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经济组织党建中党群协同机制的创新探索

2015-02-12 19:49
延边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非公经济党群工会

焦 连 志

(上海电力学院, 上海 201300)

非公经济组织党建中党群协同机制的创新探索

焦 连 志

(上海电力学院, 上海 201300)

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生态的新特点凸显了在这一领域开展党建工作的创新要求。非公经济组织党建中的党群协同机制可以克服资源匮乏、党群工作滞后、组织功能弱化等党建工作的困境,党群协同机制通过党群工作的协同、资源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推动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当前推动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思路。

非公经济组织;党群协同机制;创新;党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原来固有的阶级阶层结构被打破,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与社会基础也面临着资源流失的挑战。“如何通过组织建设来覆盖新经济领域与新社会阶层,如何重新凝聚流散于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党员,如何继续保持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的领导核心作用等等,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紧迫任务。”[1]

一、 非公经济组织中党建工作的拓展与领导地位的重塑

在社会学观点看来,组织本身在成长的过程中,组织本身就蕴含着变迁的种子,广泛的组织变迁可能源于组织内部事件的变化,也可能由组织外部因素,由组织环境所诱发[2]。政党组织本身作为组织,它自身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面临着由组织内部因素或者组织环境所诱发的组织变迁。对于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来说,它自身所处的不同于体制内社会的独特的政治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使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组织面临着组织变迁的过程,这里所指的组织变迁不是指组织的演化,而是指党的传统组织结构、组织运作模式等的变革,是指建国以来一直处于体制内环境运作的党组织面临的由组织环境的变化而诱发的自身组织结构、组织运作模式的变革。如果党组织认识不到自身所面临的组织环境的变化以及由自身组织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组织变迁的必然要求,那么组织在运作过程中必然面临种种困难。而事实上,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工作已经面临了这些困难,只有解决了这些困难,才能更好地推动党组织在非公经济组织中的组织拓展与组织运作。

非公经济组织中的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如下个方面:一是组织“生根”难,建立基层组织难;二是开展活动难。而政党组织的政治本质就是要不断向新的社会领域和缝隙进行组织扩展和组织渗透,以增强政党组织对社会的影响力,而对于执政党来说,还有更重要的是增强对社会的驾御能力,树立自己在全社会中的领导权威。因而尽管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工组面临困难,但是党建工作却一定要渗透到这样一个新的领域中去,这是政党组织的本性使然。在非公经济组织中的这一“新生”的经济与社会领域中,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内的经济与社会组织相比,党的权力与权威确实遭受了很大的侵蚀。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权力或权威的产生有多种方式,一种是由于科层制产生的自上而下的非人格化的权力或权威;一种是由于组织或者个人的魅力而产生的权力或权威;还有一种就是由于资源的占有与依赖关系而产生的依赖型权力与权威。在传统体制内,党组织凭借其在政府权力架构以及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而自动获得科层权力、权威与依赖型权力与权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党由于在主导资源配置的传统政府体制中占有的核心地位而产生的权力或权威很大一部分让渡于基于在市场中由于经济资源的占有而产生的经济权力或权威与法治权威,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的权力或者说权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附于企业的行政权力或权威;处于党的组织系统的神经末梢上的基层党组织既无行政权力可以凭借,与上级党组织之间也是一种松散的挂靠关系,这种双重“疏离”的状态也决定了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科层权威的丧失。失去了传统的权力或权威,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可以说经历了一个“去魅”的过程。

但是,对于党组织来说,这个过程本身实际上并不是单纯的组织权力或权威的流失过程,这也是诱发组织变迁的一个契机;如果党组织不想失去对非公经济组织的影响力和对非公经济组织中的社会的驾驭能力,要重新树立自己的权威和影响力,即必然要经历一个权力或者权威的重生或者再建的过程。党组织失去了传统体制下的资源配置权力与科层权力,但是党的执政优势地位以及它所能够获取的各种政策、社会、经济资源等以及它对于各种资源的独特整合能力使得它仍然能够凭借这些资源的供给获得相应的权力或者权威。而在这一过程中,党组织可以从它服务的对象中获取对于它来说至关重要的支持资源和合法性资源,这实际上是一个资源的交换过程,一个资源的输入与输出过程。由于党组织可以提供的一些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有限性和市场可替代性,党组织如果自身不积极作为,党组织仍然难以获得自身在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地位。因此党组织在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地位是等不来,要不到的,必须通过自身的积极作为,来以有“为”争有“位”,在组织变迁中重塑组织的领导与权威。

