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梦笑1,2(1.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 150006;2.深圳市房地产评估发展中心博士后创新基地,深圳 518055)
苏联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林梦笑1,2(1.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150006;2.深圳市房地产评估发展中心博士后创新基地,深圳518055)
[关键词]图书馆学教育;苏联;中国;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摘要]苏联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对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国相似的图书馆学教育体制与国家制度有关;建国初在思想政治教育取代人文教育的风气下,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同样以政治为纲,缺失人文教育;中国向苏联学到的多是与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相通的地方。
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1]应此要求,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其后建立的全新教育体制鲜明地刻有苏联的烙印。在图书馆学教育方面,谭祥金教授曾回忆:“1949年前的图书馆学还是以美国模式为主……1949年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全部套用苏联模式,图书馆学也逐渐‘用苏联的那套来改造传统的美国式的图书馆教学’”。[2]初景利、李景正等众多学者也指出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图书馆学教育“舍美而袭苏”,深受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3]具体来讲,苏联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图书馆学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四个方面。
2.1国家统一领导
苏联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国家集中计划,中央与省级政府分别投资和管理的体制。建国初,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参照苏联模式进行改革,因此,图书馆学教育也被纳入国家计划范围,由国家统一领导。如,1954年高等教育部颁发试行了第一份专业分类目录《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其中,“图书馆学”代号为“207”。[4]图书馆学教育不但在政策法令上得到肯定和保障,教育经费也由政府拨款。
除此,中国在统一教学、统一安排工作等方面也受到苏联影响。周玉玲指出:“它(苏联)影响甚至控制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中国将苏联的体系整个地套用了过来”。[5]如196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工作条例》60条,提出了统一编写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应此要求,1961年,由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文化学院三个单位的教师集体编写了《图书馆学引论》《图书馆藏书与目录》《读者工作》《目录学》等“统编教材”。[6]到了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继续呼吁向苏联学习:“统一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环节、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指导书……利多弊少”,[7]并认为这样有利于进行教学质量的统一评估。
2.2院系调整,私立教育改为公立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开始按照苏联模式对高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当时,实行这一调整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培养工业建设所需的大量专门人才,[8]二是意在收回国家教育主权,[9]三是响应“向苏联学习”的号召,引进苏联的教育模式。[10]
在这次院系调整中,作为中国现代图书馆学教育之滥觞的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文华图专”)也于1951年8月改制公立。文华图专在1949年之前无论是校舍、经费等均得到美国中华圣公会的资助,并曾于1940年得到美国罗氏基金会资助。[11]建国后因教育制度的变革,文华图专经费来源困难,于是1951年文化部接办了文华图专。1951
年8月17日,文华图专正式改制,成为由政府支持的公立学校。1953年,文华图专被并入武汉大学,成为“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徐家麟任科主任,原沈祖荣校长任教授,讲授俄文图书编目法课程。此外,北京大学也是建国初重要的图书馆学教育基地。1949年在王重民的努力下,图书馆学从北京大学中文系独立出来,设立了图书馆学专修科,招收高中生,学制2年。1951年成为本科教育,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学制4年。后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被调整为图书馆专修科,学制2年。
2.3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职能分离
1956年,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其后制定了我国首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该规划受到苏联科研院所与高校相分离思想的影响,确立了我国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的科研工作体制,导致我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重大科研项目都以中科院为主、高校基本不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局面。[12]
图书馆学领域同样受此影响。虽然有一定的科研活动,但建国初高校图书馆学系教师以教学工作为主,模仿苏联高校教学组织形式而普遍建立的“教研室(组)”突出体现了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其研究工作也是围绕教学需要开展的。教师们都按照自己的方向被分配到相应的教研室,他们共同备课、讨论问题、编写教材等。这种“集体教学、集体成长”[13]的组织形式,至今还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图书馆学、目录学两个教研室,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管理系设有图书馆学、文献学、情报学和咨询学4个教研室,至今仍设有图书馆学教研室和情报学教研室。
