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RDA研究现状与进展

2016-01-19 02:52山东大学威海图书馆山东威海264209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5年5期
关键词:编目检索论文

●艾 雰(山东大学威海图书馆,山东 威海 264209)

我国RDA研究现状与进展

●艾雰(山东大学威海图书馆,山东威海264209)

[关键词]资源描述与检索;RDA;文献计量分析 论文的是其内容的浓缩和提炼, 表2RDA研究中的高频 的分布频次与特征能显示某领域总体特征、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发展方向、学术研究的重点与热点等。[2]统计可知75篇论文共有142个关键词(关键词总频次为307),其中,词频达到2次(及)以上的有31个。通过分析,结合浏览相关论文全文,可将RDA研究论文主题分为表2中几类。 词频 词频 词频资源描述与检索34资源描述6编目工作2 RDA32著录标准4古籍2 AACR213ISBD3国际编目原则2 FRBR10 RDA Toolkit 3国际编目员声明2编目规则10关联数据3国际化2中国文献编目规则10图书馆3结构2编目9巴黎原则2连续出版物2英美编目条例8版本文化2特点2文献编目7编目标准2文献著录2

[摘要]对我国资源描述与检索研究论文的年代、期刊、作者、地区、机构分布和高影响力进行分析,我国RDA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追溯RDA发展历程、介绍RDA概貌、探讨RDA实施及具体应用、比较RDA与各种编目规则异同以及RDA对国内编目的影响等方面。提出国内编目界应当从更新编目观念、编制实施细则、培训新知识等方面应对RDA带来的新变化。

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简称RDA)作为国际编目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最新的编目规则,从2004年9月宣布启动到2009年编制完成,于2010年6月以联机版即网络工具包形式正式发布。推出后,一直受到各国编目界的密切关注,多种语言的翻译正在进行。随着2013年第一季度RDA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和澳大利亚五国的国家图书馆正式实施,未来会有更多国家跟进采用。[1]中国作为国际编目界的重要一员,也在密切关注其最新动向,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涌现。笔者对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所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从不同角度对RDA在我国的研究现状进行计量分析,便于广大编目人员及时全面地了解新动向,为迎接RDA在我国的实施做好准备。

1 我国RDA研究现状

1.1论文时空分布

2006~2013年,国内RDA相关文献共75篇,2006~2010年为萌芽阶段,发文量占论文总量的26.7%;2011~2013年为发展阶段,发文量占论文总量的73.3%,论文增长速度较快,但总的文献量仍然非常有限。75篇论文共发表在25种刊物上,其中,88%是图书情报类期刊,有14种是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载文量占总发文量的68%,这在一定程度说明RDA研究论文的整体水平和层次比较高。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RDA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领域,研究的覆盖面较窄,缺少跨专业领域研究。75篇论文的作者共计65位,其中,第一作者共有49位。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的张秀兰于2006年最早发表了两篇有关RDA的论文,独立发文量最多,达到5篇;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核心作者数较多,共有三位,其中,胡晓菁长期密切跟踪RDA发展,独立和合作发表9篇论文,有8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同时负责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源描述与检索》的中文化及其应用研究”等课题。75篇论文涉及的单位有36个(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其中,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机构有9家,占总量的36%。除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外,全部来自大学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其中,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为代表。国内RDA研究主要集中在京沪等地,北京和上海两地发文合计33篇,占总量的44%。另外,关于RDA研究,各机构、各地区间围绕其所开展的外部合作交流非常有限。

1.2高影响力论文分析

文献被引用是评价其影响力的一个重要且客观的指标。通过对高影响力论文的分析,可快速找到该领域经典的文献。国内RDA研究论文共49篇被引用,被引次数为240次,平均被引频次为4.9。被引次数超过10次的论文共10篇,被引频次达132次,占被引总量的55%。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国家图书馆高红撰写的“RDA标准及理念对我国文献编目工作的启示”一文,共被引23次。高被引论文中除了刘炜的文章将RDA以及语义网与关联数据的关系加以系统分析外,其他大部分论文都宏观论述了RDA的产生背景、内容结构及修订特色等内容。国内RDA高

被引文献都收录在核心期刊中。其中,《国家图书馆学刊》、《图书情报工作》刊载高被引论文较多。

表1 高被引和下载的RDA研究论文

另外,文献的下载量反映了论文在网络载体中的影响和被应用的能力。统计下载量最多的20篇论文,其中有12篇包含在被引量最高的15篇论文中,即近80%的论文既是高被引也是高下载论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被引与下载使用之间的相关性,这12篇论文可以说是RDA研究领域的高影响力论文(表1)(2014年4月14日统计)。但是在高下载量与高被引量存在差异的论文中,高下载论文的出版时间明显更晚,这与引用需要一定时滞相关,但是是否近期的高下载量预示着未来的高引文量,尚需今后深入研究。

