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有效提供材料*——以大班科学活动“巧穿绳子”的四次改进为例

2015-02-13 03:12晋江市灵水中心幼儿园小浯塘分园庄丹容
幼儿教育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竹签发夹鞋带

晋江市灵水中心幼儿园小浯塘分园 庄丹容

以学定教,有效提供材料*
——以大班科学活动“巧穿绳子”的四次改进为例

晋江市灵水中心幼儿园小浯塘分园 庄丹容

*本文系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编号:QG1252-136)的研究成果之一。

幼儿必须借助物质材料对探索对象进行操作,幼儿的科学认知就是他们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材料的调整,正是基于对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的把握,在仔细观察幼儿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反思、调整,做到以学定教,激发幼儿探索欲望,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拓展了探索的思路,培养了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

“巧穿绳子”是幼儿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时所生成的教育内容。活动中,借助“穿鞋带”的操作任务,让幼儿在尝试用不同绳子穿孔的过程中发现和探究以生活材料作为辅助工具的“巧妙”之处,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体会、感受科学活动的乐趣。操作材料应如何有效地提供?笔者以课例研讨为抓手,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以学定教,实现着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化。

一、第一次活动与改进

1.材料

第一、二次操作材料:八种粗细不同、性质不同的绳子(如形状为圆的、宽的、扁的毛线,鞋带等)及人手一个纸质有孔购物袋。

第三次操作材料:在第一、二次操作材料的基础上增加辅助工具如铅笔、发卡、吸管、毛根、镊子等,人手一份记录表,笔。

教师预设幼儿通过操作能感知绳子的不同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幼儿操作情况

(1)第一次操作:主要引导幼儿尝试徒手将各种各样的绳子穿过两个孔。幼儿面对多且杂的绳子有些茫然,很多幼儿只是试一种,或者是改变绳子的状态把它穿过去即可,并不是像教师的要求那样,每种绳子都去试一试。

(2)第二次操作:教师要求幼儿两两合作尝试将第一次操作中不容易穿过的绳子穿过,但很多幼儿还是喜欢尝试穿细的绳子,或是自己一个人完成,没有推进、提升的层次。

(3)第三次操作:教师的预设是让幼儿尝试在不改变孔的形状的基础上,利用辅助工具帮助绳子穿过孔,并发现如发夹、铅笔等质地较硬的工具能帮助绳子穿过(即戳着绳子穿孔),而吸管、毛根等质地较软的工具则不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幼儿通过改变吸管或是毛根的形态如将吸管拧细、拧尖,然后用戳的方法帮助绳子穿过小孔,与教师的预设不同。

3.反思

以“帮购物袋穿绳子”的情境贯穿活动,力求体现材料的生活化、多样化。但是本次活动一股脑儿地提供了各种绳子、工具等材料,在第二次的操作中,教师没有将易穿过孔的绳子及时收起,给幼儿造成了干扰。第三次操作没有考虑到购物袋的材质问题,导致幼儿在使用工具如用削好的铅笔帮绳子穿孔,无意识地改变了孔的大小;或是改变辅助材料本身的形态如拧尖吸管帮绳子穿孔。教师忽视了对幼儿学习水平、幼儿学习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考虑,影响了幼儿经验的获得,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4.调整

经过研讨、反思,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我们在材料的提供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一是结合实际生活及大班幼儿绑鞋带的技能,将购物袋换成鞋板;二是将各种各样的绳子更换成两条材质一样、不同颜色、不同形态的鞋带(有硬头与无硬头);三是将第三次操作联系实际生活需要,引导幼儿运用工具解决问题。

二、第二次活动与改进

1.材料

第一次操作材料:鞋板、无硬头的蓝色鞋带、有硬头的黄色鞋带。

第二次操作材料:鞋板、无硬头的蓝色鞋带、竹签、未削尖的铅笔、电线、发夹、记录表若干。

第三次操作材料:彩色管、布制以绳子为束口的糖果袋(绳子抽去)、绳子、竹签、别针、发夹、展示板若干。

教师预设幼儿在操作中产生问题——无硬头的鞋带因为过于柔软不容易穿过鞋带孔。教师出示辅助材料(发夹、竹签、电线、未削尖的铅笔)帮助无硬头的鞋带穿鞋带孔,主要预设材质较硬的发夹和竹签能帮助鞋带穿过鞋带孔,而太粗的铅笔和软软的电线不能帮助鞋带穿过鞋带孔。

2.幼儿操作情况

(1)第二次操作:幼儿对于工具的操作探索与教师的设想有差异,比如竹签的使用,有的幼儿没有耐心,戳两下就放弃了,不能借助竹签将鞋带穿过鞋带孔,而个别幼儿能灵活运用电线,运用捆绑的方法将鞋带穿过了鞋带孔。

(2)第三次操作,引导幼儿选择适合的工具(发夹、竹签、电线、铅笔、别针)解决问题。材料的提供由易到难,分为项链组(将剪成一节节的彩色管穿上绳子做成项链)、围裙组(给用不织布做成的围裙上边直线穿上绳子作为颈带)、糖果袋组(利用别针给糖果袋口环形穿上绳子作为束口),体现个别差异。但是利用别针进行环形穿线难度较大,别针的使用也不够安全,幼儿操作吃力,完成效果不好,经验没有得到提升。