3.1思想政治教育为根本
中国受苏联学者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影响很大,他的《教育学》在建国初的教育界几乎人手一本,其最基本的观点是:“教育总是和政治相联系着的”,[14]而这几乎重塑了中国教育的方方面面。
受其影响,中国对教师进行思想改造,对教育意识形态进行改革,要求教材“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性和政治性”,[15]并将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定为必修课程。因此,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也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图书馆学教育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本。1949年,北京大学图书馆专修科开设的首类课程即为政治课,[16]后在1954年明确政治课包括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等。当时,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必须上学时较长的政治理论课,在专业课的教材中也处处体现着“党性原则”的理论教化。[17]苏联图书馆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必须考“苏联共产党党史”,[18]中国图书馆学专业各级学历教育入学考试也必考政治。后来在“教育大革命”政策的影响下,教材中“阶级斗争为纲”、“反修防修”的“左”倾思想走向极端。对此,来新夏认为中国图书馆学在学习苏联时,将其“教学内容上政治成分过多,缺乏科学的总结”[19]这一特点贯彻到了教育事业中。
3.2专才教育思想
苏联的高等教育目标在于培养专门人才,[20]中国仿效其模式,也强调专才教育。因此,我国在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上求专求细,造成学科间壁垒森严。特别是院系调整后,理工分家,学科单一,综合大学失去“综合”的优势,而这也是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对象之一。
在课程设置上,科尔舒诺夫曾指出图书馆学课程分得太细且内容重复,[21]中国当时也呈现出这一特点,如图书馆学专业同时设立了《目录学》《社会科学目录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目录学》《中国文学目录学》等课程。而且当时图书馆学教育紧紧围绕图书馆员职业需要开展,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技能体系几乎等同于图书馆采编、流通服务等业务体系,[22]专门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重点。
3.3理论色彩浓重
民国时期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流传,与其不同,苏联的一贯传统是高度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20世纪50年代在斯大林的倡导下,各个学科尤为强调理论研究,图书馆学教育在这一背景下,也要求教师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提高基础科学理论在教育中的重要性。[23]
对此,程焕文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苏联图书馆人才的传统是重理论轻应用,本世纪50~60年代对我国亦颇具影响”。[24]有学者进一步剖析:“苏联和中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体现了图书馆为人民服务和对人民教育的宗旨,重视社会性的一面,教育中偏重基础理论”。[25]受其影响,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更侧重梳理基础理论和课堂讲授,其中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体系结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等基础理论问题条分缕析,还形成多次学界的论战。
4.1译介苏联教科书作为图书馆学教材
建国初中国积极翻译苏联的教育理论著作和教材,仅在1954年便出版了苏联高等学校教材325种。[26]吴仲强指出当时“苏联出版的专业著作翻译出版,有的成为我国专业教学的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27]而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苏联译著《普通图书馆学》《图书馆的组织与管理》等也曾被我国定为教学参考书,[28]对师生影响广泛。同时,中国还开设专门课程对苏联图书馆学进行介绍传播,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就专门为研究生开设了《苏联目录学》课程,[29]北京大学曾为本科生开设了《苏联目录学研究》课程。[30]此外,高校还仿苏普遍增设了《马列主义经典目录学》课程,当时用到的讲义和参考资料主要有李枫的《列宁主义经典著作目录学》等,且一直保留到20世纪80年代。[31]
对此,赵世良曾回忆:“当时(1952年)整个大陆都在学习苏联,专修科里的教学工作当然也不能例外。入学后,我就曾见到过苏联有关学科的高等院校教学大纲。我们的舒翼翚老师则正在赶译《苏联大众图书馆工作》一书……从1979年秋到1982年夏,我在长春东北师大图书馆学系任教……开了一门《普通图书馆学》,要承认我走的完全是苏联的路子”。[32]从中可以看到苏联教科书对中国师生的影响是长时间的,甚至现在还能看到苏联图书馆学教育的影子。
4.2根据苏联教科书精神编制教材与设置课程
苏联的教科书不仅是学生的讲义,也是中国教师编写教材的依据,如莫斯科国立莫洛托夫图书馆学院等编写的《图书馆学教学大纲》的翻译出版,就直接为改造和构建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提供了参考。1957年中国新拟定的教学计划将图书馆学课程分为5部分:(1)图书馆学引论;(2)图书馆目录;(3)图书馆藏书采购与组织;(4)图书馆对待读者工作;(5)图书馆工作组织。刘国钧曾阐释为何如此拟定教学计划:“苏联莫洛托夫图书馆学院的新教学计划进一步把所有图书馆学课程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认为这样就更能表现出图书馆学的系统性和图书馆工作的整体性。因此,在制订我系新教学计划时,就本着这个精神拟定了上述的图书馆学课程内容”。[33]
在具体科目上,如《图书馆目录》,刘国钧在其前言指出该教材包含了编目法和分类法两部分,而这原来“在我们系里,本来也是分作两门课的……钻研了苏联的图书馆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我们认识到在苏联是以图书馆的各种目录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讲授”。[33]周文骏则进一步指出“图书馆目录”一词在建国后广泛流行,是受到苏联图书馆学教学计划将编目法、著录法、分类法、标题法等融为一炉的影响。[34]
