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旺忠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教育教学管理·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含义及实施途径的认识与思考
乔旺忠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本文讨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基本含义,从理论、实践、广义、狭义四个不同侧面进行分析,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其内涵较之最初已经扩大,既包含教育理论,又是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提出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四个主要途径,主张积极倡导和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进行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和实践上的不断探索。
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含义;实施途径
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提出已有若干年了,以此为核心的相关介绍和讨论的相关文章见诸报端较多。但人们对此还有不同认识,有的甚至是误解或曲解。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除了理解和认识之外,将其运用和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更为关键。在当前大学教育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较盛的背景下,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具有现实意义,然也更为困难。本文就正确认识和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的涵义,明确其实现途径,加以探讨。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认识,既有理论与实践之别,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1.1 理论与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既是教育理论问题,又是教育实践模式。
理论上,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观念,一种认识:即在教学结构中学生处于什么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认为,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在教与学的认识上,是以教为中心,还是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主张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实践上,即在操作层面上,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传授具体的专业知识、技能为中心,还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素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张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即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建构知识转变。
1.2 广义与狭义
就本意而言,最初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把握和操作,是一种教学方法。但后来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概念的内涵随之扩大。人们发现,仅留在当初的认识还不够,不足以解决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运行问题。这也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必然会涉及到教育教学的一些根本问题。这样就有了广义和狭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认识上的区别。
1.2.1 广义 广义包括教育宗旨、培养目标、教育实践。有了对教育宗旨和教育目标的正确认识,才有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理论界关于主体性教育理论的讨论集中在两个侧重点不同的领域:一是教育过程孰为主体孰为客体、主客体关系如何的讨论;二是关于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教育系统的主体性以及三者内在联系等方面。主体性教育是相对于客体性教育而言的。客体性教育即把学生视作消极被动的客体的教育,把传授和掌握知识当作教育的主要、惟一的目的。主体性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对于主体性教育的内涵,一种是着眼于学生主体性及其培养,认为主体性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增强和发展人的现代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过程;另一种是着眼于教育活动过程的组成及其主体性表现,认为教育活动过程的主体性是指教师主体引导学生主体依据认识规律进行学习、认识和实践,以获得发展对象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1]。
教育宗旨:是培养人才,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教育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要以主体性教育培养主体性的人。
教育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
教育实践:属于操作层面,在教育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教育实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主要部分,也是讨论较多、实践探索较多的部分。其内容即是目前多数人所认识和接受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1.2.2 狭义 狭义指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还是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卡罗尔(J.Carroll) 1981年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知识、智力、个性等方面的要求。其指导思想是在注重学生兴趣和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创新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
在很多年前我国提出“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其重心放在育人上,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但“以学生为中心”,则更明确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更直接、更明确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教学的行动指针,既是一种新视角,又是一种新模式。其涵义包含了这样几方面的内容:全面性的教学目标;主动性的学生角色;生成性的教学过程;科学的管理与评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从培养目标、知识构建、教学方式方法等诸多环节,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简言之,它是一种以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它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以及学习的效果。
由于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同、出发点不同,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可能产生误解,有的甚至是曲解。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作用。把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对立起来。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用何在的疑问。
(2)教学活动决策。有的把以学生为中心,片面理解为学生说了算,教学安排、课程内容、
考试方式等,学生说了算,学生要怎样就怎样。
(3)适用范围。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局限于教学方法,认为只需要或只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不需要或者不进行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以及管理制度的调整或改变。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模式的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单一改变所能奏效。需要多方面的调整、改变,而且要求全面、整体、协调推进。
2.1 确立教育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观念
以学生为中心,首先体现在培养目标上,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过去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所学学科的专才”,现在应是提供“全人教育”。现代学校,担负两个教育任务:一是促进人格形成;二是促进学力形成。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强调“双基论”,有一定合理内核,但它失落了“学力”中最基本、最能动的要素——态度。现代学力由“显性学力”和“隐形学力”构成。显性学力以知识、技能、理解为代表,隐形学力以关心、动机、态度为代表。[3]从显性学力向隐形学力的重点转移,形成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时代所要求的。教育过程的重点不能仅仅放在传授知识上,而是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在我国,国家有明确的教育方针,高等学校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问题在于常常只是把教育方针作为口号,培养目标未细化分解到教育内容、教学环节等操作层次。如果更进一步考察,还可能发现,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专业培养目标涵盖面比较狭窄,功利性目的比较明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落实到教育实践上,必须考虑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必须考虑安排的教育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达成目标。