2 我国RDA研究论文主题分布

2.1从AACR、FRBR等追溯RDA发展历程

这类论文主要从回顾和梳理《英美编目条例》(Anglo-American Cataloging Rules,AACR)、书目记录功能要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FRBR)以及新国际编目原则声明、ISBD统一版等的发展历史入手,通过比较阐明了RDA的前身及继承和发展的演变历史,从而使我们对其产生、修订与完善的历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胡小菁对RDA的酝酿、编制与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回顾,提出作为AACR2的替代品,RDA同时背负着兼容既有的海量以AACR2编制的书目数据的使命,这就注定了伴随着RDA的开发,争议不可避免。[3]研究者们认为:RDA基于AACR2,以FRBR,FRAD(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Authority Data,FRAD)为理论基础,遵循《国际编目原则声明》,但它摒除了AACR2落后的理念和模式,RDA中体现得更多、更重要的不是继承而是创新,[4]体现了国际编目界的最新进展。同时,RDA与AACR2相比还有很大不同,李蓓认为,RDA在结构、术语、资源类型、著录原则上作了较大改变。[5]徐静也指出:RDA框架演变历程反映了严谨逻辑分析的重要性;RDA对复杂信息资源类型和新信息特征进行描述的尝试;强调实体的内容和关系,深度挖掘资源的内容;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描述过程。[6]总之,从RDA发展历程看,国际编目领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正是RDA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2.2从完成目标、内容特点、结构特色展现RDA概貌

这一主题的论文比较多,主要集中在2010年之前。它们在梳理RDA名称寓意、战略计划及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RDA的目标原则、内容结构以及修订特色。经过研究阐明了RDA的计划目标很明确,就是制定一套适于联机网络环境使用的规则;适合所有类型的媒介与其他资源描述标准相兼容;适用于世界范围内使用;具备灵活性和适用性;它服务的范围不仅限于图书馆数据环境,而是整个网络世界。国内业界对RDA的内容结构也伴随着其不断修订进

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认为在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RDA抛弃了AACR2中著录和标目的结构,按照FRBR、FRAD模型定义的实体、属性和关系来组织,由导言和10个部分37个章节以及12个附录[7]和一个词汇表及索引所构成,每个部分的各章集中支持特定用户任务——查找、识别、选择、获取的元素。其中,RDA主体分为两大块:PartA—著录(Description),PartB—检索点控制(Access point control)。[8]需要强调的是,RDA还有许多“缺失”内容(即仍在研究中的内容)和一些“占位”章节和附录,但是即便这样,RDA也较AACR2的内容更加丰富。[9]上述文献从不同角度对RDA的整体状况进行了介绍和剖析,为我们学习RDA新知识、新内容,了解RDA各种草案打开了一扇窗户。

2.3探讨RDA的实施及具体应用

RDA诞生的最终目的是要付诸实施和应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自2010年开始这一主题的文献越来越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相关理论探讨。刘炜等人将关联数据引入到RDA的理论体系。指出RDA是传统图书馆书目控制理论与方法向语义网时代过渡的一个里程碑。[10]金晶等则以eXtensible Catalog (XC)元数据管理发布平台为例,将传统图书馆元数据转化为关联的FRBR,为即将进行关联数据化的图情机构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本。[11]另有一批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深层剖析RDA的应用,如钱鹏等人提出基于RDA构建科学数据资源描述框架模型的概念。[12]国家图书馆高红等探索了RDA对图书馆OPAC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变革。[13](2)测试和工具包使用。霍艳蓉详细论述了美国RDA测试的评估因素、测试方法、记录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等,对于我国今后开展RDA中文编目测试具有很大的参考借鉴意义。[14]姜化林等研究者通过注册试用RDA工具包,对RDA Toolkit的结构、内容、优点和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对工具包与印刷型连续出版物编目进行了探析,从RDA Toolkit中挑选了一些实例、对著录规则加以说明。[15]汤彩霞等人分析研究了RDA工具套件中的6大类资源,并指出了RDA工具套件的不足。[16]这些文章为一线编目员及其他使用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例和具体指导。(3)国外进展及应用探讨。研究者们从对欧洲RDA兴趣小组[17]、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RDA测试[18]以及RDA在国外宣传、培训、完善和与其他书目数据整合[19]等角度对其实施开展了多维度的调查分析,从而使我们及时了解了RDA在国外的最新进展。

2.4从不同编目规则、文献类型出发与RDA进行比较研究

随着RDA研究由表及里地不断深入,研究重点逐渐转移到RDA的编目实践中。(1)从不同角度对RDA与各种文献著录规则加以比较。很多文章对《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与RDA进行比较,如:吴雷从编修机制方面加以比较;林明从RDA的结构和概念出发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张期民针对普通图书著录规则对二者进行比较。另外,胡小菁通过比较RDA与ISBD的内容和媒介类型,对我国未来编目标准中的内容和媒介类型制定提出建议。[20]通过这些文章的比较,我们发现RDA与这些规则的差异可通过适当修订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2)将RDA应用到各类型文献的具体著录中。研究者分别对普通图书、西文资料、中国古籍版本资源、中西文连续出版物、电子资源、影像资料、地图资料、乐谱资料、铭刻等文献应用RDA进行著录展开了研究,为编目工作的具体著录提供了实践上的指引和参考。通过这些具体内容的比较以及著录实例的详细剖析,可以看出使用RDA对各类资源进行描述时,相同的部分还是大多数。对于有差异的部分,绝大部分不是不可调和的,可以考虑在RDA框架中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可见,在我国应用RDA具有可行性。

