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增文
(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中723001)
“只有A,才B”认知层面分析
宋增文
(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中723001)
作为条件句式代表句式的“只要A,就B”属于因果类复句中的一种。根据A、B间的关系我们将这个句式分为三类,A、B具有顺向制约关系、非制约关系、逆向制约关系。分别讨论每种关系在大脑思维中两种不同的认识层面,即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反映层面。
“只有A,才B”;认知层面;主观推测层面;客观反映层面。
“只有A,才B”表示的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所谓条件实际上也是一种待实现的原因,按照邢福义的分类,这种表示待实现的原因也归为因果类复句[1]p94。人们借用这个句式所表达出来的意思是A是B的必要条件,但不一定是唯一条件。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在此有必要首先介绍一下认知层面。认知层面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概括认识以及对这种概括认识的主观判定[2]p2。它体现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之中:一种是主观推测层面,一种是客观反映层面。这两种关系又可以通过信赖程度[3]p457-458描述,信赖程度是美国数学家G·波利亚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人们对命题的相信程度,用P {X}刻画(X表示任意命题),其值取区间[0,1]中的值。比如,P{X}=0,表示人们认为X假;P{X}=0.5,表示人们不知道X是真是假;P{X}=1表示人们认为X真;0
A对B的成立具有顺向制约关系是说说话人在思维表述上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在“只有A,才B”句式中A、B两个分句在思维表述上是前后一致、相互贯通的,条件分句提出原因,结果分句说明结果,而且信赖程度上是具有顺向制约性的。
(一)主观推测层面
“主观推测层面是大脑思维中的一个认知层面,该层面反映的认识不是客观现实情况在大脑中的直接反映,而是人们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背景知识等,对客观现实情况所进行的一种主观推测或判断”[4]p44。由于这一句式A对B可以具有顺向制约、非制约和逆向制约关系,所以在主观推测层面要分开考察。对于“只有A,才B”假设句来说,人们对于不同关系的分句A和分句B成立的可能性的大小的信赖程度有所区别。对于顺向制约关系的“只有A,才B”,主观推测层面所反映的认识就是人们在对分句A、B进行主观推测时,可依据前一分句的成立,推出后一分句成立或者很可能成立,也就是在A成立的条件下,根据人们的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主观判断B成立或成立的可能性很大,即0.5
(1)人们只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教育、艺术、宗教等活动。
(2)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3)教育理论只有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受到检验,才能表明它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科学,才能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以上两例都表明了分句A、B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例(1)中,根据说话人的认知经验,在A(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吃、喝、穿、住)成立的条件下,顺着这个思路,推出B(从事政治、科学、教育、艺术、宗教等活动)成立的可能性很大,即在P{A}=1的前提下,0.5
(二)客观反映层面
“客观反映层面是大脑思维中不同于主观推测的另一认知层面,该层面所映的认识不是人们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背景知识等对客观情况所进行的一种主观推测或判断,而是客观现实情况在大脑中的直接反应”[4]47。也就是说抛开所有的主观因素,客观现实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我们知道,“只有A,才B”是一种必要条件,反映在A对B的成立具有顺向制约关系的情况中,客观反映层面表示只要B成立,A就一定成立,即P{A/B}=1,但是在A成立的条件下,B不一定成立,只能说很可能成立,即0.5
(4)建国以来,几次教育改革的实践已证明,只有遵循正确的方向,依靠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5)只有正确地理解这些原则,才能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学习,才能体现出自主学习的优越性。
分析客观反映层面就要抛弃主观推测的种种制约,如果真的发生了后一分句的情况,那么前一分句必然成立,没有了主观的制约,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情况十分肯定,认为客观事实就是如此。而在前一分句成立的条件下,只能推出后一分句很可能成立,不能推出它必然成立。客观上如果“改革顺利,取得成功”成立,那么一定是“遵循正确的方向,依靠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办事”,说话人认为客观事实就是如此,也就是如果B分句成立了,A必然成立,即P{A/B}=1。但是在A成立的条件下,只能得出0.5
