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问题及对策

2015-02-13 04:27徐姣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危机心理健康理论

徐姣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110818)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问题及对策

徐姣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110818)

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不完善。文章从心理危机防控意识,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构建,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理论研究现状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当下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适宜的解决对策。

大学生;心理危机;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1.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

1.1 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需要。大学生心理危机虽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但也绝非难以发现的。一般认为心理危机要经历4-6周的演变,因此只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研判、早干预,就可以积极地转化危机,有效地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1.2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目前多数高校采取反应式危机干预模式,即对正处于危机的个体给予帮助,力图使其恢复到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这种反应模式只关注当下症状的消除,存在启动过于被动的劣势。而与其对应的预防性的危机干预模式,则倡导防患于未然,注重事前预防性教育与疏导,进一步增强个体抵御危机的能力。因此预防式的心理危机模式填补了当前干预模式的不足,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3 建构和谐稳定校园的内在要求。根据本课题组对辽宁省某高校大学生调查显示,目前有18%的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有16%的大学生表现出抑郁症候,更有高达30.3%的大学生曾有过自杀的想法。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各种犯罪事件也层出不穷,迫切要求高校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从而维护学校的和谐与稳定。

2.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主要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心理危机防控意识淡漠,干预效果不佳。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凸显,我国各高校对心理危机的干预才逐渐有所重视。但长期以来,高校只关注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与已经发生的心理危机的实际结果,往往忽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预警工作,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理论知识的普及与宣传不到位,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运转不科学,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机制也常常滞后于事件的发展速度,干预效果不理想。

2.2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不完善,干预效果不理想。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建立“校—院(系)—班”三级心理工作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工作模式往往流于形式,很难做到对心理危机事件的有效干预。在院系层面上,辅导员主要忙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对象过多,很难抽出精力用于心理危机干预。另外,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专业技术性强,相当一部分的辅导员没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很难及时进行预警。在班级层面上,心理委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不知在哪些方面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更谈不上心理危机信息的识别与发现。

2.3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匮乏,干预能力差。目前各高校部分心理危机干预从业人员,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心理危机干预理论,而是通过工作后参加培训以及在实践中慢慢摸索获得相应的知识。虽然他们能够胜任一般心理问题及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疏导工作,但面对精神障碍的学生,则往往难以应对,缺乏相应的帮扶能力。甚至还有一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人员由学工干部、辅导员来兼任。受思想政治教育惯性思维影响,他们通常将心理危机干预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不仅违背了心理咨询规律,更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的开展。

2.4 本土化理论研究欠缺,指导实践不得力。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目前国内学者对心理危机理论研究,还停留在对国外现有理论的介绍及探索使用中。虽然学习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由于国情不同,且每个理论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因此直接将国外的方法、理论,用来指导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则无法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产生有效的指导。

3.促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效开展的途径

3.1 促进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的本土化。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思维模式、认知方式都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因此单纯套用西方的理论,对我国大学生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不佳,也无法满足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需要。因此,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开展适合中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本土化研究工作,探索出适宜中国大学生文化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使心理危机干预取得成效。心理健康普查与形式各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虽然已成为较为成熟的本土化转化的有效做法,但无论在理论构建上,还是在心理测评量表的使用上、解释上都还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本土化研究,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2 完善三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校—院(系)—班”三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已成为目前各高校普遍采取的干预模式,虽然这一模式在运转中不断得到完善,但在如下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是加强培训。对广大辅导员、学工干部和心委会成员开展心理危机相关知识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心理危机的特点,表现形式、与干预方法等,对突发的心理危机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有效适度的干预。二是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心理咨询中心和各院系要确保沟通渠道通畅,在互相了解通报重点对象的最新心理动态的同时,实行心理委员周报制度,将重点关注对象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上报到心理咨询中心。

3.3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危机教育。一是利用选修课、心理讲座等形式,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有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充分掌握常见心理问题的类型、表现及成因等相关理论知识,引导他们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与心理危机应对能力,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二是利用多种媒介开展心理危机相关知识教育。通过校园广播、网站等宣传平台开展心理知识普及教育的同时,运用飞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普及心理危机相关理论。三是开展多姿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在舒缓学生心理压力的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如心理主题班会、心理情景剧、心理知识竞赛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心理状态调整方法,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3.4 加强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由于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缺乏对精神病性症状的辨别和诊治能力,因此加强高校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势在必行。高校可以通过聘请心理科医生开展定期的坐诊服务,对一些无法识或并不情愿到医院诊治的同学进行诊断;并对本校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开展专业理论培训,以提高本校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对精神疾病的鉴别能力,提高心理危机的干预效能。同时,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也可以利用假期去医院心理科进行考察见习,以及加强各高校间的交流沟通,汲取和总结各高校在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中的经验教训,进而提高危机事件的干预能力。

[1]蒋丽华.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3):146-147.

[2]赵力非.谈谈高校心理危机干预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4):129-130.

[3]刘启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构[J].青年探索, 2006,(5):24-26.

(责任编辑:陈树)

G444

A

1671-752X(2015)03-0080-02

2015-06-21

徐姣(1981-),女,山东即墨人,沈阳音乐学院学生处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1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及干预机制研究”(编号:L14CSZ060)。

猜你喜欢
危机心理健康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