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视野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2015-02-12 22:37:37王帅英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师生关系

王帅英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天津 300193)

后现代视野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王帅英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天津 300193)

后现代主义崇尚差异、多元,主张开放、创造,否定中心、等级等理念,为审视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师生之间如何实现由不平等的“我—他”关系转变为主体间的“我—你”关系,并形成主体间的耦合互动,本文通过重新定位教师观、学生观,尝试构建后现代视野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后现代;主体间性;师生关系;耦合

一、现代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思想中一个重要课题,从教育史上对师生关系问题的探讨来看,师生关系经历了从“教师中心论”到“学生中心论”的观点主张。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尊师重道”的重要传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精粹,教师通过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给学生带来了改变命运的知识,为其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户,在此教育过程中,教师理所当然地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起了绝对权威。直到今天,“师道尊严”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教师以教书育人为本职,自然就注重以科学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来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可是按照自己对教学的理解,按部就班地传递或灌输知识,难免就会忽略学生的感受,将原本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变成对学生标准化的“塑造”。因此,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中心论”的出现试图打破和颠覆教师的知识权威,以展现出另一番教育图景。然而,在教育实践中,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却似乎将师生关系推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生成为教育过程的中心,教师只能围绕着学生的“兴趣”来不断地创造各种新奇的教学方式,以迎合学生听课的兴趣,教书育人的精神主旨被教学工艺的精致追逐所取代(李军,2014)。

无论是“教师中心”亦或是“学生中心”,皆在对主体客体进行划分,这也正是现代主义观念中典型的主客二元对立思想。一方为中心,另一方必然处于边缘,师生关系拘泥于“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模式中无法突破。

二、后现代主义和主体间性理论

后现代主义是在反思、批判近现代文化、理论取向、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基础上形成的哲学文化思潮。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在欧美的盛行,使其从原来的以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变为波及艺术、人文、文学、管理、数学、哲学、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等领域的思想浪潮(Toulmin S.,1982)。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思维方式提出了极大挑战,并展现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崇尚多元化、差异性以及非理性主义等。除此之外,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非中心化也是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主体性,以及与其他主体的关联性,任何人都不可能单独存在或者作为中心而存在,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应是平等的。针对现代主义的“主体-客体”二元对立模式,后现代主义提倡以主体间性理论来瓦解,消除其中心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e)是后现代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产生标志着一种消解主客体对立和主体中心的新主体哲学的出现。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它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Hussel)提出的,他认为“主体间性理论有两层含义:一是主体间的‘互识’,即交往过程中的主体是如何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的;二是主体间的‘共识’,即交往过程中主体间如何对同一事物达成相同理解,也即主体间的相通性和共同性。”

从“互识”到“共识”的主体间性概念对于弥补传统认识论的不足有着积极的、合理的意义,推动传统认识论中主客之间相互对立的“我—他”关系向后现代视野下平等共存的“我—你”关系的转变。

三、强调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重新定位

后现代倡导的主客体间“我—他”到“我—你”关系的转变,在师生关系中表现为教师或管理者和学生在实践、认识活动中从单向的主客体关系向互为主体关系的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区别仅仅体现于具体实践的分工之中。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新型的主客体关系称为,主体间的“耦合”互动。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教师或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其相互作用中各自所体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等一系列特性;二是指在师生交往过程中,不同主体合理地表现自身的主体性,并与其它主体相互作用,形成理解的、相通的和共生的关系。前者需要我们对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定位,以达到“互识”,后者需要我们在后现代视野下重新审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以促成主体间的“共识”。

(一)重新认识教师观:角色的转变

后现代教育消解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表者,不再是传统的、单向的知识授予者或高高在上的教学管理者,而是由这些中心角色转变为温和的阐释者、平等的对话者、合作的参与者等角色。教师的任务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信息和知识,帮助学生探寻实现目标的最佳路径,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其主动认知和质疑精神等。但是,教师卸下主角的光环,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将完全消失,只是起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将由传统的依靠规则、制度等自身之外的力量而使学生信从,转变为依靠个人精神品格、人格魅力而使学生信从,从“外在”的权威,转而走向“内在”的权威。

(二)探究新型学生观:崇尚多元和差异

现代教学往往强调学生的整齐性和一致性,要求学生按照同一的进度、同一的方法、同一的内容学习知识,并以相同的标准评价他们。这种“公平”忽视了学生智力、情感、认知、基础、经验、背景的不同,造成了对学生最大的不公平。后现代主义倡导的学生观更加重视人的差异化、多元化和创造性,并引导我们重新思考学生的本质、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发展及学生的地位等问题。学生是具有创造性、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存在,作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与教师是平等的,教育的最高理想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

