全因素.预科学生对网络接触不是太多,了解也不够深刻,在网络交往中可能遭到的隐私权与情感的侵犯、人身攻击等,并不亚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更有不法分子利用预科学生的单纯心理肆意蛊惑,最终使其走向歧途,酿成惨剧.③强化交往道德意识,规范网上伦理行为.网络对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传统伦理道德以诚实守信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之一,但网上则容许合理的虚拟,这就与传统的伦理道德要求相矛盾.预科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应该认识到互联网虽然是一个自由、宽松的虚拟场所,但绝不能是一个存在着大量粗言恶语、人身攻击、交友欺骗的场所.

(2)发挥手机媒介对人际互动能力的正效应.手机媒介具有价格低廉、随身性、实时性等优点,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必备品,对于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来说手机已成为其生活必备品,合理地利用手机,可以使手机发挥提高他们的人际互动能力的正效应.①运用手机进行交往沟通,促进身心健康.在新时期,手机媒体承载着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渠道,还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沟通双方通过手机媒介,减少了“面子观”的影响,在互动中提升自我认同,提升沟通交往能力.而对于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来说,学习、语言交流等压力较大,心理问题增多,渴望在人际交往中敞开心扉、无顾忌地表达真情实感.手机媒介为其提供了虚拟的交往空间,成为释放压力、发泄苦闷的场所.他们可以借助手机媒介找到“素不相识”的“知己”,没有面对面的难为情和利益顾虑,吐露“心声”,双方产生互动,彼此安慰、相互信任和支持,从而缓解和消除紧张情绪.②实时互动,维护深化现有人际关系.手机媒体已成为现阶段沟通他人、联络感情的渠道,借助手机媒介的人际交往不再是被动交往,交往双方具有信息发布、传播、评论和反馈等多重角色,实时互动增加了人际交往的频率,有利于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为深化和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创造了条件,也提高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人际互动积极性和能力.③师生互动,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上网查询资料,延伸扩展课堂内容,弥补因主观原因而跟不上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手机向老师提问,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空间限制,为师生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调动学生积极性提供可能.总之,我们要重视手机媒介对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人际关系维护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正效应,增加交往频度,深化人际密切度,增强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绿色交往”意识,促进其成长成才.

[1]魏铭静.浅谈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性问题[J].民族论坛,2012(02).

[2]汪淑娟,高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和途径[J].考试周刊,2010(3).

[3]龙晓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杂志,2003,24(5).

[4]黄竹.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5(5).

G455

A

1008-7974(2015)02-0063-05

10.13877/j.cnki.cn22 -1284.2015.04.022

2015-01-16

郭金明,男,吉林长春人,讲师.

(责任编辑:岳朋)

猜你喜欢
预科人际少数民族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搞好人际『弱』关系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跟踪导练(二)(6)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浅析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