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景德镇陶瓷学院思政部,江西景德镇333000)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王秋雷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景德镇陶瓷学院思政部,江西景德镇333000)
[摘要]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且又能够代表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许多价值理念,都可以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找到它们的渊源。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增强核心价值观自信,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社会思潮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又代表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价值理念,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
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使之真正在全社会做到内化为道德追求,外化为实践行动,是当前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要让国家层面的价值观转化为个人价值观,就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深深立足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本文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它在树立核心价值观自信、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等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概念的厘清
“价值”这一概念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社会现象的总的名称。价值具有多维性,哲学上的价值,是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意义上进行理解的。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指的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作用。正如李德顺教授指出的,“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这种关系就是,在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具有与主体的生存与发展相一致、符合或接近与否的性质。”[1]
“价值观”是对主客体的价值关系的反映,是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的价值意识。任何一个社会,其价值观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众多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构成的复杂体系。价值观有核心与一般之分,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的主导价值观,对其他价值观起着引导作用,通过强制力量控制着社会的秩序。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文化区别于另一种社会文化的基本标志,决定着一个社会文化性质的主要方面。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一个社会的众多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它是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理论和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系。作为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维系着一个社会的秩序和发展。在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上,尽管人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韩震教授认为,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一个由多层次构成的完整的价值体系,其中“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其内核”[2]8。
(二)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
每一个时代的社会核心价值观都有其时代的特点,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另一方面,价值观也具有历史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任何一种社会核心价值观都有其民族性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民族文化、民族需要的基础上的。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变化,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永远会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基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价值观,一方面,体现了人类社会价值理念的发展趋势,表现出超越民族性的一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的集中表达,必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集中的概括和表述。这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我们都能够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找到它们的理论渊源。
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和谐无疑是社会主义国家层面最核心的价值观。因为其他两个方面,是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角度,表述我们建立的和谐国家和社会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如果说富强、民主、文明等价值理念是世界上多数文化都崇尚的价值的话,那么“和谐”的价值理念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在价值观领域做出的独特贡献。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和合”文化。中国人历来注重和谐,讲究“和而不同”。“和”是指不同事物通过相互补充,实现事物整体上的和谐,“同”则是指事物片面的绝对的雷同,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和而不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处世辩证法,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可以运用于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而且还可以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平相处和交往提供一种重要的方法。中国古人眼中的和谐社会,是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三个层面的和谐社会。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传统道家主张,人类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回归自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追求人道和谐,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想。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人道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墨子主张“兼爱”,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人道和谐的价值观。“和谐”作为一种价值观,历来被中华民族所追求和向往。同时,“和谐”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最具民族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本质的体现应该是公平与正义。这是因为,只有社会倡导公平与正义,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才不是抽象的,也只有在公正的前提下,自由和平等的观念才会得到最终实现。另一方面,法治是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有力武器。社会主义是在战胜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是更加具有优越性的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这一社会制度能够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建立一个共同富裕的公平正义的社会。今天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观,同样深深植根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之中。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中华民族一直在不断探索一个公平正义社会的建立。历代封建王朝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的爆发,虽然原因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农民深受封建地主的压迫,农民阶级痛恨不公正的社会遭遇,憧憬一个“均贫富”的理想社会。中国传统社会主张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朴素思想,尽管带有非常深厚的平均主义色彩和历史的局限性,但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说明中国古人追求人人平等的价值理想。从《礼记》的大同理想到近代康有为的《大同书》,“大同社会”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建立一个公正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从公民个人层面来看,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历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传统美德,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主要思想来源。比如,爱国主义的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追求整体主义价值观,在国家和个人面前,历来主张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个体对国家民族命运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诚信看作是人与人交往的一个基本准则。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强调“诚”的思想,“思诚者,人之道也”,将诚信视为君子必备的品行,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诚信也是开明的封建君主治理国家的根本,“民无信不立”,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才能做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是对它的提炼和升华。
