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象似性问题
——从诗学象似性角度看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

2015-02-13 03:17:13张正榆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莎剧莎士比亚译本

张正榆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所,福建泉州362021)

文学翻译中的象似性问题
——从诗学象似性角度看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

张正榆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所,福建泉州362021)

与翻译研究的多学科性一样,对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研究同样需要采用跨学科的方法。本文选用朱生豪的译本(1995)和梁实秋的译本(1996),拟从诗学象似性角度对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做个例分析。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的同时应将诗学象似性融汇于心,竭尽全力在译作中重现与原作中相同或相似的象似效果,以准确地传递出原作中被人忽视的细微情愫以及隐藏于形式中的意义。本文试验性地将莎剧翻译同诗学象似性相结合,希望能为以后莎剧翻译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诗学象似性;文学翻译;莎士比亚戏剧

戏剧翻译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一直处在研究的边缘位置,戏剧翻译作品是文学读本还是演出文本,是完成体还是非完成体,戏剧文化的转换是异化还是归化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学者们,使其研究呈现一种纷繁混乱的局面。其实,戏剧也是一种文学形式,所以直接从文学翻译角度来分析和探讨戏剧翻译不仅无可厚非,而且还能简化诸多问题。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Bassnett也极力反对“可演性”一说,她认为译者的任务就是解决好与语言相关的问题,将戏剧作为文学作品来翻译。

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莎剧在目标读者中的普及度,故其译本本质上是提供人们阅读的文学文本,因此,采用文学翻译的研究方法,考察语言转换过程中的优劣对错,注重译文与原文的神形皆似,对莎剧翻译的研究及实践都很有必要。不少学者已从修辞、句式、文体等角度对莎剧译本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使翻译做得更好。然而,莎剧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份子,与翻译研究的多学科性一样,同样需要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需要不同领域的学者共同协作,以摸索其翻译的规律。

本文选用朱生豪的译本(1995)和梁实秋的译本(1996),拟从诗学象似性角度对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做个例分析。“莎士比亚作品不朽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语言出神入化的运用”,因此,译者都很重视莎剧中修辞效果的翻译,然而却往往忽略了作为语言本质特征的象似效果的翻译。本文拟将莎剧翻译同诗学象似性相结合,希望能为以后莎剧翻译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一、诗学象似性

认知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自诞生以来就备受语言学界、文学界的广泛关注,认知诗学的研究课题之一——诗学象似性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兴趣。Freeman最早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诗学象似性理论,并指出“诗学象似性是用语言来创造感觉到的生活的幻象”。由于诗学象似性是从语言学家的角度审视文学作品中的象似,仍属于较新的研究领域,故国内对其研究甚少,在核心期刊中专门探讨诗学象似性的学者仅有熊沐清(2012)一人。

熊沐清(2012)将诗学象似性定义为:“诗学象似性是文学文本的一种美学特质,它来自于文学文本中形式、意义、情感和审美效果之间建立在相似关系基础上的融合,最终以符号形式反映现实世界与作者—读者观念世界的照应性相似或关联,其基本特征是(广义的)隐喻性”,并将其分为数量、顺序、距离、音韵、图形、环境、言语、角色象似性这八类。

从定义可以看出,诗学象似性并非仅是对客观现实的模仿,还是对主观真实的写照。本文中所提及的诗学象似性也是广义的,除了对现实世界的象似外,还包括对情感、态度、观点以及所感受到的生活的象似。换句话说,当文中出现了以符号形式反映人的想法、意志、情感等主观真实时,就有诗学象似性的存在。

二、个例分析

这部分是从诗学象似性的角度对朱生豪和梁实秋的莎剧译本做个例分析。诗学象似性作为一种美学特质,普遍存在于文学文本之中,若译者对其视而不见,必将导致译作意义的缺失,虽然这些意义隐藏于形式之中,但却是好的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较大,笔者所提倡的并非是在译文中重现同样的象似形式,而是传递出相同的象似效果。

(1)“O!madam,my old heart is crack'd,it's crack'd.”

朱译:

“啊!夫人,我这颗老心已经碎了,已经碎了!”