(三)塑造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对话和交往

主体间性教育观认为,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互为主体性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的主体,反之,学生亦是教师的主体。师生之间是一种基于师生合作、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互惠式关系,而不是单一的先知与后知、传授与接受、控制与服从、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李社教,2007)。这种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对话和交往的方式传达出来。

后现代主义塑造的新型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基于互相尊重而平等对话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对话并不是简单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信息双向传递过程,而是基于双方地位平等的,彼此之间思想、认知、情感潜移默化的过程。它是师生关系由现代教学中不平等的“我—他”关系,向后现代强调的主体间的“我—你”关系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一个个独立地、受尊重的个体,也是平等的知识探究者和创造者,和教师具有同等的话语权。教师要尊重、鼓励和支持学生,在对话和思想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课堂无疑是师生间对话最大的平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和支持学生勇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乐于与学生共同探讨,在对话和思想交流中碰撞出火花,使双方在探究真知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同时,真诚对话和用心交流,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彼此包容,而且对话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品格、态度、观念等培养与形成的沃土。

新型师生关系还体现为一种有感情有责任的交往。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活动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人际交往活动,它包括知识信息的传递、道德情感的熏陶、意志行为的规范等交往活动。这种交往不是以理性的规则、规范、功利性为准则,而是一种情感的约定,是源自师生之间的自我的责任对对方产生作用。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以真实、自由、开放的心态,建立起彼此之间既有充分自由又有相互责任的人际关系,共同经历教育和学习中的生命发展的过程,以形成健康的情感和人格,达到生命的完整。

四、实现“耦合”互动的路径探讨

后现代思想和主体间性理论为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提供了视角和理论指导。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耦合互动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专业素质,塑造教师良好形象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调适者、研究者,也是学生价值观念一定程度上地引领者、塑造者。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过硬的学术能力和内在的人格魅力。为此,教师要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一方面,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以提升专业素质为核心,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学习和行动研究有关“学生如何学习及教师如何教学的专业知识及能力”,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与学术研究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使自己待人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发展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活力,引导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二)重视学生主体性,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思想

高校师生关系的重建或改善首先应建立在教师角色转变的基础上,跳出教师单方面的传授思维和重灌输的取向,由课堂主体、知识权威转变为教学主体、引导者,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信任、自由和支持,更好发挥学生作为一个个不同地个体、独立存在的主体意识。要鼓励和支持学生敢于批判和质疑,同时本身也敢于并乐于接受正确的批判和质疑,将教学过程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挑战权威,积极构建一种在学习中质疑、在批判中成长的良性成长路线。

(三)提高教学管理艺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教学管理活动中,要经常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看待事情,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拓宽学生表达意见渠道,真诚倾听学生心声,善于并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而不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造成学生心理封闭、师生之间的情感淡漠,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和维护教师及学生的权利,用心履行各自应尽之义务,通过权利的相互尊重支持与义务的相互尽责履行,构建起民主平等、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或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学习型伙伴关系,共同努力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师生关系和谐化。

五、结束语

在后现代主义崇尚差异、多元,主张开放、创造,否定中心、等级等观念的影响下,教师的中心地位得到消解,由高高在上的教学者或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以及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和张扬。师生之间由不平等的“我—他”关系转变为主体间的“我—你”关系。在我你之间是基于民主平等、情感交流、责任保障的对话与交往。教师与学生在探索真知的过程中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完成不同主体的耦合互动,最终形成健康的情感和人格,得到共同发展。后现代主义构建的新型师生观向人们呈现了一种平等的、开放的、多元的、共生的、健康的师生关系。

[1]李军.异化的师生关系:“解构”与“建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

[2]Toulmin S.,The return to cosmology[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2.

[3]张艳新,程爱华.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06,(02).

[4]吴德芳.论“后现代思想”视野下的教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5]白冰.后现代视野下教师观的重读[D].上海: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6]朱艳,张雳.构建新课改下主体间互动交往的师生关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3).

[7]李社教.对话与交往:后现代主义视域中的师生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7).

New-Typ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under Perspective of Post-Modernism

WANG Shuai-ying
(Dean’sofficeofTianji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ianjin, 300193)

Post-modernism advocates difference and diversification, supports opening up and creation, and denies the concepts of center and rank. It provides new perspective to review the cur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 does unequal I-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come inter-subjective I-You relationship and achieve inter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 By re-positioning view of teacher and students, this paper tries to establish new-typ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under perspective of post-modernism.

post-modernism; inter-subjectiv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terconnection

2015-09-25

王帅英(1985-),女,河南省平顶山市人,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工作,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G715

A

1673-582X(2015)11-0047-04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师生关系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6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38
90后现代病症
意林(2020年4期)2020-03-17 09:22:20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 06:29:26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现代装饰(2018年2期)2018-05-22 02:50:47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8:21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人间(2015年24期)2015-12-26 18: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