3.反思

第一个环节,幼儿能在穿鞋带的过程中清楚明了地发现问题;鞋板的操作也更为适宜、有效,幼儿能更专注于工具的探索,工具的提供相对合理。只是教师对于材料的思考还不够。首先,鞋带孔一穿就过,而用绳子穿过彩色管、围裙上边、糖果袋口不仅需要穿过洞,而且要通过边穿边撮的方法穿过有深度的直线或环形的洞,蕴含的技能不同,难度较大;其次,不织布制作而成的物品不是真正生活中可以让幼儿迁移运用的,材料应该生活化、来源于生活,需进行更换;再次,对于陌生又危险的别针的提供也是比较不适宜的;没有让幼儿在初步尝试使用工具解决问题这一经验上得到提升。

4.调整

保留“穿鞋带”的操作任务,工具的使用方法根据幼儿的实际操作进行了预设调整,主要将第三次迁移应用的材料根据实际操作情况进行调整:一是寻找生活中需要穿绳子的带有孔状的物品如购物袋、快板、高跷和田径鞋等;二是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工具并迁移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第三次活动与改进

1.材料

第一次操作材料:鞋板、无硬头的鞋带、有硬头的鞋带人手一份。

第二次操作材料:鞋板、无硬头的鞋带、竹签、未削尖铅笔、电线、发夹人手一份。

第三次操作材料:购物袋、快板、高跷、田径鞋,辅助工具若干。

幼儿人手一份记录表,PPT。

教师预设幼儿在操作中产生问题——无硬头鞋带因为过于柔软不容易穿过鞋带孔。教师出示辅助材料(发夹、竹签、电线、没削尖的铅笔),主要预设竹签和发夹都比较硬,又比孔口小,能帮助鞋带穿过鞋带孔;电线比较软,帮助绳子穿过鞋带孔花的时间比较久,也不容易帮助鞋带穿过鞋带孔;未削尖的铅笔比孔口粗,不能帮助鞋带穿过鞋带孔。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中借助合适的工具就能“巧穿绳子”。

2.幼儿操作情况

(1)第一次操作:运用“穿鞋带”的操作任务,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2)第二次操作:引导幼儿运用辅助工具(竹签、未削尖的铅笔、电线、发夹)尝试解决问题。幼儿能运用勾、戳、绑的技能帮助绳子穿过鞋带孔,教师通过PPT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提升幼儿“巧穿绳子”的认识。

(3)第三次操作:幼儿能积极运用各种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帮助需要穿绳的物品穿上绳子,不过发现有个别幼儿出现了被迫选择材料进行操作的问题。

3.反思

第三次的活动环节流畅,操作层层推进,幼儿能通过不断探索操作,发现问题。但是对于生活化的科学活动体现还不够到位,如运用没有硬头的绳子穿鞋带,与幼儿生活中的穿鞋带不符合,鞋板这一操作材料也需要调整。此外,材料方面太过高控,每个幼儿的操作材料都是人手一份安排好的,这环节是否可给幼儿提供自主选择的权利?在交流环节,没有让幼儿利用记录表进行结果的展示和验证,记录表的使用没有意义。

4.调整

我们在记录方式及材料方面再一次进行大改动。第一,以“幼儿园运动会”情境贯穿,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幼儿参与兴趣。第二,将鞋板操作材料换成口哨,引导幼儿利用工具帮裁判员的口哨穿上绳子。第三,打破了以往单一的记录方式,更注重在记录中凸显个体差异,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空间,并结合统计帮助幼儿梳理记录结果。第四,在第二次迁移应用操作中,材料以幼儿喜欢的玩具和器械(如口哨、小拉车、拉力器、小水桶等)为主。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操作,且提供更多的工具如大小不一的发夹、回形针等,操作难度提高。

四、第四次活动与改进

1.材料

第一次操作材料:口哨、无硬头的绳子、竹签、未削尖铅笔、电线、发夹人手一份。

第二次操作材料:带有孔状的高跷、小水桶、拉力器、小拉车、运动水壶、跳绳等,辅助工具若干。

记录表,黑板,PPT。

教师预设幼儿选择竹签、发夹、电线几种合适的工具,使用勾、戳、绑等方法让绳子穿过口哨的孔,帮助裁判员完成任务。

2.幼儿操作情况

(1)第一次操作:幼儿能根据选择的工具操作并记录,并将其展示于大统计表。幼儿根据一目了然的记录结果,交流分享,并清楚了解到选择竹签、发夹、电线几种合适的工具,使用勾、戳、绑等方法能让绳子穿过孔。

(2)第二次操作:幼儿自主选择材料,积极主动,大胆运用自己认为合适的工具给有孔的物品穿上绳子。

3.反思

本次活动围绕“幼儿园运动会”这一情境开展,生动形象,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供的操作材料是幼儿喜欢的玩具和器械,充分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幼儿第二次操作,运用已建构的经验尝试解决生活中拟真问题,提供更多的工具如大小不一的发夹、回形针等,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发现生活中借助合适的工具就能“巧穿绳子”,操作难度明显提高;整个活动操作性强、操作环节层层递进,通过不断的探索、操作、交流提升,从而锻炼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升幼儿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次的研讨、反思和调整,每一次的调整都是一次痛苦的自我否定,更是一次从理念到行为的提升。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应始终坚持将学习者置于真实或拟真情境开展学习活动的理念。活动注重幼儿学习在前,教师指导在后。最后的活动中幼儿能较好地选择合适的工具,解决生活中的穿线问题,参与活动的兴趣高,活动效果良好。

(责任编辑:吴梅香 林静)

猜你喜欢
竹签发夹鞋带
鞋带
竹签,算筹
会“动”的竹签
少了一个发夹
格格旗头小发夹
鞋带为什么会突然松开
挣扎(外一首)
圆满与缺憾
竹签陀螺站起来
五光十色的鞋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