梁译:

“啊!夫人,我的老心碎了,碎了。”

葛罗斯特被小儿子爱德蒙欺骗,误以为大儿子爱德伽想谋其性命,夺其权位,故发此叹。Crack(破裂)一词的重复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葛罗斯特的心碎与心痛。文学文本中的重复,实则体现了数量象似,朱、梁皆运用了重复的手法,使这一象似效果在译本中得以再现。但朱、梁译本就同样好吗?

细看原句不难发现,crack一词还承载着音韵象似,crack的语音能引起某种象征性的联想,换句话说,crack是拟声词,因为其语音能让人联想起破碎的声音。Crack之声短促、尖锐而突然,故若想使译文具有与原文同样的音响效果,那译文在翻译crack一词时,应为越干脆越简单越好。梁译本不仅在译文中重现了原文的数量象似,还重现了crack一词的音韵象似,使目标读者不但真切地感受到了葛罗斯特的心碎之感,还仿佛令之听到了葛罗斯特的心碎之声。从这点看来,梁译本优于朱译本。当然,梁译本仍然不尽完美。(1999)认为字母O为?象似性符号,可以象征与之形似的事物。此处,字母O处于句首,位置突出,译者不应忽略其作为象似符所承载的象似效果。在原文语境之中,字母O象似“人心”之状,故译文最好也能采取某种手法再现这一效果,故笔者建议将原句译为“啊!夫人,我这颗老心碎了,碎了”。笔者认为,当目标读者读到“这颗”时,也会有“人心之状”浮现脑海。

(2)“To-morrow,and to-morrow,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Out,out,briefcandle!”

朱译:

“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前进……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

梁译:

“明天、明天、又明天,光阴就这样一步一步地移步向前爬……灭了吧、灭了吧、短短的烛火!”

这是麦克白在得知他夫人死讯后的独白。夫人的自杀以及英军的推进使麦克白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不难发现,to-morrow(明天)以及out(熄灭)的重复仍然体现了数量象似,但这是两种同样的重复且具有同样的象似效果吗?

To-morrow一词的重复有连词and的嵌入,并非干脆利落,这暗示着说话者的态度,他认为光阴流逝是漫无目的、疲惫不堪的。To-morrow词中连字符的使用也是故意拖长语气,其效果与这种重复的象似效果一样,在于表达人生只是痛苦且永无止境的反复,没有任何的希望或改变。相反,out的重复没有任何干预的字词,给人一种突然、迅速之感,这也暗示着说话者的意愿,他表面上是说快熄灭这烛火,实则想赶快停止时光,了结生命,结束痛苦。

其实,不同的重复(有连词的、没连词的)象似着不同的情感,虽然形式上差别甚微,但所传递的感情却大相径庭,故好的译者应该意识到这点。“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和“明天、明天、又明天”的译法都很干脆利落,所以原作中说话者对时光流逝的疲倦之感在朱、梁译本中都未能体现,梁译本中顿号的使用更加有违语境,因为顿号往往传递出一种快节奏感。另一方面,out不带任何连词的重复表现了说话者想立刻结束生命的意愿,因此对out一词的翻译应做到尽量简短、突然。因此,笔者建议将原句译为“明天啊,明天啊,明天啊,一天天地缓缓前行……灭了、灭了、短暂的烛光!”

(3)“I'll have my bond;speak not againstmy bond:I havesworn an oath that Iwillhavemy bond.”

朱译:

“我一定要照约实行;你倘然想推翻这一张契约,那还是请你免开尊口的好。我已经发过誓,非得照约实行不可。”

梁译:

“我要履行借约;你不能否认借约:我已发誓必要履行。”

原句中共有四个小句,其中有三个小句都是以my bond(我的借约)结尾,按照系统功能语法,新信息或重要信息通常会出现在句尾,所以出现在句尾的象似性也不可被忽略。My bond在句尾这样如此引人注目的位置重复出现了三次,足以表明夏洛克对其借约的不可割舍之情。这四个小句中,有三个小句都是以I(我)开头,也佐证了这点。

