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露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241000)
抗美援朝战争与新中国政权合法化建设
刘 露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241000)
政权合法化的建设是一个政权得以稳固的基础。抗美援朝战争为新中国政权合法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经济方面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政治方面夯实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意识形态层面成为爱国力量的源泉;在国际环境方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研究抗美援朝如何促进新中国政权的合法化建设,对现如今在改革深水区中如何加强政权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政权合法化建设;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共产党
经济是构成社会系统最基本的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成长普遍增加了人们的物质利益,经济衰败是政府无能的最直接体现。所以,说以经济增长或发展为核心的政绩是政权合法化的物质来源,因而经济也就成为政权合法化的决定性因素。虽说抗美援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局,但在总体上却为新中国政权的合法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抗美援朝期间,党中央以“一切服从战争,一切为了战争”的原则,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采取“边打、边稳、边建”以及“精兵简政、增产节约”等方针,使新中国顺利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至1952年10月,中国的工农业生产全部恢复到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并有了自己的制造工业,取得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第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为新政权的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
(一) 抗美援朝前新中国的经济形势
建国初期国内的经济形势是错综复杂的。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与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加上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战火摧残,工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新中国所继承的是一个十分落后且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工业水平相当落后,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布局也极度不合理,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 左右。农业自然灾害严重,1949年全国受灾面积达800万多公顷,主要产品的年产量普遍低于历史最高水平。交通和通讯设施极度落后,全国的城乡交流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市场萧条,物资奇缺,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国家财政捉襟见肘,1949年国家财政赤字达全部支出的2/ 3。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市场动荡,严重影响着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再加上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的经济封锁政策,使新中国面临非常严峻的经济形势,直接威胁着新生政权的稳定。为全面分析建国初期的形势,巩固新生政权,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分别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讲话,为党制定了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纲领、路线和方针。
(二) 采取“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恢复国民经济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随即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且战火开始向中国东北边境地区蔓延,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于是中共中央经过多次开会分析形势最终决定进行抗美援朝。志愿军入朝参战后,根据形势的变化,中央人民政府调整了财政经济工作的方针,1950年11月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确定1951年的财经工作方针要放在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基础之上,强调战争第一,一切服从战争,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明确提出军事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建设第三的方针[1]。1952 年周恩来指出:“现在看来,朝鲜战争会长期拖下去,不是一两个战役就可以结束的。因此,我们只能一面作战, 一面建设国防力量,一面恢复经济,把作战与建设结合起来,边打边建。进行经济恢复是为了打基础,准备新的建设。”同年5月,中共中央进一步将其概括为“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要求全国在保证继续支持抗美援朝战争的前提下,搞好国内建设。
在“边打、边稳、边建”方针的指导下,全国人民积极采取措施恢复国民经济。工业方面,以发展交通运输为重点,到1952年国家用于交通建设的投资达17.7亿元,占基建投资总额的26.7%[2]。全国交通基本顺畅,确保物资流通与市场交流;新建了一批骨干企业,工业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1952年工业总产值349亿元,比1949年增长149.3%。农业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推广先进生产经验,改进生产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大幅增产,1952年农业总产值461亿元,比1949年增加41.4%[3]。正是采取了“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在抗美援朝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5%,1952年底顺利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三) 确定“精兵简政,增产节约”的方针,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由于1951年朝鲜战争进入边谈边打的阶段,中共中央为了保证国内重点建设和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于1951年10月上旬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决定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的方针。毛泽东指出:“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现在还在继续进行,并且必须继续进行到美国政府愿意和平解决的时候为止。为了继续坚持这个必要的正义的斗争,我们就需要继续加强抗美援朝的工作,需要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4]在增产节约政策的指导下,全国大规模地开展起增产节约运动。为了增产节约运动的深入开展,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之风以及“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资财、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五反运动之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场需要、为国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1951年,仅东北全区就为国家多创造了相当于200亿斤粮食的财富。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开展捐献武器运动的号召以后,各界群众纷纷加班生产,支援前线,踊跃捐献飞机大炮。反对浪费,厉行节约,增加生产,使恢复经济成为一场低成本的经济运行,从而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依然得以恢复。
