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4)
邓小平陈云同志群众路线比较研究
张 伟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4)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邓小平和陈云同志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由于他们所处不同的工作岗位,在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贯彻落实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但他们在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方面以及群众路线对党的意义的认识方面都保持了高度一致性。
群众路线; 比较研究; 教育引导; 首创精神
“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出来,是我党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在过去近百年的时间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重视和一贯坚持群众路线,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邓小平和陈云同志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下,从不同角度对群众路线进行了创新和发展。由于他们所处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有所不同,因此在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和落实方法等方面的理解上略有差异,但在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待人民群众的基本态度以及群众路线对党的意义的认识等方面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邓小平和陈云同志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处理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在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立场上也是完全一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他们创造了社会上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并且要求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也一直奉行这一路线,并最终发展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邓小平和陈云同志都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活的灵魂”。邓小平同志在1956年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如果不从认识方法上解决党的主张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问题,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仍然不能真正地解决。”[2]这一论述深刻阐释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还明确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同志还认为,不是从表面上为人民服务,而且还必须从主观动机上真正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而充分保护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这样才能把党的工作做好。陈云同志和邓小平同志一样,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始终热情地关注群众工作,把群众工作视为加强自身建设和搞好党的全部工作的一个“基本的环子”,指出假若我们党离开了人民群众,就会变成光杆子的党,也就不可能存在了,认为“没有群众,一定失败,死无葬身之地。”[3]
(二) 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和陈云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这一宗旨,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党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出必须关心群众疾苦,充分保障群众利益。
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提出,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和“人民答应不答应” 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后来又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成败的根本标准之一,还告诫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反思自己究竟为人民做了多少事情,要从当时社会发展条件出发加速生产力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仅需要物质利益的保障,还须有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供给。物质利益是人民幸福的重要条件,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表现,因此必须保护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在保证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基础上,还要提高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找到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陈云同志认为,我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各项工作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时刻想着群众的困难,时刻想着为群众谋福利,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群众路线,得到群众的信赖和支持。陈云同志说:“我们要注意群众的切身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是发动群众的关键。”[4]在革命期间,陈云同志就研究了当时群众的实际困难,并分出轻重缓急,先从群众要求解决迫切的事情做起,给群众带去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 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党群众路线的核心,也是落实群众路线的基本途径,邓小平和陈云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该方法。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点。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会碰到极其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也会出现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我们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向群众学习,集中全体人民的力量才能顺利发展。“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5]陈云同志认为,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世界上也就没有什么诸葛亮了。他在民主革命时期发表的《巩固和加强群众工作》、《陕甘宁边区的群众工作》等几篇党建的文章,论述了关于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认为群众工作就要到乡村中去,发动群众进行讨论,集中人民群众的意见,找到解决问题最适当的方法。他的这一说法和毛泽东的甘当小学生是一致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还与教育引导群众是具有一致性。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就提出了群众工作的部队任务,党的部队不仅要打仗,还有发动和组织群众,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邓小平认为,依靠群众是依靠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上有觉悟的群众,但是群众并不是天生的觉悟派,需要教育引导。陈云同志也坚持如此观点,指出要不断对群众进行宣传解释工作,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通过教育引导,使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和力量,认识到为自己利益斗争的必要性,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完成革命任务。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需要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与之相对应的科技政策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必须建立在对科技活动规律全面透彻了解的基础之上。科技查新是以文献为基础,并对其进行检索、分析和深度挖掘,服务于情报调研,从而为科技项目立项、成果鉴定及其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提供客观依据,为科研人员提供丰富而可靠的研发活动信息。查新工作需要查全、查准,并有严格的年限、范围规定,查新报告作为科研项目查新咨询服务的结果显示,具有客观性和鉴证性,涵盖了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和创新程度等重要信息,是对科技查新数据中隐含的科技活动规律的客观反映,是一种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的数据资源。
(四) 重视密切联系群众的党风建设