由此可见,当时中国自主编写的教材也多是在苏联教科书精神的指导下完成的。又如在公共图书馆与其他类型图书馆教学内容的比重衡量上,也继承了苏联偏重大众图书馆相关课程的特点。黄宗忠就指出武汉大学在“1957年以前,主要是学习苏联的经验,改造旧的体系和内容……1957年以前苏联图书馆学教育偏重于大众图书馆人才的培养,对科学图书馆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我们也照搬了”。[35]
建国后,中国教学模式几乎是苏联的翻版,尤其如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红领巾教学法”至今依然在中国语文课堂上风行。
5.1教师主导与知识系统化讲授
凯洛夫认为:“教师本身是决定教学底培养效果之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学底内容、方法、组织之实施,除了经过教师,别无他法”,[14]58-60受其影响,教师的权威性、知识的系统化成为教学模式的灵魂。
在图书馆学教育中,同样重视教师与系统知识的作用,如吴慰慈就曾指出他在课堂讲授中一直努力提高系统性和科学性,经常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讲解图书馆学问题。[36]在这一要求下,图书馆对教材的统一供应是非常重要的。孙云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担任馆长时面临的情况是:“苏联专家有四五十名,他们直接用俄语讲授课程。图书馆也专门聘请机械系一位苏联副博士担任了顾问”,以至于孙云畴“开始在实践中学习苏联管理体系,在图书馆管理中首先实行了供应教本制度,实行人手一册,集体借书。这一制度后来改进为按采购定额几人一本,减少了库存”。[37]此外,不少学者也指出“以讲课为主、教师为主、教材为主、上课满堂灌”有其弊端。
5.2讨论与实习
(1)引进了习明纳尔制度。习明纳尔,现在常译为“课堂讨论”,其实并非苏联高等学校独有的教学形式,在西方高校早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出现,但建国初期被视为苏联的教学经验引进我国高等学校。当时在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中,也对这一教学方法给予了关注。刘国钧曾指出“为了培养把原理和方法贯彻到工作中去的能力,除了课堂讲授以外,必须参加课
堂讨论、课堂实习和课外作业。此外,还有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33]
(2)实习制度。1949年苏联开始强化学生实习,平行生产实习课一般占总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在其影响下,中国贯彻开门办学、校厂挂钩、“边学边干,学用结合”等“教育革命”策略。如北大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在第四学期结束后,有三周的实习时间。“大跃进”开始后,中国还积极学习苏联主张停课让学生深入农村、厂矿、群众的经验。对此,郑章飞等指出这一政策“削弱了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的学习,破坏了图书馆学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冲击了教学秩序、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6]
5.3考核方式:口试与毕业论文
对于课程的日常考核,中国常用的方式是笔试,但也有受苏联影响而采用口试的。赵世良便记录了这一过程:“到了期末,我提出要举行口试……我照苏联的样子布置了起来,记得桌上似乎还摆了鲜花……哈尔滨市图书馆的王竞同志听了说:这可真是苏联图书馆学……这也没法子,有其师即有其徒么!”[32]对此,黄晓斌教授回忆彭斐章先生也曾使用口试的方法考核学生。
对于毕业考核,中国在1931年4月颁布的《国民政府公布学位授予法》中规定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之候选人才必须提交研究论文。但苏联教育传统对高等教育毕业生①苏联不设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高等教育文凭”的学制一般为5年或5年半,相当于完成了英美等国的学士和硕士教育。提出了较高要求,文理科需做毕业论文,工科需完成毕业设计,并且通过国家考试合格,方能授予毕业证书。受到苏联的影响,我国的本科毕业生也需要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才能拿到学士学位。在图书馆学教育中,也受到苏联的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起用毕业论文取代了统一的国家考试,并认为毕业论文的实施与学生在图书馆的实习工作可以改善学生的专门训练。
综上可见,中国图书馆学的教育体制、理念、模式等均受到了苏联的深刻影响。对此历史现象进行思考,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1)两国相似的图书馆学教育体制与国家制度相关。中国在图书馆学教育体制方面受苏联的影响,与两国政治上均为中央集权、经济上为计划经济的国家制度相关。全国统一设置专业、教学计划、教材,乃至组织教研室、统一招生分配,都是符合国家中央集权思想,同时与计划经济相适应。此外,专才教育思想也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关,是一种与计划经济体制高度契合的、动员型社会同构的教育思想。
(2)在思想政治教育取代人文教育的风气下,图书馆学教育同样以政治为纲,缺失人文教育。轰轰烈烈的院系调整带来的后果之一是取消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专业,削弱了人文教育价值。吴国盛也指出,正是从50年代开始,社会才出现了明显的“重理轻文”倾向。在这一背景下,图书馆学教育一样要强调思想教育和政治正确,并禁言人文思想,原有教材也被政治化、简单化地解读批判。同时,又因为图书馆学在很多人眼里是无关国家经济建设的文科,所以,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教育也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
(3)中国向苏联学到的多是与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相通的部分。任何民族在接受域外文化时都有自己的选择机制,本民族文化传统、不同时代的文化都会成为接受的滤器和标尺。凯洛夫教育理论体系实际来源于德国的赫尔巴特教育理论,而中国在民国时期其实已经受到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影响。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一些知识分子对苏联教育理论尚有抵触,但后来发现和原来差别不大,也就接受了。而且苏联强调集中统一、教师主导、知识系统化等与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师道尊严等文化一脉相通,所以,中国很快就接受吸收了。但是,文化差异较大的,如习明纳尔制度在中国没试行多久就消失了;苏联重视的中等教育并没有在中国得到发展。因此,徐勤等人所指出“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向苏联学习……全盘苏化,没有建立自己的特色”[25]这一“无自己特色”的观点有待商榷。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3-4.