2.5从国内现状展望RDA的挑战与影响

研究者们面对即将实施的RDA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其在国内将要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对编目员的职能与工作范畴提出新的要求,相比而言这一主题的文献数量不算太多,主要包括两方面。(1)对编目工作的要求。胡小菁、林明、张秀兰等人都认为应促进中文编目规则的修订,努力统一不同语种文献编目规则,消弥各机构编目实践差异,扩大中文编目范围并促进中西文编目思想的融合。建议应常设编目规则的修订机构,建立我国的规则解释、政策声明或实施细则。[1]王绍平提出,吸取RDA的FRBR化先进理念,平衡“国际化”与“民族性”的关系,完善组织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可行性测试、网络化的沟通交流工具与编目工作媒介,是制定编目规则的重要条件。(2)对编目人员的要求。编目员应积极探索RDA与中国编目规则的结合,参照RDA规范,灵活地掌握编目原则和目录原则,密切关注差异性。在RDA环境下,编目员不仅要会使用标题表和传统分类系统,也要懂得超文本索引及电子标志语言;[21]王忠红

认为,RDA作为一个新事物还是引来了一些微议,貌似要减轻编目工作难度,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对老编目馆员来说,都还有一段路要走。

3 我国RDA研究不足

我国RDA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核心作者群初步形成,并已发表若干质量较高的文章,但RDA研究仍然存在明显不足。(1)普及性介绍的文章较多,而对RDA核心元素集,RDA与用户之间的关系,RDA与MARC21映射对照的细则说明等的研究较为欠缺;(2)本土化编目实践方面的研究较少,如: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如何增加RDA元素,西文套路RDA数据在本地如何转换,图书馆OPAC中如何实现FRBR化功能查询,RDA对编目工作流程的影响,RDA与出版界、博物馆、档案馆等其他跨行业领域的关系等的研究很少。(3)注重载体表现描述的文章较多,而对作品和内容表达、实体间关系的研究,RDA与关联数据、元数据等结合的研究则很少。

4 结束语

面对目前研究数量、广度和深度现状,需要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以及大型联合目录(如CALIS)等标准编制机构,尽快成立专门机构,综合考量RDA版权、使用费用、各种文献编目规则统一细则等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大对RDA的宣传力度,挖掘引介国外RDA研究成果,制定编目人员培训计划,从而激发国内编目人员和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度、认知度和研究热度,起到深化RDA理论研究,加强RDA实践探讨、建立RDA跨专业领域研究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小菁.RDA的国际化设计与本地化实施[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1):42-47.

[2]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2):163-171.

[3]张秀兰.RDA对其它国际编目标准的继承与发展[J].图书馆论坛,2011(6):219-224.

[4]胡小菁.《资源描述与检索》的酝酿、编制与实施[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2):3-8.

[5]李蓓.RDA能走多远?——《资源描述和检索》简述[J].图书馆建设,2011(1):66-70.

[6]徐静.“资源描述与检索”内容框架演变的历程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1(5):12-16.

[7]吴丽杰.数字环境下资源描述与检索的新标准——RDA探析[J].图书馆学刊,2011(10):42-45.

[8]黄国忠,谢美萍.数字环境著录新进展——RDA概述[J].图书馆论坛,2007(5):107-109.

[9]王松林. RDA的结构与特点[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4):1-6.

[10]刘炜,等.RDA与关联数据[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34-42.

[11]金晶,姜恩波.FRBR、RDA与eXtensible Catalog[J].图书馆杂志,2012(11):30-34.

[12]钱鹏,郑建明.基于资源描述框架的图书馆科学数据组织初探[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 (3):100-102.

[13]高红,靖翠峥.图书馆OPAC的FRBR实践及相关思考——来自RDA标准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2):21-27.

[14]霍艳蓉.《资源描述与检索》测试方法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1(2):52-55.

[15]姜化林.RDA Toolkit与印刷型连续出版物编目探析[J].图书馆杂志,2012(8):30-32.

[16]汤彩霞,等.RDA Toolkit工具套件中的资源探析[J].图书馆杂志,2013(7):32-39.

[17]高红,胡小菁.欧洲RDA兴趣小组的工作及其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2(23):119-122.

[18]傅西平,孙更新.RDA的普及难度及发展趋势——以斯坦福大学图书馆RDA测试为例[J].情报杂志,2013(3):132-135.

[19]黄如花,周伟.“资源描述与检索”(RDA)的实施进展[J].现代情报,2012(9):3-5.

[20]胡小菁.内容和媒介类型:RDA与ISBD对比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4):55-62.

[21]高红.RDA标准及理念对我国文献编目工作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1):65-69

[收稿日期]2014-09-04 [责任编辑]闫东芳

[作者简介]艾雰(1970-),女,硕士,山东大学威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10余篇,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建设。

[文章编号]1005-8214(2015)05-0037-04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G250.7

猜你喜欢
编目检索论文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粤剧编目整理之回顾与展望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编目工作问题探讨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