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及对策

2015-05-02 00:40
延边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子女养老老年人

汪 海 娟

(安徽大学, 安徽 合肥 210000)

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及对策

汪 海 娟

(安徽大学, 安徽 合肥 210000)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的有效解决,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以安徽省太湖县弥陀镇圣迹村为例,总结其养老问题主要表现:农村社会养老动力不足、家庭养老能力退化以及自我养老能力不足等。必须立足于社会、家庭、个人三大基石,着力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增强农村社会养老动力;强化家庭养老功能,恢复家庭养老能力;提高老年人口自我养老意识,开发个人自我养老能力。

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养老方式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载,自2000年起,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达到7%,中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07年达到8.1%,2012年达到9.4%,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总的老年人口七成以上,在数量上已经突破一亿。与城市相比,农村老年人口养老压力更大、困难更多、形势更加严峻。

根据实际需要本文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安徽省太湖县弥陀镇为调研点,展开问卷调查和访谈工作。调查中共发放50份调查问卷,回收5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0份,问卷有效率100%;运用一对一访谈和一对多访谈等形式对该村20位老人进行访谈,并对典型个案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以养老主体为切入点,分析了以社会、家庭、个人为主要养老主体的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生活现状,总结农村老年人口社会养老、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一、 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生活现状分析

(一) 经济支持现状

1. 社会和集体经济支持。社会经济支持主要包括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和城镇职工退休金。集体经济支持主要包括对五保户和敬老院老人的经济支持。2009年9月1日起,安徽省严格按照国务院指导意见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基本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2015年基础养老金调整为70元。以安徽省太湖县弥陀镇圣迹村为调查点,笔者随机抽取50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据问卷调查显示,18%领取退休养老金,72%领取基本养老金,10%享五保户待遇。其中,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比例占绝大多数,五保户以保障保障对象基本生活为目的,保障水平低下。以新农保基本养老金(55元)为主的社会和集体经济支持水平十分有限,相对于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生活需求来讲,远远不足。

图1 农村老年人口主要经济来源 (单位:%)

2. 家庭子女经济支持。家庭子女经济支持是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生活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从数据上看,家庭子女经济支持所占比重最大。但是不难发现,一方面,作为最主要的养老经济来源,家庭子女支持的比率并不是特别高;另一方面,低水平的社会和集体经济支持成为诸多老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反映了当前农村老年人口养老困境。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农村青年子女养老意识的逐渐淡薄,导致老人观念和子女观念在养老问题上产生巨大分歧,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没有了家庭子女的支持,其养老生活水平将大打折扣。

3. 老年人自我保障。老年人自我保障是指农村老年人依靠自我劳动获取劳动报酬以维持自身养老生活需求的保障方式。调查问卷显示,24%的老年人依靠自身劳动作为其主要经济来源,其重要程度仅次于家庭子女经济支持,成为第二大主要养老经济来源。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保障水平低下,家庭保障能力弱化,老年人自我保障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养老压力逐渐转嫁到老年人本身的状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二) 生活照料现状

所谓生活照料现状是指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情况,如饮食状况、健康状况、生病由谁照顾、老年人自理情况等等。

图2 农村老年人主要日常支出情况(单位:%)

据调查显示,老年人日常生活城市更为枯燥,生活照料多聚焦于饮食和健康两大方面,文娱支出比例很低。如果将衡量家庭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运用于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生活水平,那么饮食支出越大,则养老生活水平越低。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老年人生活消费过多投入饮食支出是养老生活水平低、养老质量差的反映。

农村老年人健康支出占35%,是继饮食支出之后第二大主要支出,这从侧面反映出老年人身体素质、身体健康现状不容乐观。老年人对自我健康评价与其实际健康情况并不完全一致,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比较乐观,认为轻度疾病不影响日常生活就不算病,这反映出农村老年人健康意识淡薄,对自身健康关注度不高。

农村老年人口生活照料困境的另一个重要诱因是除了子女照料缺位,自身照料能力有限,农村部分老人还承担照料孙辈的责任。农村中留守老人比重越来越高,留守老人中需照顾孙辈的比例也越来越高。留守老人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困境:照料孙辈在精神上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慰藉,在经济上和体力上难堪重负;无需照料孙辈经济上和体力上相对轻松,精神上则常感孤独无依。

