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及其对高校教学工作的启示

2015-02-13 00:49程化琴王维民
医学教育管理 2015年1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教学方法教育

程化琴 王维民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北京 100191)

·教育教学管理·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及其对高校教学工作的启示

程化琴 王维民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北京 100191)

“以学生为本”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的价值;其实现途径包括尊重学生,突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潜力,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引导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为了在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目标,需要充分有效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具体包括:对教师“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加以强化,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梳理,对教学方法进行认真研究,对学生学业评价方式进行精心设计,对教学进度计划表进行仔细编排,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度挖掘。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高校教学

1 “以学生为本”的起源及相关概念辨析

1.1 “以学生为本”的哲学基础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人为本”在西方可以追溯至人本主义思想,在中国可以追溯至儒家的民本思想。在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源于古希腊时期,在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言谈中均有所体现[1]。中世纪时期,为了反对封建教会和神性至上的神本主义思想,反对封建教会、经院哲学等对人的束缚,出现了要求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思潮,把人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德国哲学家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叔本华和尼采、

萨特、马尔库塞等学者进一步推动了人本主义思潮[1]。

在中国,“以人为本”最早见于《管子·霸言第二十三》:“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源头[2]。民本思想经过历朝历代诸多明君、贤臣和思想家的不断阐发、解释,逐渐形成和发展为较系统的国家治理思想。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社会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开启了以人为本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愈发认识到解放人和开发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1.2 “以学生为本”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1.2.1 “以学生为本” 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是中国当代首部专门论述“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的著作,书中详细介绍和论述了有关生本教育的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以及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等。他认为,“一切为了学生”是生本教育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是其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是其行为观。[3]此后,一些学者也相继阐释了自己对于“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内涵的解读[4-7]。邓建平从“以学生为本”理论研究的着力点、逻辑起点、逻辑终点出发,分别论述了什么是“本”、“什么”“以学生为”和以学生的“什么”为本三个问题[8]。邵晓枫等[9]认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内涵包括“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1.2.2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脚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就是“以学生为中心”[10]。在中国,“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往往混合使用,人们没有做严格的区分。“以学生为中心”起源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1952年,创建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1902-1987)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11]。此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西方国家教育界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李恋[12]引用了杜肯大学威廉姆·巴伦内(William Barone)教授[13]以及刘献君教授[14]等学者的定义。

综上,对“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概念的界定,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一是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包括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二是教育目的: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实现学生的价值满足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三是途径和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潜力等。

笔者认为,对“以学生为本”的理解应当避免几个误区:一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以学生为本”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所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是发展和成长的主体,教师的任何教育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才能得以实现,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因为教师具有更成熟、更丰富的经验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设计中继续发展的种种可能,不仅是有权而且有责任提出活动的方针[12]。因此,“以学生为本”不仅不应当削弱和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应当让教师更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成长。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我们日常理解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日常理解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教师传授知识时“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无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等。二是否认大班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大班教学经过精心的设计,同样可以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目标。三是否定讲授法应有的作用。“以学生为本”对教学方法没有

特定的限制,凡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方法都是好方法。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择恰当的方法。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中,讲授法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不等于照本宣科,讲授法同样可以吸引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四是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经历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的有些需求不一定是合理的,因此,“以学生为本”不能一味地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应当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辨,满足合理的需求,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前瞻性的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承担起教育者应有的责任。

2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高校教学工作的启示

“以学生为本”理念对西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本科教学改革,包括改变教师教学评价机制、重视本科生参与科研、推广探究性教学模式、加强跨学科课程等[1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6]、“非指导性教学”教学法[17]等都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发现学习法、小班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研究型学习、合作性学习等等。

近年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也引起了我国高校教学领域的积极探索,有学者从应然的角度,研究了如何改革高校的教学工作[18]。有学者介绍了 “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如小班研讨课[19-22]、慕课[23]、翻转课堂[23,24]、PBL教学[25-27]以及讨论教学法[28-30]、身临其境教学法[31]、实践教学法[32]和分组学习法[33]等等,一些教师还积极探索多元评价方式[34,35]。