二、 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群协同机制的生态分析

组织的建立是开展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的第一步,而组织建立起来以后必须要依据一定的运作模式和机制运作起来。而组织的运作,必须要有相应的资源支撑,但是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所处的全新的组织环境使得它的资源供给与依赖关系发生了变化。在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面临着传统资源丧失、资源分散化的现实。传统资源的丧失指得是处于党政权力系统的神经末梢上的基层党组织无行政权力可以依托,在非公经济组织中也缺少制度化的地位,因而无法直接动用行政或者企业资源来开展活动;资源分散化指得是不同企业由于企业的性质不同,业主对于党组织的接纳与认可程度不同而使不同企业中的党组织所拥有的资源程度不同。这两个方面的困难导致非公经济组织开展活动面临着缺少足够资源依托的困难。总体来看,基层组织的组织资源短缺窘境是制约着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所面临的普遍困难。而党群协同机制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可以利用党群工作的协同优势,来相互借力,相互配合,实现多方面资源的整合。

基层党组织面临的这些困难使得党组织无法借助过去党建的一些基本经验、方式方法来开展党建工作,而要实现在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工作的目标,组织就必须进行必要的组织创新。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组织的存在与运作都必须有相应的资源支撑机制,如果资源支撑机制是稳定的,组织可以从资源支撑机制获得组织运作所需的足够资源,组织就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如果资源的支撑机制出现了问题,组织无法从原来的资源支撑渠道获得稳定的和足够的资源支撑,那么组织的运作就面临困难,甚至组织的生存都会面临困难,资源支撑机制的变化往往是诱发组织变迁的之间因素和决定性的因素。因为组织一旦制度化就带有制度惯性,除非危及组织的生存,而组织资源支撑机制的变化则直接威胁到了组织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组织要继续存在下去和继续正常运作,就必须进行必要的创新,一方面要革新资源支撑渠道,扩展新的资源支撑渠道,另外组织的活动机制也要进行创新,以适应资源支撑渠道以及支撑资源的变化,从而引起与组织环境相适应的组织变迁和组织创新的过程。通过对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工作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非公经济组织中党建工作资源正面临着变革,由此,整合资源,实现党群工作的协同是克服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所面临的资源匮乏、功能弱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非公经济组织中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方向。

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工作处于一个全新的党建工作环境,因而在推进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就有必要进行必要的组织创新以适应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工作。在这方面,上级党组织应该发挥主要的作用,因为基层党组织无职无权,而上级党组织则因有行政权力或社会管理而拥有一定的可以支配的行政以及其它各方面的资源,上级党组织也可以依托区域行政管理部门对非公经济组织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上级党组织也可以依托其可以支配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以及行政资源优势,并通过整合市场资源、社会资源以及不同企业中基层组织的比较资源优势,从而为辖区内所有的基层组织的设立以及开展活动创造必要的便利条件。在实践探索中,可以探索上级党组织带动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机制,也即公转带自转的机制,使得基层党组织能够实现组织发展和具备开展组织活动的能力与水平。党组织还可以根据非公经济组织中基层党组织的特点,利用群众组织如工会为依托,在展开工会工作的过程中同时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工作,探索基层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群工作同步运作机制,从而实现基层党组织拓展工作的整合资源,促进非公经济组织中基层党建组织工作以及组织活动的开展。党群协同工作机制可以说是推动面临诸多困境的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机制创新,它能够较好地应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困难,更好地推动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

三、 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党群协同机制的运作

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党群协同机制是在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所面临的实际困难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充分适应了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地位的变化,也比较符合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实际,是能够适合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切实可行的一种党建新模式。