(三) 精神慰藉现状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即生存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笔者认为,可以将上述五种需求归结为两种需求,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生存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偏向于物质需求,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则偏向于精神需求。无论是物质的匮乏还是精神需求无法得以满足,都会让人产生对现状的不满,影响人的生活品质。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物质生活现状不容乐观,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精神生活现状同样不容乐观。

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精神慰藉主要有以下两个来源:和谐的家庭关系与和睦的邻里关系。和谐的家庭关系是老年人养老精神生活中最大的精神慰藉。老人与子女的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调查得出,50位老人中,46%老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44%老人与配偶单独居住。其中与子女居住的老人中,30%表示与子女之间相处和睦,12%则表示与子女之间有时候会出现摩擦和争吵,4%表示不能与子女和睦相处。农村越来越多的老人倾向于与子女分开居住,从侧面反映出家庭矛盾升级趋势以及老年人自我意识的提高。

和睦的邻里关系是农村老年人养老精神生活中另一重要精神慰藉来源。和谐的邻里关系,表现为老年人之间闲暇时间的友好交流以及老年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共同分享。当邻里关系和睦时,老年人日常生活互相照料,富余食物共享,突发状况互相帮助,共同的兴趣爱好都给老年人精神上带来满足感;当邻里关系紧张时,老年人则会感到精神上焦虑,生活上不顺遂。

二、 农村老年人口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社会养老动力不足

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成熟,保障水平低。 1992年民政部制定颁发《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到 2000 年末,我国约有 6172 万人参加了社会保险,占整个农村从业人员的 11%。2008年国务院文件《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简称新农保)。我国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至今只有十几年历史,而自新农保施行到现在也只有七年,养老保险制度尚不完善,积累的经验不足,还处于借鉴国外经验和摸索阶段。安徽省农村新农保政策中,将新农保参保保费划分为年缴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等不同等级。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新农保参保水平低下,90%老人家庭子女参保保费均为年缴100元,保费超过100元的农民比例则很低,甚至有的家庭没有参加新农保。对于现在40岁的人来说,年缴100元保费,60岁时也只能每月拿到十几元保险金。很显然,即使参加了新农保,到了退休时能拿到的养老金也十分有限,无法真正起到保障养老生活的作用。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成熟,农民参保水平低,保障力度不足。

2. 农村五保户不能应保尽保,乡村敬老院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在我国农村地区,五保户覆盖范围小,许多符合条件的老人都无法享受到保障,而且五保户旨在保障符合条件的农民的基本生活,无法实现应保尽保。以笔者调查的农村为例,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每年固定领取1400元补助金,其他日常生活基本自理,平均到每个月只有100多元,这个水平只能做最基本的保障,保障水平十分低下。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主要是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供养服务,如乡村敬老院等。以安徽省太湖县为例,共建乡镇敬老院15所,年均补助标准为2800元。太湖县下辖14个镇,也就是说,平均每个镇只有一所乡镇敬老院,乡镇敬老院数量少。笔者以弥陀镇敬老院为对象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弥陀镇敬老院中居住了20多位孤寡老人,每位老人一间宿舍,生活环境相对简陋,老人活动区域较小,平常文娱活动很少。笔者访谈时发现,许多符合条件的孤寡老人都不愿意进入敬老院养老,他们表示,在敬老院没有归属感、安全感,怕敬老院的服务人员不尽心,有的则对敬老院不了解。乡村敬老院数量少、环境差、保障面小、不为老人所接受,不能充分发挥其保障和救助作用。

3. 农村医保水平有待提高,农村老人遇上大病重病难以负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简称“新农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重病农民的负担,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然而,农村家庭经济水平不高,重疾病医疗费用支付能力低下,医疗保障表现为保障滞后,加之农村青年人养老意识淡薄,老年人难以得到及时治疗甚至年龄大的老人被迫放弃治疗。 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不高也是造成上述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新农合规定,参加新农合的农民患规定大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为55%——70%,即使报销比例已经不低,但是对农村老人而言,大病医疗费用之高还是难以承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际上还是存在。如何在大病统筹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老年重病患者予以医疗救助是政府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农村家庭养老能力退化

1. 农村经济水平低,家庭无法给老人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全部年收入26958.99元,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收入10990.6674元,城镇差距巨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与城市。农村老年人口养老主要经济来源是家庭子女的经济支持,农村经济水平低,家庭经济收入低,能够用于家庭中老年人养老的部分就会更低。此外,经济的长期滞后发展,导致农村老年人养老观念固守传统,过分依赖家庭子女,一旦家庭经济状况出现困难,老人养老将瞬间失去保障,在心理上必然会给老人带来巨大的恐慌和不安全感。