尽管我国许多高校在教学中注重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但从整体上看,高校教学工作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为了使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充分而有效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教学理念:对教师“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加以强化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能否做到“以学生为本”,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加工,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和评定的方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生的收获。因此,要想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必须让教师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紧紧围绕着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来组织教学活动,充分相信并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激发学生的潜力,让不同能力层次和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为此,高校要充分借助教师发展中心的力量,通过讲座、沙龙、学习交流,考察观摩、工作坊等方式,强化教师“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2.2 教学内容: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细致梳理

要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课程内容进行细致的梳理。梳理出每节课学生必须牢记的核心知识。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浩如烟海,学生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在一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记住全部的信息,有些内容可以随着今后学习的不断深入和实践中的反复接触而逐步记住。因此,教师需要研究学生在一门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牢记的知识量,然后根据本门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中的作用,在学生未来职业领域中的作用,筛选出本门课程学生在学期间需要牢记的核心知识。

此外,大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品格修养。因此除了梳理课程的核心知识外,教师还要总结出学习某类知识和理论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梳理出

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应当给予学生的学科思维训练内容;应当让学生了解的国际国内发展现状和研究前沿;梳理出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的人文素养和品德熏陶的内容;梳理出学生应当知晓的核心刊物、知名学者、领先的大学及实验室,学术资源和查阅文献的方法等等。

2.3 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进行认真研究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目标。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应当以此为目标。切忌为方法而方法,更不能搞一刀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存在一种方法永远优于其他方法。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当下的学习状态,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些情况下,教师的启发性讲授法是最佳的方法,有些情况下,分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景体验法等是最佳的教学方法,有些情况下需要几种方法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或者提问,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引发学生思考和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但究竟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应当设计有启发性、思考性、发散性、创新性、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甚至是跨学科的问题,同时又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有一定关联的问题。要真正让学生经过思考有所收获和成长。

2.4 学习评价:对学生学业评价方式进行精心设计

学业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必须对学业评价方式进行精心设计。由于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因此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当是多面的,为全面观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的考查也应从单一的考试向综合测试转变[18]。

在课程考查中,不仅要考查学生的核心知识牢记程度,而且要考查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和收获。因此,教师要按照一定的比重,分别考查核心知识牢记程度、学科思维发展情况、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情况等等。将课堂参与、作业与考试相结合;考试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头考试和情景模拟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作业可以采取课后习题与写文献综述、研究论文、评判性论文、创新设计相结合的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可以采取个人作业与小组合作作业相结合的方式。

不仅如此,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还需要对每次作业给予详细的说明,并给予多次的辅导和反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得到必要的训练。如对于任何一项作业,老师都应当详细说明对作业的要求,包括论文应当包括哪几个部分的内容、字数、格式要求、字体字号,甚至对引用参考文献的篇数都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列出A、B、C、D、E不同等级作业的标准;何时交初稿,修改稿和终稿的日期等都应当非常明确;还应当告知学生老师的辅导答疑时间。

2.5 教学进度:对教学进度计划表进行仔细编排

教学进度计划表(在美国称为Syllabus)是将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教学日历进行编排的教学文件,它详细记录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安排。教学进度计划表应当尽量做到详细、明确,包括每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参考书目、阅读材料和作业等等。借鉴国外的经验,为了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对一门课程的进程、作业和考试要求和时间等做到心中有数,应当根据前面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业评价内容等认真研究之后,仔细编排教学进度计划表。并且在第一节《绪论》课中,向学生说明和解释,让学生留存备查。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这也是目前很多大学课程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有些教师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非常粗略,有些教师没有将教学进度计划表展示

给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务老师的管理规定,在开学初递交上去就完成任务了。事实上,教学进度计划表是保证一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最直观的文件。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对计划表的内容了如指掌。

2.6 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度挖掘

为了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有更大的收获,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做到少讲、精讲。将学生能看懂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课下自学。课堂上,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介绍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学科和专业方面的优势,拓展教材中的知识,介绍科学知识和科学发明的背景、历史发展及其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引发的争议、质疑或批评及其原因何在,从而开阔学生对知识或理论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有助于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加深该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教师尤其要熟悉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中外学者的研究动态,将研究的前沿和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应用领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当前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的制度安排下,会受到来自教师方面的制约。“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更需要学生的投入和参与,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从“应试教育”的考试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来说,起初也会受到来自学生的抵触。因此在高校推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正如刘献君教授所言,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范式的转变,必须全面、整体、协调推进[14]。

[1] 高闰青.“以人为本”理念及其教育实践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2] 杨东平.试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2):16-20,76.