2.2 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传统教育思想认为,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教师是高深学问的占有者,教师在教学问题上应具有发言权、选择权和决定权。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大学生已具备自我规划、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能力,学生是教育的当事人和选择主体,不应当包办代替学生的选择权、学习权和发展权。教师拥有“教学自由”,而学生拥有“学习自由”。教师不应当成为教育的控制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协助者、合作者、引路人,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进入21世纪后,在不断提升人的地位这一教育基本走向的指引下,学生主体论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然而“双主体论”,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在我国教育领域,仍大有市场。贯彻主体性原则,就要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就无法进行;而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充分发挥。
要着力于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
2.3 教学的功能由教给知识向教会学习转变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致力于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此相应,引发一系列变化:①学生角色发生变化。由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信息加工主体,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②教师角色发生变化。由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者、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③教学方法发生变化。由考虑如何高效、系统讲授转变为考虑如何通过创设情景、组织讨论等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④教学媒体作用发生变化。教学媒体不仅是帮助教师传
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学生由单纯从书本获取知识转变成通过自主学习,从其他途径(如网络、图书馆等)获取大量知识。总体上,由教给知识向教会学习转变。与此对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需要进行调整:
(1)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并非越多越好,并非所有知识都要在学校完成,更不是所有知识都在课堂上讲授,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目前比较普遍的现实是,注重课堂讲授,学生自学时间较少。另一问题是培养目标与知识结构衔接不够紧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并非完全按照知识结构的要求而设定的,知识结构也并非完全从培养目标出发而建立的。
(2)围绕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方法。教与学是一个整体,怎么教与怎么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时间、精力和努力,即用来学习的时间数量与学习时间内所做努力的质量,称之为“学生投身学习”。学生投身学习的程度,也就是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程度,直接决定学习的成效,因而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有效提高教育质量,除了要求教师更多地使用积极的教学方法,还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虽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知识系统传递,也便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教学过程,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从以教为主,转向教与学结合,从重教向重学转变;从注重评教向既评教又评学转变;教学方法从教给知识向教会学习转变。要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与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上,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索;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提供时间空间,让学生交流合作。教学要对学生负责,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教学”。讲课是学校生活的一项基本内容,是有用的、有效的、经济的。研究证明各种教学形式结合使用,是提高学生投身学习的有效方法。不管是PBL、TBL、 LBL,还是小组讨论、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教学方法的综合化,将使教育过程更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的需要,使教育更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效果。
2.4 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
办学指导思想上,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成长,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培养人才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体制保证下进行的。体制不适当,会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教学管理体制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有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从逻辑上讲,就应该有怎样的教学管理体制与之相匹配。也就是说,教学管理体制改革,要围绕教学改革而进行,要服从教学改革的目标和需要。两类改革协调进行,方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还要求从管理制度、教学资源配备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需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相吻合,建立配套措施,保障其实现。例如,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办法,具有较强的导向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相应的考核评价办法与之配套。
我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对我国高等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医学教育虽然学科不同,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但也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积极推进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管何种教育实践,无不是在一定的观念和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如果没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只能是空谈。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一场变革,既需要割舍陈旧的观念和思维定势,又需要改变陈旧的运行轨道;既需要开拓创新的勇气,又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当前,大学教育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比较突出,教育者、学生、社会,特别是学生家长,期望就业率。学生期望就业,家长期望回报。学生往往围绕就业而学,突出学业成绩,注重各种证书。这是一种极强的导向。这种情况下要想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其难度可想而知。尽管如此,还是需要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和扎实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诚然,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仍属于新生事物,还需要研究、探索,包括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和实践上的不断探索。
[1] 施晓光.现代教育思想专题[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160-161.
[2] 向蓓蓓,周桂桐.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探讨[J].中医教育,2015,34(1):80-82.
[3] 朱永新,徐亚东.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59.
On the meaning and way of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Qiao Wangzho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The meaning of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wa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from four aspects of theory,practice, broad sense and narrow sense.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meaning of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had been broaden, which was not only an educational theory, but also a learning model, and giving prominence to student subject roll was its basic feature. Four main ways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actively advocating and advancing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continually, as well as studying in theory and exploring on practice.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meaning; way
10.3969/j.issn.2096-045X.2015.01.005
2015-05-22)
(本文编辑:闫红)
乔旺忠,硕士,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研究方向:教育管理。Email:qiaowangzho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