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诵读法在中职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2015-02-13 01:23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诗歌中职情感

刘 阳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天津 300180)

浅析诵读法在中职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刘 阳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天津 300180)

作为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语文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重要的人文培育与素养提高的意义,而诗歌教学在其中承担着最为显著的素质教育功能。文章从分析现当代诗歌的教学现状入手,解读诵读法在现当代诗歌教学中的地位,并结合中职语文教学实践,剖析了诵读法在现当代诗歌教学中的运动技巧及作用。诵读能够帮助学生把枯燥的书面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进而领略现当代诗歌文学的精华风采。

中职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诵读法及其运用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现当代诗歌是中国诗歌中,最具有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一个类型,一直以其飘逸灵动的创作形式、典雅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浓郁深沉的情感表达深得读者喜爱,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独特风景,其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中职学生,更加需要现代诗歌的滋养,但受制于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加之诗歌在人们生活中的逐渐疏离,学生在阅读与学习中也存在一定的难度,现当代诗歌教学也容易走进呆板、封闭、单调的误区。而诵读法的广泛使用,让中职语文课堂中的现当代诗歌教学重获新生,多种诵读方法的交叉使用,成为吹进课堂的一缕清风,让学生在清新自然舒畅中听得、记得、学得。

“诵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对课文字词、语音、语意和情感的全面感知。”《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已经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诵读是对诗歌作品再创造的过程,现当代诗歌教学的课堂上一定要读起来。

一、中职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中职学生的阅读面窄,阅读量小,阅读习惯缺失

随着天津市普及高中义务教育的实现,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一再下滑,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表达能力普遍低下、阅读能力欠缺、学习兴趣不足等。学生的阅读基本停留在网络和微信中的泡沫文章,初中或更早阶段阅读过古典四大名著和其他国内外经典著作的学生不足2%,而喜欢或者曾经读过知名诗人的诗歌代表作的学生比例更少,诗歌在长时间内早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有的学生甚至认为现当代诗歌就是矫揉造作的拼凑和无关痛痒的抒情,对于诗歌的疏远和误解,直接限制了学生对现当代诗歌的阅读和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学生不会读诗,甚至认为大方自然地诵读和表现情感很难为情,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困难。

(二)受制于现当代诗歌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学生理解难度较大

现当代诗歌创作有着较深厚的时代与文化背景,目前的中职生出生年代集中在1998年——2000年,与中职语文教材中选取的现当代诗歌作品创作年代存在较长的时空距离,尽管教师在诗歌阐述之前,会进行诗歌创作背景的分析与透视,但由于缺乏同时期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学生依然很难理解在某一个特定时期的诗歌创作内涵;且现当代诗歌普遍善用意象、象征、暗示等艺术表现手法,造就了现当代诗歌情感表达的层次性与诗歌内容含义的多义性,教师在进行诗歌分析的时候不太可能呈现出明确、清晰的内涵阐述,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与理解的难度,势必影响学生对现当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的教学面临误区,方法不当,诗歌美感弱化

当前的现当代诗歌教学存在两种误区:一是以教师讲读为主的传统解读式教学,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除了偶尔让学生参与之外,诵读、分析、讲解均由教师一人包办,学生成为课堂的看客,只管听和记,对于诗歌作品缺乏最基础的诵读和感悟,使得课堂结束,学生依然游离在作品之外;二是以课件引领为主的新型灌输式教学,教师虽然引入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诗歌教学中,增加了传统教学的画面与音乐要素,但授课思路以课件为主线,忽略学生的主体感受和诗歌本身的诗情画意,取而代之的是烦琐的理性分析,学生没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也渐渐磨灭了参与的热情,感觉无趣。

二、诵读法在现当代诗歌教学中的地位

(一)诵读是传统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

诵读历来是传统语文教学特殊强调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较教材中的许多经典著作,尤其是诗歌作品,都要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来理解、体悟、背诵,实践证明,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更好地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经典名句和著作片段),才能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而锻炼学生敏捷的思维,朱自清在文章《论百读不厌》中也是特别强调经典要“熟读深思”的道理。可见,诵读法是自古有之的传统教学方法,离开了“读”,文学作品中独具深藏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都化作了泡影。

(二)诵读对现当代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

以现代语文教学情境为大背景,中职语文教学应大力发扬传统教学精髓,保留对典范课文的诵读这一片净土,宁可教师的讲解少一些、精一些,也要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诵读。当前,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风潮正得其势,但无论怎样改,都应给“读”清晰明确的地位,离开了“读”的诗歌教学课堂毫无生机,脱离了“读”的诗歌分析就成了无源之水,教师的问、讲、析无一能代替学生的读,除了高度重视,关键还在于实施,变单一枯燥的“读”为形式多样、音画具备、全员参与的“读”,同时配合专业的诵读指导,才能使诗歌教学课堂生机勃勃、书声琅琅,诗作中的意境与情思才能自然转换成学生的记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三、诵读法在现当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一)精心设计诵读环节,增加诵读的层次感