2.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留守老人无人照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1993年,全国约有6000多万农村劳动力在外流动,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进一步增加到8000万。劳动力大量外流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村留守老人数量的增加。从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在50名调查对象中,22人家中有子女且子女常年在家,13人家中子女常年外出打工,12人家中子女常年外出老人在家带孙子或孙女,2人无子女由亲戚照看,1人无子女独居。分析以上数据,50%家庭子女外出务工,老人留守农村,其中24%的老人要帮子女带孩子,26%常年无子女陪伴导致生活孤独。

3. 农村青年人养老意识逐渐淡薄,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 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我国养老的基本模式。受人口老龄化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具体表现为:(1)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4-2-1家庭越来越多,家庭结构小型化。被供养者人数的增加带来养老需求的大幅增加,供养者的人数的减少带来家庭经济来源的减少,二者互相矛盾,供不应求的情况将会越来越严重。(2)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人渐渐失去原有的优势地位,年轻一代思想观念大大转变,敬老爱老意识的匮乏,致使家庭养老的主体责任正在淡化、丢失。(3)农村青年人养老意识淡薄,其选择倾向的转变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现代青年一代在老人、自己、子女需求三者的选择当中,自己和子女的需求往往放在前面,忽视老人的需求,尤其是当三者出现矛盾的时候往往牺牲老人的利益来满足自我或子女的需求。

(三) 农村老年人口自我养老能力有待提高

1. 农村土地保障功能下降,农村老年人难以获得稳定收入。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承包责任制和土地流转政策的实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双重提速,农村土地保障功能下降,表现为:第一,目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加速了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和工商业的转移,再加上人口的增多,使农民对土地的人均占有日趋减少;第二,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土地的投入产出比不断下降,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第三,我国农业的比较收益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土地承载负担重。虽然取消了农业税,但农村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来自土地的收入在农民收入来源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土地对农民的养老保障作用越来越弱。

2. 农村老年人口自我养老意识淡薄,缺乏自我养老规划。子女是老人最大的物质和精神支撑。在针对老年人是否对自身养老生活做过准备的研究中,80%以上的老年人表示没有做过准备,一切由子女安排;不到20%的老年人表示有存一点钱养老,其他的则没什么打算。且农村老人关注重心倾向家庭其他成员,尤其是孙辈,即使部分老人存了钱养老,一旦家庭中出现经济困难,往往会拿出钱来补贴家用。农村老年人口自我养老意识淡薄,缺乏自我养老规划,是农村老年人养老困难重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解决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的对策

(一)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增强农村社会养老动力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坚持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鼓励更多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各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积累基金中,抽出一部分作为农民的养老基金;农民本人也应树立起自身养老观念,从自己的收入中节余一部分费用,与政府的基本养老金、集体的养老基金共同构成农民的养老基金并设立专门的养老金账户。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应该根据我国农村不同地区的地情民情因地制宜,在保障方式上坚持广泛覆盖、区别对待的原则。其次,农村地区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积极参保,提高参保金额,提高农民参保信心;增加对农村五保户的财政投入,扩大农村五保户覆盖范围,确保符合条件的老人都能享受五保户待遇;发挥农村敬老院的作用,让无依无靠的老人能实实在在享受社会福利养老。此外,当地政府应该大力筹建乡镇敬老院。

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加大重疾大病报销比例,对罹患重疾的老人予以特殊照顾;发展社会化养老、助老事业。发展农村社区养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资金的筹集,为农村老年人口提供养老院和老年活动中心场所,完善其基础生活设施、医疗、心理法律咨询等多功能服务。同时,呼吁社会爱心人士投身于农村老年人口养老事业中去,丰富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活动,使农村老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二) 强化家庭养老功能,恢复家庭养老能力

1. 努力实现农村家庭创收、增收。家庭的经济生活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品质。就老年人经济来源来说,家庭子女供给是首要来源。因此,如何实现农村家庭创收、增收,是完善农村家庭养老,保障老年人基本养老生活的基本要求。应该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从封闭的小农经济转向开放的现代大农业,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实力;鼓励农民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开发旅游资源,充分发掘农村潜力,发展绿色农业,实现农村家庭创收、增收。