[2]万静.图书馆,公共了吗?[N].南方周末,2006-08-24(D25).
[3]Chu J.Librarianshipin China:the spread of westerninfluences[J].Library Management,2001,22(4/5): 177-180.
[4]朱晓刚.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7:61.
[5]周玉玲.独树一帜的苏联图书馆学教育[J].晋图学刊,1991(2):44-46.
[6]郑章飞,等.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概论[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30.
[7]李景正.苏联图书馆学教育的现状与特点[J].黑龙江图书馆, 1990(4):58-61.
[8]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130.
[9]马建立.50年代我国大学院系调整综述[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4):21-25.
[10]李东福,等.山西教育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739.
[11]罗忆.文华图专经费来源考[J].中国档案, 1998(1):46-47.
[12]熊建辉,等.促高校科技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J].世界教育信息,2011(6):9-14.
[13]徐家麟.试论科学图书馆在职干部培养提高工作中的若干问题[J].图书馆杂志.1964(1):15-17.
[14]凯洛夫.教育学[M].沈颖,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10.
[15]聂晓阳.新中国教科书:在苏联影响中初建[J].瞭望,2009(28):19-21.
[16]介绍北京大学博物图书馆学专修科[J].文物参考资料,1950(7):30-32.
[17]青岛人民图书馆举办图书馆工作人员短期学习班总结[J].文物参考资料, 1953(10):34-40.
[18]张效赤.苏联的图书馆教育[J].图书馆学刊,
1984(2):98.
[19]来新夏.中国图书馆学信息学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津图学刊,1994(2):80-91.
[20]王德滋.南京大学百年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315-316.
[21]阿列科谢那夫,赵世良.苏联高校目录学教材的改革与建设——科尔舒诺夫访问记[J].黑龙江图书馆, 1988(4):65-67.
[22]沈固朝.信息服务与图书馆学教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0:2.
[23]余葮生.苏联目录学教育的发展[J].黑龙江图书馆, 1985(2):40-41.
[24]程焕文.图书馆人与图书馆精神[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2):35-42.
[25]徐勤,孙荣林.中美苏三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比较[J].江苏图书馆学报,1989(3):53-56.
[26]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354.
[27]吴仲强.中国图书馆学史[M].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1:323.
[28]国家教委高教司.图书馆学基础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72.
[29]陈传夫.建国以来我国关于苏联目录学理论研究概述[J].山东图书馆季刊,1984(4):21-27.
[30]庄守经.纪念建馆九十周年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文献调查评估报告集[G].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1992:173.
[31]刘烈.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目录学理论的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1983(3):101-104.
[32]赵世良.我与苏联图书馆学[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7(6):34-36.
[33]刘国钧,等.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前记).
[34]周文骏,王红元.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史稿(1949 年10月至1979年12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1.
[35]黄宗忠.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六十年——兼评文华图专和韦隶华在我国图书馆事业史上的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6):80-87.
[36]吴慰慈.22年教学工作回顾[M]//俞君立,等.中国当代图书馆界名人成功之路,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215-223.
[37]党跃武.拳拳之心报祖国——记图书馆学家孙云畴教授[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1(2):8-12.
[收稿日期]2014-09-02 [责任编辑]邵晋蓉
[作者简介]林梦笑(1986-),女,中山大学管理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发表论文20篇,研究方向:图书馆学术史、信息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重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思想史研究”(项目编号:10AT001)研究成果。
[文章编号]1005-8214(2015)05-0091-05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G259.2;G2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