(四) 抗美援朝对“一五”计划的影响
1953年,我国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受到朝鲜战争的影响,在“一五”计划实施中,中共中央以重工业为重点投资对象,对工业部门投资为248.5亿元,占基本建设总投资的58.2%,而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中,重工业的投资占88.8%,轻工业占11. 2%[5]。受抗美援朝影响,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工业化建设投资最多的是东北地区,正如毛泽东所说“朝鲜打仗,会影响我们对沿海工业的看法”。于是在“一五“计划编制时,开始改变这一经济投资的布局。“力求全国工业的平均分布,并消除个别大行政区和省份片面的、纯农业性的发展”;“禁止在工业发达的中心地,如上海和天津,如今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以便在可能范围内将新兴的工业建设向内地转移,使之靠近原料、电动力、燃料的来源和产品推销区域”。[6]正是由于抗美援朝战争,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发展重工业的重要性,改变原来的投资政策,根据国情正确制定了“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巩固了政权的稳定发展。
(一)抗美援朝前新中国的政治形势
解放战争结束后,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虽得以建立,但却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形势。一方面,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正在负隅顽抗,各种反动势力潜伏于社会中,时时对新政权进行攻击,新解放区土地制度的改革还未进行,人民生活水平十分低下,各级地方人民政权的建设亟待进行;另一方面,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面临着如何执掌全国政权,能否管好国家,怎样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同等方面的新的考验。正当全党全国根据七届二中全会制定的基本方针进行建设时,共产党又面临着新的挑战: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面对朝鲜的求助以及战争可能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到底参不参战。最后,中共中央根据当时特殊的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决定。但对于这一决定,当时中国民众的思想认识很不一致,出现了种种所谓的消极性心理反应,对共产党执政持怀疑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民众对共产党的认同度。
(二) 抗美援朝期间共产党制定正确政策,提升民众认同度
虽说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出现了民众对共产党执政认同度下滑的现象,随着共产党采取的一系列政策的实际开展,人民同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对党的信任度越来越高,开始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在经济恢复和建设方面,为了支援前线战争,考虑当时国情,中共中央制定了 “边打、边稳、边建”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的经济恢复和建设方针。全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在方针的指引下,开始了国内的经济恢复与建设工作,全国人民勤奋工作,积极生产,节衣缩食,迅速取得了三年经济恢复工作的胜利,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对于普通公民来说,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政权给人民带来了什么。任何一个政府,即使是一个威权主义的独裁政府,如果它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方面富有成效,它都会获得大多数人民的认可和支持从而具有良好的合法性。”[7]党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让民众看到了其执政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认同与支持。
在农村问题上,党中央制定了一套有效的土地改革方案,解决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问题。表现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新解放区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土改的胜利完成,彻底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农民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革命与生产积极性,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加强了共产党在农村统治的合法性。
在城市工商业方面,共产党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环境。国家通过增加投放货币,大量收购农副产品以提高农村购买力,促进城乡交流;调整税收负担,将工商税目由1136种减少为358种[8],大大减轻了工商业的负担;调整国营商业的范围,扩大私营商业的经营范围等一系列措施使全国城乡经济进一步活跃起来,大大提升了共产党在工商界的认同度。
在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由于增产节约运动的深入开展,各地揭露出大量惊人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的问题,于是在1951年11月,毛泽东提出:“在此次全国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中进行坚决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在“三反”运动中,共查出贪污数额在1000万元(旧币)以上的贪污分子10.7万人,贪污总额达6万亿元;其中,查出刘青山、张子善等影响深远的特大贪污犯。在“三反”运动中发现许多贪污分子的违法行为与不法资本家的违法活动有着密切联系,于是针对不法资本家开展了“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资财、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五反”运动。“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有利于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保持自身的廉洁,形成党的良好形象,树立党的权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无形之中提升了民众对共产党执政的认同度。
(三) 抗美援朝战争促进新中国国防建设
抗美援朝战争使中国人民军队经受了一场世界型现代化战争的考验,使新生政权认识到巩固国防的重要性。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高度现代化的、以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为首的16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联合国军”及其支持的韩军,我国人民志愿军仍然是“小米加步枪”的劣势武器装备。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我们的以农民群众为主的军队深刻地认识了敌人也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在战争中吸取经验,从而迈开了向现代化进军的步伐,加强了国防建设。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际威望,促进了我国军队的现代化,使一个百年来有国无防的国家从此开始有了足以使任何强大的外敌望而却步的国防力量,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稳定的环境,进一步巩固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的思想文化领域形势
