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国 莲
(淮阴工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
王 国 莲
(淮阴工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习近平同志长期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在主政福建、浙江特别是到中央工作期间,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论断、新思路、新举措,形成了地位彰显、主题鲜明、主线突出系统而深刻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系。梳理和解读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对于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政治;思想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是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发展范式重构的主要表征,是当下中国发展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迫切而重大。作为这样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不是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最早提出者,但他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博大精深,系统深刻。生态文明研究的成果蔚为大观,但对于如何根治生态环境痼疾的探讨很不深入,对于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构想落实到一国具体实践的系统分析和整体设计更为稀缺。梳理和解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于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但又具有鲜明个性色彩,这直接来源于他在长期的领导实践中形成的高屋建瓴的战略思维能力。他以强烈且清醒的问题意识、恢弘且系统的全局视野、深邃且辩证的发展理念,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着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具有前提性、基础性和战略性。
第一,强烈且清醒的问题意识。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清醒的忧患意识是政治素养和责任意识的体现。习近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强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1],始终把生态环境等问题摆放在中国现实语境和政治议程中进行考量。
2005年4月15日,在浙江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忧心地指出,浙江的环境问题已经不是局部的、暂时的问题。全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13%,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江南水乡没水喝,要从这里调水,从那里买水。近岸海域已经没有一类海水,赤潮一年要发生40多次。这就好比借钱来做生意,钱是赚来了,但也欠了环境很多债,同时还要赔上高额的利息。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生态环境方面的欠债迟还不如早还,早还早主动,否则没法向后人交代[2]。2013年4月2日,他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3]。2013年5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4]。可以说,习近平同志这一系列讲话没有回避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最大瓶颈制约,体现出他高度清醒的一以贯之的生态自觉意识,这基于他对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刻体察和清醒认知,基于他对民族国家目前和未来发展的近思远忧和责任意识。
第二,恢弘且系统的全局视野。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基于对我国整体社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习近平同志以恢弘且系统的全局视野,从总体上部署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文明理念和基本方针。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5]。这一论断指明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间属性,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当下。无论在地方还是在中央,他始终以恢弘的全局视野,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社会系统整体发展之中,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他就严正提出:福建不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搞经济建设。为此,福建作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决策[6]。2012年3月7日,他在看望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福建代表团全体代表时指出,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真正使八闽大地更加山青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7]。2013年5月24日,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他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8]。可以说,习近平同志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文明理念和基本方针,是对他在地方主政期间关于环境保护、生态省建设思路和举措的秉持和拓展,是对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深化和升华,这基于他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国情的科学定位和深思熟虑,基于他对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高度崇尚和深刻体认,基于他长期担任高级领导干部所确立的全局视野和系统筹划。
第三,深透且辩证的发展理念。历史是人类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习近平同志以深透的历史眼光,辩证地阐释了生态与文明之间的内在关联,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9]。讲话虽然主要是针对领导干部学习党史、国史而言,而对于领导干部学习人类发展史或文明史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主政浙江期间,他常说的话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发展中最大的辩证法”[11]。“资源节约是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12]。2012年3月7日,在看望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的福建代表团时,他指出:“富裕了,发达了,最后追求什么?文明指数还离不开生态,离不开天更蓝,水更绿,绿水青山”[13]。2013年4月2日,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他对一起植树的同志们说,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不可想象,没有森林,地球和人类会是什么样子[14]。可以说,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与“文明”“两座山”等内在关联质朴而辩证的解读,体现出他洞悉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辩证法,深知恶化的生态环境是侵蚀人类文明大厦的蚁穴,生态危机即是人类的危机,生态灾难即是人类的灾难,这基于他对人类文明前车之鉴的深刻反省,基于他对人类文明发展悖论的强烈质疑,基于他对我国发展难题的孜孜以求。
习近平同志的生态文明思想植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蕴含于其思想体系的主题非常鲜明,就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紧紧围绕这个主题,他不断探索、创新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体系。
第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历时30多年的快速发展,当下中国正遭遇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发展困境。习近平同志深知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本着对我国国情的深刻体察,他辩证地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精辟地提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新论断。