诵读法至关重要,却不能一成不变。叶圣陶先生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诵读效果想要得到最好体现,环节设计很重要。比如作者在讲授《致橡树》一诗时,设计了听读、导读、自读和竟读四个环节,在听读部分,播放配乐《致橡树》朗读视频;导读部分,教师就重读、节奏、情感把握做诵读指导;自读,由学生自行诵读诗歌,进一步揣摩诗人情感;竟读,学生分组排练,自行组织诵读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创造了个人读、双人对读、小组齐读等多种形式,最终选出诵读效果最好的一个小组进行嘉奖。最后,师生齐读《致橡树》,在齐读中实现情感的沉淀与表达。多环节、多层次的诵读设计,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拥抱了诗歌文本,每位同学都有不低于5次的原诗诵读,在反复多样的诵读中体悟诗歌情调,把握诗人情感。

(二)细致深化诵读指导,提高诵读的专业性

现当代诗歌相较于古代诗歌,与学生的空间距离更近,但由于中职学生长久疏离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在诵读和理解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诗歌分析与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强化诵读指导,在提高诵读专业水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作品。比如在讲授《沁园春·长沙》一诗时,为帮助学生紧紧把握诗歌的豪迈基调,作者首先对诗人毛泽东进行了重点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人作为国家领袖这一角色,在诗歌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倾向;其次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诸如“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和“鱼”等典型意象的选择,无一不蕴含着诗人旷达的心胸和远大的抱负,诵读时应有所体现;再次作者就诗歌诵读的节奏进行简要分析,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断字断句,以更好地在诵读中表现诗人的情感。

(三)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强化诵读的情境美

传统的现当代诗歌教学,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资源有限,诵读也一般停留在针对文本本身的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齐读等基础模式,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仅仅局限于平面直观印象,感染力不足。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融入,帮助教师营造了音、视、图立体化朗读情境。比如作者在讲授《再别康桥》一诗时,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优势,设计了范读、美读、精读和赏读四个环节,在范读部分,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黄磊的朗读FLASH,给学生带来视音频双重感受;美读时,学生带着教师设置的问题开展充分诵读,品味诗歌美感;精读环节,教师结合最新《再别康桥》朗读视频,就重读、节奏、情感把握做诵读指导,就“金柳”、“甘心”、“彩虹”、“放歌”、“沉默”等关键词做重点分析,课件同时显示具有代表意义的优美图片,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赏读时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歌作品《沙扬娜拉》和《偶然》,带领学生在齐读中赏析诗人的创作风格。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分组将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进行配乐诵读,并将小组的诵读音频或视频文件上传到班级教学资源平台,师生共享,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信息技术的优势与诵读形式的完美结合,营造了自主、轻松、真实的诵读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强调融入情感体验,培养诗歌的鉴赏力

在现当代诗歌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至关重要。情感体验从何处来?——充分朗读,以情感人。“诗是读出来的”,在言语中体悟、在诵读中渗透,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必须掌握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并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准确、形象、灵活、生动地表现诗歌内容,教师做主导,充分理解诗歌作品,再引导学生走进作品,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

北大教授陈平原曾说“讲授需要营造特定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规定情境,然后以心传心,进得去,自然能够领悟,进不去,瞎子摸象。”足见情感体验之重要性。于是,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运用、声音的收放自如,都渗透着教师对作品的理解、感悟与态度。教师诵读情感体现得当,必然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关注和思考,激发起诵读的兴趣的热情,在与教师的诵读互动中,把无声的视觉文本转化为形象可感的听觉语言,品情调、明情理、激情怀、体感情,进而完成对作品内涵的探究和对诗歌的鉴赏。长此以往,学生的现当代诗歌鉴赏能力必然有所提高。

“古人提倡读书要知入知出,所谓知入,是指读书要进入作品,不能浮于文面,要能体会作者的用心,领略文章的精妙;所谓知出,是强调读书要为我所用,不为原文所囿,入和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在中职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作品、鉴赏作品,揣摩诗人的匠心所在,领会诗歌的创作精妙,必要坚持诵读法的广泛合理运用,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提到:“余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足见古人对于诵读的推崇备至。

中职语文教学有其特色,源于中职学生的鲜明个性,但在新时期下,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常态,探索适合中职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的新方法尤为重要,诵读法是每位中职语文教师最常使用的诗歌教学方法之一,但诵读法在诗歌教学课堂上的运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其益处不言自明。如何更有效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如何更有效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如何更有效发挥诵读的作用?亟待更多同行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寻找更具新意、更有实效、更受欢迎的诵读法。

[1]张大钧.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张宏苇.中职语文诗歌教学应“朗读先行”——以《再别康桥》为例[J].文教资料,2012,(10)下旬刊.

[5]李巧兰.中职语文现代诗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探讨-以《致橡树》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上旬刊.

Analysis of Chanting Application in Vocational Chinese Contemporary Poetry Teaching

LIU Yang
(TianjintheFirstCommercialSchool,Tianjin, 300180)

As a compulsory public basic course, Chinese cour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istic cultivation and literacy improvement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in which poetry education assumes the most significant function in competence-oriented education. Starting with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contemporary poetry teaching, this paper interpretates the chanting status in contemporary poetry teaching, and analyzes the applying skills and function of chanting in contemporary poetry teaching by combining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 Chanting could help students to change the boring formal written language into verbal language, thus the essence of contemporary poetry could be better appreciated.

vocational Chinese contemporary poetry teaching; chanting and application

2015-07-10

刘阳(1983-),女,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语文教师,主要方向为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G712

A

1673-582X(2015)10-0086-04

猜你喜欢
诗歌中职情感
诗歌不除外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情感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歌岛·八面来风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