由于新中国脱胎于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深受帝国主义的、封建的、买办的思想影响,国民的世界观一时半会难以得到根本转变,再加上帝国主义长期在中国人民中传播有害的帝国主义文化,使一些国民持有亲美、恐美思想以及新政权刚建立,国民对共产党了解不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等这些造成国民思想意识的混乱,给新政权的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二) 抗美援朝战争掀起爱国主义热潮
为了动员全国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战争,1950 年10 月,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时事宣传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运动,中央借助抗美援朝运动,在全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全国的爱国主义精神。1950 年10 月,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开展抗美援朝的政治教育》的社论, 要求党的思想宣传工作要肃清帝国主义文化的影响,批判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消除“亲美、崇美、恐美”思想。为了使全国人民认识当前形势,激发人民反美爱国的革命热情,成立了作为抗美援朝宣传工作的专门机构——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为了拉近全国人民同朝鲜战争前线的距离,组织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为了使全国每一处每一人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参加爱国主义运动,全国上下建立起了以社论和时评为指导,社会爱国主义为基础的一个覆盖党内党外和城市乡村的宣传网。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全国得到广泛和深入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国范围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肃清了帝国主义文化的影响,批判了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抗美援朝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各阶级阶层热烈响应党的号召,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表现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空前的爱国热情,更加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加深了对新政权的认同和热爱,促进了新政权的稳定发展。抗美援朝战争掀起的爱国主义热潮,创造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成为凝聚全党、全民族的伟大旗帜,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顺利进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 新中国面对的国际形势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受列强的欺凌,中国的对外交往只有屈辱、割地、赔款,给外面世界造成一种软弱可欺的弱小形象,即使新中国得以建立,在国际上也毫无地位可言,致使成立之初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拒绝承认新中国,顽固地与中国人民为敌,并且在政治上孤立新中国,在军事上进行包围打击,在经济上进行封锁,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严峻的国际形势给新生政权的合法化建设带来了挑战。
(二) 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一个百年积弱的民族,一个刚刚从战争废墟中站起来的国家,在国际国内环境如此困难的条件下,用“小米加步枪”的劣势武器装备来与装备精良的气焰嚣张的超级大国作斗争,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让世人震惊,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一些原本反对新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改变对华政策,经济上先后放弃或放宽了对中国的禁运,逐步恢复同新中国的贸易往来,政治上开始认同新中国政权,建立外交关系。世界各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看到了中国人民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从而把新中国作为他们最可靠、最信赖的朋友。更是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影响,美国意识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得不谋求与新中国改善关系。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中国从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走向国际舞台,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国内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改革的深入,共产党执政面临着诸多新挑战,但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更好地获得民众的支持和认可,即政权的合法化建设问题。通过对抗美援朝战争与新中国政权合法化构建的分析,在当代进行合法化建设应注意:在经济层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在政治层面,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思想文化层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在对外方面,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展示负责任的大国风范。总之,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在民主意识、人权思想成为主流的当代,政权合法化建设对国家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 金 瑛)
[1]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8.
[2] 张岂之.中国历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5-37.
[3] 张岂之.中国历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5-37.
[4] 国家统计局.光辉的三十五年[M].北京:国家统计出版社,1984:53-60.
[5] 赵德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66)[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209.
[6]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270.
[7] 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62-65.
[8] 张岂之.中国历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5-37.
(责任编辑 金 瑛)
2015-03-20
刘露(1991—),女,安徽宣城人,安徽师范大学宪法与行政法专业2014级在读研究生。
K312.62
A
1009—9352(2015)03—0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