2003年在浙江主政期间,他就指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绿色GDP观念,在经济建设中探索绿色GDP核算,推行生态审计考核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绩的考核制度;生态建设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将作为评价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的重点内容。[15]“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财富,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6]。2004年在“两会”召开之际,在回答《绿色中国》记者的访谈中,他谈到:“如果在经济建设中不首先考虑环境问题,则无疑等于人类在自己毁灭自己,可持续发展更无从谈起。生态和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应当是经济社会整体上的全面发展,空间上的协调发展,时间上的持续发展。”[17]2013年4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海南视察时指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他希望海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18]。2013年5月24日,他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19]。2014年7月8日,他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20]。可以说,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习近平同志的这一论断发人深省,如醍醐灌顶,充分表明他通晓经济发展的真谛,深知保护和发展绿色生产力才是硬道理,“因为许多经济显著增长的结论都是在没有考虑自然资源损耗的情况下得出的,因此可能只是一种错觉”[21]。
第二,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短短3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确创造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业绩,但环境问题的集中爆发已是触目惊心。不夸张地说,西方发达国家曾经爆发过的所有类型的环境公害事件,我国几乎都已经出现。怎样才能走出“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虽然学界还在争论,但实践已经使这个问题凸显,无法回避,更无法绕过。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问题治理上曾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绝不是“普世价值”,特别是在我国,迥异的具体国情决定了这条路不仅没有条件和可能再走,更走不起。我们必须也应该能够超越西方已有的环保路径,探索出一条新型环境治理道路。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22]。他重申了党的十八大关于中国绿色新政的宣言书,并为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探索出一条新型环境治理道路指明了方向:一是强调了保护优先方针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要坚持保护优先方针,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一论断切中要害,是对那些不可持续的发展观、扭曲的政绩观的抨击,是对那些粗放的增长方式、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的否定。二是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这个思想是我们党对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最新最严论断,也是具有重大实践价值的战略部署。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强化制度保障和宣传教育。众所周知,“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或更严格地说,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23]。可制度即制“度”,必须细化科学且严格的富于操作性的制度设计。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可谓积重难返,且深深扎根于人类事务的政治之中,如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唯GDP化”,在一定程度上必然遭遇环境行政方面的“低效率难题”。对此,仅有学界的理论探讨和环保政策的大方针是不行的,必须用严规和重典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必须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
习近平同志以严格的规则意识和公正的法治精神,严正指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有可靠制度保障。2013年5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他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4]。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体系的偏颇,他秉持世纪之初提出的“树立绿色GDP观念”,并进一步提出“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25]。因为“政治,从广义上说,是我们进行集体选择和决策的手段”[26]。针对一些官员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短期经济增长或自身利益的惯用伎俩,而“自然的进程并不立即把我们所造成的破坏全部显示出来”[27],他提出“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28]。他提出要建立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29]”
在强调制度建设同时,习近平同志还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2003年7月11日,他在浙江省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上说:“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30]”2013年5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他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31]”可以说,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讲话,充分表明他深察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痼疾所在,深知生态问题即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深透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环境革命,深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官员、企业和公民最大限度的认同和支持。因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的行为,而行为是在制度和观念的钳制和导引之下,所以中央政府必须严格细化生态文明制度设计和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习近平同志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涵宏富,全面深刻,但贯穿始终的主线十分鲜明而突出,那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突显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这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实践和认识上的新的升华。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要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32]。201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33]。可以说,习近平的讲话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使然,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伟大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战略重点。“中国梦”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同志详细解读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强调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绘就的宏伟蓝图是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的有机共同体,其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必要前提和天然根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战略重点。