密切联系群众的党风建设是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角度,集中体现我党的宗旨。在艰辛的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党逐渐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陈云和邓小平同志,在继承老一代革命家关于党风建设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党风建设的重要性。陈云同志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政治论断,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这一论断不但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富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意义。陈云同志这一建设性观点,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认可。“我赞成陈云同志讲的,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问题。”[6]因此,邓小平同志在交班给江泽民同志的时候强调这个党该抓了,继而形成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的问题。江泽民同志适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我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采取措施克服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等腐败现象。他们都从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高度,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设兴衰成败的高度,指出了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大意义。
(五) 创新群众路线基本理论
邓小平和陈云同志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与运用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坚持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创新发展了“人民群众”概念的内涵。建国初期,他提出依靠群众“不是单纯依靠工农”,只做工农群众的工作解决不了全部问题,批评了“单纯依靠工农”的“关门主义”倾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拨乱反正”中,邓小平同志坚决主张为知识分子恢复名誉,做出了“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科学论断。他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是劳动,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也应当是人民群众中的一部分。陈云同志创造性的提出了“为什么开展群众工作”和“怎样开展群众工作”的观点。陈云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相结合,针对革命战争中的实际问题,找到了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了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建议。陈云同志还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范畴,如“群众心理”、“群众情绪”、“群众领袖”和“群众团体”等,深化和拓展了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逐渐成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全面负责党的工作。陈云同志是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曾担任过七年中央组织部部长,九年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正是由于他们二人不同的工作经历,才让他们形成了对群众路线的不同认识。此处虽说是不同,其实也有很密切的联系,区别只是在表述方面哪位同志倾向性更强,阐述更清晰一些。
(一) 邓小平同志坚持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性
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贯通。落实群众路线就要求从群众的实际出发,研究群众的客观需求,解决群众的具体困难,事实求是成为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事实就是作为我党的思想路线,用来指导党的各项工作,而党的工作就是以人民群众作为基本点和立足点的,因此坚持实事求是就是为了更好的贯彻群众路线。邓小平同志从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出发,要求党员干部静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到群众和实际工作中做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基本途径,是落实群众路线的基础,是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统一。邓小平坚持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统一,陈云同志也不否认这一思想,他曾提出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观点,要求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统一。
(二) 邓小平同志注重制度建设,致力于打击腐败和干部特殊化问题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邓小平还强调反对干部特殊化,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腐败问题。在我党执政地位确立后,出现了少数高高在上、喜欢奉承的官老爷,他们不愿意接受别人的监督,搞特殊化,滋生了家长制等不良倾向,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些现象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受复杂的历史因素的影响而产生。邓小平同志认为,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从现实角度分析官僚主义产生的原因和实质,认为这些问题属于制度方面的问题,主张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组织制度建设,解决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他强调,讲法制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用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党员的行为,从制度上确保党风廉政高效的运行,制度的规范性、稳定性、全局性和长期性能够保证党和政府机关的健康运行。
(三) 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鲜明的体现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支持和推广。1992年南巡中,邓小平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7]这一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解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他还指出,不能因为他个人做了点什么就说是他的发明创造,他一直认为是群众的发明,只不过由他概括而形成的国家政策而已。邓小平不仅自己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还让各级干部在工作中一样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他说党员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支持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探索和创造,针对在探索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进行总结、分析、帮助和引导,而不要妄加指责,这样才能把蕴藏在广大群众中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四) 陈云同志提出要从统一战线的角度拓展群众路线的工作
统一战线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就是要充分地动员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团结最广泛的、有可能团结的一切仁人志士。我们统一战线团结的对象既有劳动者也有非劳动者,但他们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陈云同志认为,要搞好群众工作,就必须加强统一战线。群众工作离不开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离不开群众工作,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通过统一战线,我党能广泛地团结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而这就是我们所依靠的人民群众,正是他们的努力付出,才很好的完成了党的各项工作任务。
(五) 陈云同志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在群众路线工作中的作用
陈云同志高度重视党支部在同群众联系中的重要作用,他在《党的支部》等著作中,提出了党支部应成为“党团结群众的核心组织”这一命题,认为“支部在周围群众中间工作的好坏,是测量支部工作好坏的尺度。”[8]陈云同志认为,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单位,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应该在执行群众路线和密切党群关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党支部要发挥党群关系的纽带作用,将党的一切主张和政策到群众中去宣传,让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真正团结广大群众并切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正是通过基层党支部的努力,我党在长期的革命中才把亿万人民群众凝聚在自己的周围,实现党对各项事业的科学领导。可以说,没有这些坚实的基层组织,就没有我党这牢不可摧的大厦。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经验,充分证明了陈云同志这些观点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邓小平和陈云同志在对群众路线的认识和理解上有各自的主张和观点,它们之间紧密相连,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正是这些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共同为我党群众路线的建设和发展,才使这一理论发扬光大,依然指导着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7.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
[3] [4] 陈云.陈云文选:一九二六——一九四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5-106.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8,41.
[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7.
[8] 陈云.陈云文选一九二六——一九四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2.
(责任编辑 李晋国)
2015-03-30
张伟(1979—),男,山东肥城人,山东英才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山东英才学院校级科研课题(编号13YCYBRW01,14YCYBRW05)阶段性成果。
D252
A
1009—9352(2015)03—0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