(一) 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党群协同机制的运作机理

在传统意义上,党组织与党的外围群众组织是中心与外围的关系,群众组织是党组织驾驭和控制社会的外围力量和延伸手段,党通过领导和控制群众组织来实现党对社会的领导和控制。党组织正是借助它自身发达的组织系统、单位体制与周围的群众系统,将整个社会整合成为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党组织与群众组织之间有协调与合作的关系,但主要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在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出现的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组织与群众组织的关系模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导致这种变化的首要原因却是党组织与非公经济组织之间关系的重大变化:党的工作由传统企业制度的“内在要素”逐渐演变成为非公经济组织企业制度的“外在要素”;党组织在企业的现代治理结构中通常没有制度化的安排;党组织在企业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发生了由“核心地位”向“边缘地位”的转化;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企业党的干部地位相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被弱化了[3]。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今非昔比的地位使得基层党组织不仅生根难,而且开展党的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难。党组织向外围群众组织的借力是推进党建工作的必由之路。“由于产权关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不同于国有企业党组织,更多的是要靠对人的教育、塑造、引导等工作来体现,最好的切入点就是领导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企业里开展活动,通过履行监督职责、参与决策、主动维权、发挥示范作用等途径凝聚群众和取信业主,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实践证明,群团组织是党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工作的依托,只有党群工作一体化,才能真正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在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推进党建工作。”[4]而群众组织中对推动党建工作最为有力的是工会,工会在企业中拥有受到《工会法》保障的制度化地位,也能够为不同性质、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背景的企业所接受。因而党组织可以借助工会在企业中的制度化地位,依靠工会的工作载体来开展和渗透党组织的工作。

从非公经济组织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实践出发,按照党的工作与以工会为代表的群众工作协同推进的思路,改变对过去的传统工作方式与方法的依赖,努力探索和改进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方法,整合行政资源、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可以探索党群工作同步运作机制,即以党建工作与工会工作等协同推进的模式来实现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群工作的同步开展。在上级层面上,非公经济组织区域党组织和区域工会应当协调展开工作,区域党组织负责协调和整合资源,而区域工会则负责推进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工会建设,还可以探索和组建非公经济组织中的联合工会,实现工会组织资源的整合,从而大力推进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工会建设,在此过程中推进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工作。

(二) 党建工作中党群协同机制的具体运作

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区域党组织负责区域内的党建工作,而工会则着力推进非公经济组织中工会工作。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基层企业的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对应设置,实行人员交叉任职原则。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工会主席和区域党组织可以交叉任职,区域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可以出任工会领导职务,这样就可以在上级层面上整合党组织资源和工会资源,有利于协同推进工作。基层企业党组织书记和工会主席也可以由一人担任或相互兼职,形成工作合力。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可以通过工会着力在没有党组织和党员的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工会工作,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党组织;工会则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向没有党组织和党员的非公有制企业布置开展党的工作的要求,从而协同推进党的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在有党组织没有工会的企业,可以由企业党组织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和上级工会的指导下,负责完成企业工会的组建工作。在有工会没有党组织的企业,由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工会、企业工会,协助上级党组织完成该企业党组织的组建工作。通过从区域整体到基层组织层面的党群工作的联动,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推进了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工作的开展。

在这一过程中,工会成为党组织推进党建工作的重要依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人阶级是我们党的阶级基础,而工人阶级的基本组织形式——工会则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社会,实现党的政治任务的重要依靠力量,是党得以实现自身力量的延伸组织,是党的最重要的传统组织资源。党要实现在非公经济组织中推进党建工作的目标,仍然必须借助于工会的组织力量,借助于工会在企业中的制度化地位来渗透党的工作。借助于非公经济组织中工会的组织力量,借助于工会在企业中的制度化的地位,以工会工作先行,依托各企业工会主席的行政资源、人际资本排摸企业党员的基本情况,掌握党员的基本信息,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会工作,来覆盖和渗透党的工作,通过与工会工作的联动,对于推动非公经济组织中的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借助于《工会法》的法律保障与工会工作的外衣,在积极推进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各类型企业工会工作的同时,积极推动了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的开展。