A对B的成立具有非制约作用是指前后分句在语义上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就是平等罗列或者是类比几种情况,A对B的成立不具有制约性。在条件因果类复句“只有A,才B”中,这种关系的情况较少,但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也会出现A、B并列的情况。这种关系在思维表述上也具有一致性,在信赖程度上具有非制约性。
(一)主观推测层面
A对B具有非制约作用的主观推测层面就是既不能依据前一个分句A的成立,推出后一个分句B成立或者很可能成立,也不能依据前一个分句A的成立,推出后一个分句B不成立或者很可能不成立。也就是,在分句A成立的前提下,无法断定分句B成立的可能性大小,即P{B/A}=0.5。例如:
(6)只有到埃及没有参观金字塔,才能体会到到墨西哥没有参观人类学博物馆的那种遗憾。
(7)只有你去了西安,我才去上海。
(8)只有把章草说成是隶书的快写体,才能把今草说成楷书和行书的快写体。
以上三例A、B说的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例(5)中,“到埃及没有参观金字塔”和“到墨西哥没有参观人类学博物馆”是完全两件不同的事情,既不能由“到埃及没有参观金字塔”推出“到墨西哥没有参观人类学博物馆”成立或很可能成立,也推不出它不成立,所以“到墨西哥没有参观人类学博物馆”成立与否与“到埃及没有参观金字塔”毫无关系,所以P{B/ A}=0.5。另外两例也是如此。
(二)客观反映层面
由于客观反映层面要抛开所有的主观因素,客观上是什么就是什么,说话人之所以能说这句话,就说明说话人客观上认为事实就是如此。只要B成立,A就成立。即P{A/B}=1。但是A成立的情况下,B不一定成立。只能说B很可能成立,即0.5
(9)只有太阳从西边出来,我才可能嫁给你。
(10)只有拿到奥运会的金牌,你才能体会到我获得奥数冠军的那种心情。
例(9)中分句A(太阳从西边出来)和分句B(我可能嫁给你)具有非制约关系,抛开主观因素,说话人说这句话就是认为客观事实就是如此,分句B(我可能嫁给你)成立,分句A(太阳从西边出来)就一定成立。即P{A/B}=1;在A成立的情况下,B很可能成立,但不是一定成立,即0.5
A对B的成立具有逆向制约作用是指A、B两分句在思维表述上具有对立性,在信赖程度上具有逆向制约性。思维表述对立性反映在“只有A,才B”句式中就是A、B两个分句的内容在思维表述上前后不一致、相互对立,B分句并不按照A分句所描绘的形式发展,而是转成同前面分句意思相反的说法。
(一)主观推测层面
A对B的成立具有逆向制约作用的主观推测是指人们在对分句A、B进行主观推测时,可依据前一分句的成立,推出后一分句不成立或者很可能不成立,即0
(11)在那个讨厌上学的年代,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我才会感到心情舒畅。
(12)反证法的基本模式是只有先承认它是对的,才能推出它是错的。
(13)只有下雨的时候我们才能施工。
以上两例A对B具有反向制约关系,他们具有逆向制约性,例(10)中,“承认它正确”与“推出它错误”形成鲜明对比,说话人说此话是思维前后不一致。在主观推测层面,按照人们的经验和认识,可以根据前一分句A(承认它正确)推出后一分句B(推出它错误)不成立或成立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说在P{A}=1的前提下,0
(二)客观反映层面
A对B的成立具有逆向制约作用的客观反映层面与A对B具有顺向制约、非制约关系的客观反映层面一样,说话人都认为客观事实就是如此,只要B成立,A就一定成立,即P{A/B}=1,但是在A成立的条件下,B不一定成立,只能说很可能成立,即0.5
(14)只有我爸妈在家的时候我才不愿意回家,我讨厌他们没完没了的叨叨。
(15)在减肥的关键时期,只有我在饥饿中坚持的时候,我才会感到一种成就感。
以上两例,抛开所有的主观因素,客观事实就是如果B能成立,那么A一定成立。例(11)中,我不愿意回家一定是因为爸妈在家,因为我怕他们唠叨。另一例也是如此。
本文重点探讨“只有A,才B”这一句式的认知层面,考察“只有A,才B”这一句式在大脑两种不同思维层面即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反映层面的关系,主观推测层面A对B具有顺向制约关系的,0.5
[1]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94.
[2]邢福义.往前又是O起点——《汉语复句研究》自序[J].汉语学习,2000,(4):12-13.
[3]丁力.语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2.
[4][美]G·波利亚.数学与似真推理[M].杨讯文,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1985:457-458.
[5]丁力.汉语语法问题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44,47.用,而且还是医患沟通的桥梁,所以良好的护患关系是防范和减少纠纷的重要举措。
(责任编辑:刘忠义)
H146
A
1671-752X(2015)03-0051-03
2015-06-14
宋增文(1989-),男,山东临沂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陕西理工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现代汉语因果类复句认知层面研究”(编号:SLGYCX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