2. 鼓励农村青壮年在农村创业致富,同时照顾老人。农村青年人口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家庭中老人留守无人照顾,应该鼓励农村青壮年在农村创业致富,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以笔者调查的农村地区为例,该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但是山清水秀,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采用外包等方式,让有意向的农民组织开发山区。同时应该积极倡导农村女儿女婿同老人一起生活。在农村地区,女儿一旦出嫁就很难再照顾家中老人,这也是为什么农村中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的重要原因。养老的重任不应该只由家中儿子承担,女儿女婿也应该转变自身思想,承担起赡养双方老人的责任。

3. 加强农村青年一代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农村青年人养老意识淡薄,“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正在逐渐淡去,青年人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道德危机。因此,应该加强农村青年一代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敬老养老文化宣传教育,以多种激励方式促进家庭美德的发扬。如对农村养老敬老模范予以物质奖励,评选“十大孝子”“五好家庭”等,积极树立先进典型,弘扬“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氛围,带动青年人增强养老意识,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同时,鼓励青年子女主动与老人进行沟通交流,进行情感交流,及时了解老人需求,相互谅解,从精神上给老人带去满足和快乐,真真正正承担起了赡养老人的责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 提高老年人口自我养老意识,开发个人自我养老能力

1. 增强老年人经济独立性,鼓励老人继续创造社会价值。提高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生活水平应增强老年人经济独立性,从提高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着手,缓解家庭养老压力。老年人应该改变以往完全依赖子女的养老观念,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自主参加生产劳动,为自我养老做好规划。随着社会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平均寿命大大延长,许多刚过60岁的年轻老人身体还很健朗,可以继续参加劳动获取经济报酬。不仅能够缓解家庭养老负担,而且有利于促进老年人自我实现,老年人能从劳动中获得自我满足的感觉,充实其精神生活。同时,还应该通过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减轻老年人对子女的绝对依赖,使其更加独立。

2. 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意识,做好养老生活规划。人的身体机能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人一旦步入老年时期,如果护理不当,很容易罹患各种疾病。因此,农村老年人应该高度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注意日常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自身健康管理;同时,当地卫生组织可定期组织老年人体检,帮助老年人做好健康维护。

要想做好养老规划,除了上述的健康管理、经济管理,老年人还应该做好心灵管理。应该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娱乐活动,参加如老年人文艺汇演、老年人广场舞比赛等,寻找老年兴趣,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努力实现单纯从子女、家庭获得精神慰藉到从社会、家庭、自我寻求精神慰藉的转变,让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 宋健.农村养老问题综述[J].人口研究,2001,11:25(6).

[3]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9.

[4] 高艳. 安徽省农村老年人口生活状况与养老方式研究[D].安徽大学,2010.

[5]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Z].2014-02-21:,2014.

[6] 刘从龙.发展以自我保障为主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口与发展论坛“中国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J].人口研究,1996;6.

[7] 苏振芳.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8] 彭希哲,宋韬.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J]. 人口学刊,2002,05:43-47.

[9] 曲文勇.论养老方式的变迁与选择[N].人民日报,2005一07一25(007).

[10] 戚晓明. “家庭养老”概念的重申与我国农村养老[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920-922.

[11] 朱劲松.试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农村自我养老模式选择[J〕.农村经济,2009,8:79.

[12] 徐勤.农村的家庭养老能走多远.人口与发展论坛“农村家庭养老能走多远”[J].人口研究,1997;6.

[13] 刘泰洪. 关于完善农村老年人口养老体系的探讨[J]. 西北人口,2001,01:25-27+31.

[14] 沈娟芬. 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06:79-81.

[15] 蒋蕾. 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J]. 法制与社会,2008,12:275-277.

[16] 王瑞娟. 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透视[J]. 理论探索,2006,04:97-100.

[17] 沈香琴,马如武,刘新生. 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养老保险问题及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07,22:6920-6922.

[18] 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21-23.

[19] 石宏伟,朱研.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农业经济,2008,07:53-55.

[20] 李恒锐. 对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的几点思考[J]. 湖南农机,2007,11:142+135.

[21] 卢家轩.家庭结构的变化与农村老年保障浅析[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05:63-64.

[22] Lubitz James,Cai Liming,Kramarow Ellen,Lentzner Harold. Health, life expectancy, and.

(责任编辑 李晋国)

2015-03-20

汪海娟(1991—), 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D57

A

1009—9352(2015)03—0094—05

猜你喜欢
子女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