具体来讲,党群工作同步运作机制的要求在基层组织层面一般体现采取工会主席兼任党支部书记的做法。一般在具备建立党支部条件的企业,上级党组织可以根据该企业行政职位等实际情况来确定支部书记的人选。因为支部书记的影响力在企业中一般取决于他的行政职位,如果占有较高的行政职位,就会拥有较多的行政资源,可能就更有利于开展党的工作和扩大党的影响力。如有学者指出,“发挥‘两新’组织党组织的作用,达到‘有位’与‘有为’的统一, 党组织负责人在单位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关键。”[5]如果没有更高职位的支部书记人选,一般推荐工会主席兼任党支部书记,这样有利于党支部书记直接利用工会的工作载体来开展党的工作。在有的情况下,工会主席与党支部书记分开可能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就分开担任。在先有工会而没有党组织的企业,一般是根据实际情况如果直接建立党组织可能有困难,就采取先通过工会工作来努力渗透党的工作,然后由工会推动党组织的建立。但是也存在相反的情况,就是由的企业中只有党支部而没有工会,但是由于党支部在企业中没有制度化的地位而难以直接以党支部的名义开展工作,在企业中发挥影响力,于是党支部就通过组织的力量来推动工会的建立。在这种状况下,党支部与工会就好比是非公经济组织中的“难兄难弟”,在这些新生的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经济组织中,它们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已经是今非昔比。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党组织与工会孤军奋战、各自为政,显然力量都过于单薄,不足以在维护员工利益,凝聚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对而言,工会因其在企业中的制度化地位而获得的相应的资源与权利而能够在企业中公开活动,在企业中发挥明显的作用;而党组织却因为没有制度化的地位而只能在幕后活动,在工会的“影子”下面活动,有许多企业因为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党支部甚至只能成为“地下支部”,很多不能公开活动的党支部只能借助工会的载体与力量来开展工作。在这样一种新的环境下,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人才、组织、群众工作等优势,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较大的影响力,努力使支部自身成为工会的“大脑”,通过工会的活动来渗透党的工作,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就不同地域党群协同机制的实践而言,许多地方在推动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实践中形成了带有区域化色彩的一些党建模式,但行之有效的模式大都有一共性,都体现了党群协同机制的精神。如珠海市推行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群工作一体化”的党建工作模式, “即在上级党委的统一领导和指导下,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为核心,以工会、共青团为依托,以党、工、青一体化为载体来凝聚人心。”[6]这一模式的核心实际上体现的就是党群协同机制,在实践中也是颇有成效的。目前在各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较具普遍性的“一点四为”模式,“即:组织设置能为企业所接受,功能定位能为业主所理解,活动内容能为党员所欢迎,活动形式能为员工所认同。”[7]其实也体现了党群协同机制的价值目标,而离开了党群协同工作机制,上述目标也不可能得到实现。

总的来讲,党群协同机制是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工作的重要创新。它实际上体现了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建的一种新思路,即不是为党建而党建,而是跳出党建搞党建的大党建思路。也就是要按照“党建工作无边界”的工作思路,与工会等群团组织相互依托、互为凭借,达到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从而不仅克服非公经济组织中的非公经济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的难度,而且有助于各种群团组织进入到非公经济组织中,进入到非公经济组织中的社会中,使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工作与工会等群团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花开两朵,比翼齐飞”的新局面。

[1] 陈家喜,黄卫平.把组织嵌入社会:对深圳市南山区社区党建的考察[J].马克思主义现实,2007(6).

[2]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95.

[3] 周鹤龄.直面挑战 上海基层党建实践创新成果[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206.

[4] 丁俊萍,甘久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历史考察及其经验总结[J].社会主义研究,2010(1).

[5] 何海兵.两新组织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6).

[6] 朱思维.珠江三角洲“两新”组织党建红[N].人民日报,2008-07-08.

[7] 朱民.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新模式[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3(4).

(责任编辑 李晋国)

2015-04-16

(1979—),男,山东诸城人,上海电力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政治发展视野中的当代领导干部特点研究(13CZZ020),上海电力学院人才引进项目:新社会阶层的政治成长研究(K2008-22)。

D267.1

A

1009—9352(2015)03—0028—04

猜你喜欢
非公经济党群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队旗在党群服务中心飘扬
新形势下油田党群工作思路的探索和研究
党群工作
如何发挥工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改革创新 营造环境 推动鹤壁非公经济发展提升
金雅福党群服务中心揭牌 打造罗湖非公党建标杆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