译者在翻译此句时,也应在目标语言中努力重现这种不可割舍之情。基于此点,梁译本优于朱译本,但仍不尽完美,故笔者建议将原句译为“我要履行我的借约;你不能否认我的借约:我已发誓定要履行我的借约”。笔者的翻译初看会显得冗长赘余,但却传递出了同原文一样的诗学象似效果。笔者认为,当作者有意运用象似性以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或传递某种特殊的情感时,那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首先考虑其象似性的翻译。由于语言的规约性,我们常常会把Iopenmy eyes译为“我睁开双眼”,而不是“我睁开我的双眼”。但在文学翻译中,当作者有意突出源语言形式的时候,译者的翻译策略则更多地采用的是异化,而非归化。

(4)“These times of woe afford no time to woo.”(3.4.7-8).

朱译:

“我在你们正在伤心的时候来此求婚,实在是太冒昧了。”

梁译:

“在这悲伤的时候也不便求婚。”

凯普莱特夫人的内侄提伯尔特杀死了罗密欧最好的朋友,罗密欧在暴怒之下杀死了提伯尔特替朋友报仇,就在当天夜里,亲王亲戚帕里斯来到凯普莱特家欲向朱丽叶求婚,此话乃帕里斯得知此事时所说。

原句对woe(悲伤)和woo(求爱)的使用是一种近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近音双关是指将两个音韵相近、意义却有较大反差的词或短语同时使用,以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Woe和woo发音相似,意义相背,原句中这两个词的同时出现给人带来一种反差之感,而这种反差正好象似了全剧充满对立与矛盾的基调。

这部剧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充满了对立和矛盾,原句使用近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这种对立和矛盾,其实这就是(2001)所提的“形式模仿形式”的向心象似性。虽然熊沐清教授(2012)对诗学象似性的论述只涉及到了“形式模仿意义”的离心象似性,但笔者认为诗学象似性作为一种美学特质,也应该包含文学文本中经常出现的向心象似性。近音双关在这里的使用达到了让读者通过树木见到森林的效果,因此译者在翻译此句时,应尽可能地在译文中再现这一修辞手法的象似效果,以再现原作者对语言出神入化的使用。

朱译本和梁译本都只译出了内容,而忽略了这种语言形式所带来的象似效果,理想的翻译应该是使woe和woo的中文译词也音近或形似,这样当目标读者读到译文时也能立刻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原文读者出现同样的反差之感。故笔者建议将原句译为“在这哀逝之时也不便示爱”。

本文试验性地将诗学象似性运用于莎剧翻译的研究中,从诗学象似性的角度出发,对朱、梁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Tabakowska(2003)说过:“传统象似性往往只有一种合乎常理的解释,然而作者有心使用的象似性却存在着多种解释,在这多种解释中,最终哪种解释被接受,还要取决于读者的知识和能力。”笔者认为莎剧翻译也是如此,译者是否能注意到作者有心使用的象似性,若能,译者又是否能在译文中重现相同的象似效果,这些都最终取决于译者的知识和能力。译者本为杂家,在莎剧翻译的过程中,多注意象似效果的翻译,有助于传递出原作中那些被忽视的情感以及被隐藏的意义,从局部入手,从多角度看问题,最终才能形成完善的莎剧翻译理论。

[2]CraigW J(ed.).Shakespeare:Complete Work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

[3]陈道明.英汉文学文本中的文字象似性符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6):49-52.

[4]李伟民.中国莎士比亚翻译研究五十年[J].中国翻译,2004(5):46-53.

[5]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梁实秋,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6]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7]熊沐清.试论诗学象似性的涵义与形式[J].外国语文,2012(6):7-13.

H059

A

1673-0046(2015)2-0181-03

猜你喜欢
莎剧莎士比亚译本
莎士比亚(素描)
当代人(2022年3期)2022-03-30 01:28:46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16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新时期莎剧的戏曲改编历程述评
论莎剧复译对本土自然语言资源的吸收——以王宏印汉译《哈姆雷特》为例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
莎剧《麦克白》中动物文化词的比喻及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