习近平同志深知,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对天蓝地绿水净格外期盼,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增进民众福祉的民心工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早在2006年3月29日,针对金华、绍兴、湖州3市由于发生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强调,污染不治,百姓难安;污染不治,社会不稳[34]。2013年3月8日,习近平同志来到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在与代表交谈时指出,“深呼吸这个最基本的需求,倒成了现在老百姓最幸福的追求,很值得我们深思”[35]。2013年4月8日至10日,他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6]。2013年7月20日,“绿色变革与转型——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消费引领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生态文明贵阳2013年国际论坛举办时,习近平同志在贺信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37]。可以说,在习近平看来,国家富强不是单纯的GDP数据增长,而是包含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民族振兴不是单纯的在世界经济体中排序的升迁,而是包含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内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不断提升;人民幸福不是单纯的物质丰裕,而是包含天蓝地绿水清自然之美在内的诸多权益的拥有和享有。
第三,开展国际合作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环境问题具有公共性、后发性和不可逆性,一旦产生环境危害,往往很难控制,最终将危及全球所有国家,因此,谋求国际合作是由生态环境的系统性特征和人类的相互依存性决定的。2010年3月30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赴欧洲考察,他专程安排时间赴世界著名的充分体现生态城市理念的瑞典哈马比生态城参观,希望中瑞双方落实两国政府间环境、能源和可持续发展城市协议,携手推进两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8]。2013年3月,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就环保等领域合作明确了许多内容,“加强环保领域合作,改善跨界水体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跨界突发环境事件通报和紧急救灾体系的效能”[39]。2013年7月他在会见瑞士联邦主席毛雷尔时指出,中国正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贵州地处中国西部,地理和自然条件同瑞士相似。希望双方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山地经济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他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可以说,习近平的讲话和贺信充分表明他深知当下人类正“站在一系列全新的安全问题的边缘”,坚信缓解此类安全威胁“需要从根本上认识世界生活一体化的全新空间的洞察力”,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发挥建设性力量,必须以全球视野和长远眼光来谋划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等国际合作。因为只有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相适应,人类事务同自然规律相协调,才能共同保障集体的“最终的安全”。这正如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转变,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
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对当下“中国式生态环境问题”最强劲最悉心的诊疗,是对中国生态政治进程路线图的顶层设计,是对当代世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中国式表达。这一思想,既是当代中国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期伟大实践的理论探索和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和国内外代表性生态文明思想的承继和借鉴;更是党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秉持和创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更为恢弘的历史画卷的展开,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必将会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开出绚丽之花,结出绿色循环低碳之果,走向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 吴晶晶 等. 全国政协举行新年茶话会[N].人民日报,2015-01-01(01版).
[2] 习近平.不惜用真金白银还环境债[J].浙江经济,2005(8):64.
[3] [14] 霍小光,杨维汉.习近平:把义务植树深入持久开展下去 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生态条件[N]. 人民日报,2013-04-03(01版).
[4][8][19][22][24][25][28][31][33]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N].人民日报,2013-05-25(01版).
[5] 慎海雄.牢记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N].新华每日电讯,2012-12-08(01版).
[6] 潘绣文.习近平:福建不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搞经济建设[N].中国新闻社,2012-06-06.
[7] 兰锋.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N].海峡都市报,2012-03-08(Y1版).
[9]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01版).
[10][16]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为了浙江的明天更加美好——浙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回顾[J].今日浙江,2010(12):64.
[11][12][30]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186,191,186.
[13] 张羽.习近平:文明指数还离不开生态[N].中国绿色时报,2012-03-12.
[15] 慎海雄,章苒.浙江干部必修生态课[N].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2003-07-17.
[17] 田雄.习近平—让生态省建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J].绿色中国,2004(2):13.
[18][32] 习近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N].海南特区报, 2013-04-11(A02).
[20] 更好认识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4-07-09(01版).
[21]转引自 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146.
[23] 青木昌彦.什么是制度?我们如何理解制度?[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6):30.
[26][27] [美] 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208,211.
[29]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 人民日报,2013-11-16(04版).
[35] 赵晓.习近平:污染不治百姓难安[N].中国环境报, 2006-03-29.
[36]顾雷鸣,王晓映.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侧记[N].扬子晚报, 2013-03-09(A02).
[37][41]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习近平致贺信[N].新华每日电讯,2013-07-21(01版).
[38]杜尚泽. “可持续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记习近平副主席参观瑞典哈马比生态城[N]. 人民日报,2010-04-01(02版).
[39]中俄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N].人民日报, 2013-03-23(03版).
[40] 赵明昊.习近平会见瑞士联邦主席毛雷尔[N].人民日报,2013-07-19( 01版).
[42][43] [美] 诺曼·迈尔斯. 最终的安全:政治稳定的环境基础[M].上海: 译文出版社,2001.28,29.
[4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
(责任编辑 王慧倩)
2015-02-07
王国莲(1965—),女,山西临猗人,淮阴工学院思政教学部教授、硕士。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SJD810002)阶段性研究成果,淮阴工学院科研项目(HGB1012)阶段性研究成果。
A849
A
1009—9352(2015)03—0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