[3]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冯敏,徐剑.创新教育与以学生为本[J].教育探索,2002,(7):12-14.

[5] 何祥林,林更茂.坚持以学生为本 培养高素质人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2):76-77.

[6] 焦文铭.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工作[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9(3):48-50.

[7] 冀学锋.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工作理念[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4(5):65-69.

[8] 邓建平.“以学生为本”:何以可能及如何实现[J].教育研究,2014,(6):67-72.

[9] 邵晓枫,廖其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6,(3):3-5,9.

[10] 张韵君.“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初探[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22(3):51-55.

[11] 桑新民,谢阳斌.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中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攻坚战[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5):64-69,89.

[12] 李恋.“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内涵解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4,(3):56-58.

[13] 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4-56.

[14] 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1-6.

[15] 邹琴.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以学生为中心”本科教学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4.

[16] 刘晋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5):109-111.

[17] 张熙.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和主导主体思想[J].教育研究,1996,(2):63-66,74.

[18] 陈新忠.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本科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3,Z2:50-52.

[19] 罗来珍,赵辉,王树忠,等.高校数学课程实施小班研讨课的实践与分析——以大珩精英实验班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59-60.

[20] 朱泓,刘志军,李志义.重构培养体系夯实培养基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2,(5):7-10.

[21] 陈雅清,刘淑彦,张艺苧,等.北京大学小班研讨课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11):25-30.

[22] 卢晓东,孙燕君.以研讨课教室建设促进研讨课教学开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67-68,21.

[23] 李晓明.“人群与网络”慕课(MOOC)实践杂感[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9):46-55.

[24] 刘震,曹泽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8):17-20.

[25] 王志军.用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6):23-24.

[26] 黄育妆,陈利国,董军,等.PBL教学模式的理论及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11-12.

[27] 陈新山,朱少华,邓伟年,等.PBL教学模式及其在法医病理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7-8.

[28] 唐倩怡.小组讨论教学模式的优点及实施策略[J].甘肃教育,2014,(24):65.

[29] 苏维,郭明晶,李志鹏.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2000,27(4):536-538.

[30] 张蓉,左晓园.试论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61-163.

[31] 顾文琴.浅谈“身临其境”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3,(3):53-54.

[32] 杨秀华.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课教学方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1(6):35-36.

[33] 肖仁伟.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探索教学法改革之路[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4(1):77-79.

[34] 张晓丽.以学生为本的多元评价方法探索——以中职《现代商务》教学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23):61-62.

[35] 翟轶璠.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多元评价体系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01-102.

Student-oriented perspective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the teaching of hig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Cheng Huaqin,Wang Weimin
(Office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Health Science Center,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China)

The objectives of "student-oriented" perspective is to promote the student whole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ir values. Thus, we should take the student essential nature into consideration, by means of mobilizing their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student potentiality, to meet their reasonable needs and lead students to set higher goal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tudent-centered" objectives in education, we should fully and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in teaching process, which includes intensifying the notion of "student-centered" for teachers, carefully review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studying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precisely designing the system of student evaluation on teaching, accurately arranging the teaching schedule and deeply explo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student-oriented;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in hig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0.3969/j.issn.2096-045X.2015.01.006

2015-06-08)

(本文编辑:张俊敏)

2014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现状及其影响机制探究——基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本部的实证研究

程化琴,博士,副教授,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师发展、学生事务管理。Email:chenghq@126.com

王维民,博士,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教育处处长,研究方向:医学教育、肝胆胰肿瘤。Email:wwm@bjmu.edu.cn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本教学方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以学生为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研究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