在人类历史上,资产阶级价值观曾经有其历史的进步意义,它是随着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而不断形成的。作为反对封建社会的思想武器,它所倡导的平等、自由、博爱的核心价值观,是对严格的封建等级制价值观的超越。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社会以往所形成的一切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一方面,体现在它是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就使得它的实现不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而是有了根本的制度保障。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是因为这种社会理念以没有剥削、没有两极分化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根本特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所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民主、自由、公平、人权等价值观念,已经不再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切实可以实现的制度根基和保障。另一方面,任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鲜明的民族性,任何一种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民族性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民族文化、民族需要的基础上的。所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也体现在它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是建立在中华民族辉煌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增强核心价值观自信,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独特的精神命脉和文化基因。今天,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要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民族的“根”和“魂”。我们的价值观的自信,一方面来自于我们坚持的中国道路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来自于我们的价值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从未间断,它所创造的深厚的文化传统,一方面造就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另一方面也为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论来源。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价值观自信来自于文化自信,今天我们提高文化软实力,坚持价值观自信,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正如前面所言,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为世界贡献了许多具有当代意义的价值观。今天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一定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可以引领世界主流趋势,融入整个世界的传统价值观。比如,“和谐”的价值理念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对人类社会在价值观领域做出的独特贡献。“和谐”不仅为中华民族所追求和向往,在当代,对世界其他国家也是具有普遍示范意义的一种价值理念。西方社会讲人权,但在西方的话语语境中,人权更多的是从个人的角度去理解,所以在维护个人人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社会的相互冲突甚至是战争。“‘和谐’则是一个能够超越西方‘人权’概念的更加上位的价值理念。”[2]80和谐的社会理念尊重个人人权,但也规范人们的权利诉求,从而可以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冲突。“和谐”的传统价值观,今天还可以运用到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之中,可以成为我们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的有力的思想武器。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国际舆论的总体格局仍然是西强我弱,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立足当代,提高文化软实力,坚持价值观自信,我们一定能够做到增强对外话语的公信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
当今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思潮和矛盾接踵而来。为了应对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社会思潮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在思想领域的集中反映。随着我国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现。应该说,目前我国社会思潮的主流是好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一些反动的社会思潮也传入中国。这些错误的思潮,虽然在形式和思想内容上不尽相同,但都是以反马克思主义、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目的。所以,如何正确引领多样化的思潮,尤其是如何有效反对错误的反动的思潮,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评价各种社会思潮的根本标准。但是,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它的价值方向引领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一方面,要立足当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批判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分析各种社会思潮;另一方面,也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现在是历史的延续,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态度坚决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文化观念上的西强我弱的现实,中国一定要维护自己的文化独立和文化安全。历史上,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成功抵制西方社会的和平演变,最终走向了解体。今天,吸取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
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我们要发扬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和而不同”的精神,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但是,对于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把西方的各种价值观念特别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比如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看作是永恒的“普世价值”,则是我们应该根本反对的[3]。“普世价值”论的本质是当代西方话语霸权及其价值渗透方式的表达,其真正目的是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破坏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种价值观可以说是“普世”的,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永恒的价值观。所以,划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的界限,化解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需要我们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引导力,但只有当它能够得到最广泛的大众认同,它的这种作用才会真正发挥出来。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4]经济全球化、社会思潮多元化的时代背景,给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带来了许多不利条件。但是,如果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这一时代背景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有利条件。比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对中国道路的自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因为当代中国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延续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可以借助传统文化来提升人们对它的关注和认可。这是因为,一般来说,人民群众比较认可他们可以切实感受到的身边的传统文化。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融入了传统文化,才能够更快更好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从而真正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外化为行动。
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决定了以它为基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路径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我们可以通过将传统文化的学习融入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主流价值观,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近年来,我们通过弘扬传统节假日,把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价值观的精华融入到日常的教育中,让青少年一代了解中国传统与当代社会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推广,我们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对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体悟。因为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凝结的众多的精神理念,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可以相互贯通的。通过这种宣传,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传播提供行之有效的途径。总之,我们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注重传播的方式,
不断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民群众对它的认同感。
当然,另一方面,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大众化路径也可以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传统的儒家思想,通过官方的倡导、道德的说教和教育的引导,最终实现了由群体价值向个人价值的转化,成为维系封建社会秩序的主流价值观。今天,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广泛的大众认同,同样需要教育的引导、榜样的示范和行政的保障力量。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们提出了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文化走出去”,向世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需要,也是中国融入世界,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形象,提高中国话语权的需要。建立孔子学院,向世界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核心价值观“走出去”的一个有效的尝试途径。目前,我们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了300多所孔子学院。通过孔子学院,联系中国和世界,向世界各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7:107-108.
[2]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周新城.对抽象人性论的危害应有足够认识[J].红旗文稿,2013(19):27-3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责任编辑:冯霞]
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
高教理论与高校管理
Research 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ANG Qiu-lei
(Marxism College,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2488;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Jingdezhen 333000,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including three aspects was put forward in the report of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is in line with the value of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tradition, and also can represent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We can find the origins of many value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t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ve significance that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r us to lead diverse social thoughts, enhance the confidence of our core value, and cultivate public recognition to the core values.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socialist core values;harmonious social thoughts traditionalculture;socialistcorevalues;harmonioussocialthoughts
[作者简介]王秋雷(1979-),男,江西乐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景德镇陶瓷学院思政部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收稿日期]2015-01-07
DOI编码:10.13782/j.cnki.2095-106X.2015.01.001
[文章编号]2095-106X(2015)01-0001-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