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娟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中解读“四个全面”
褚娟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有其特定的内涵及内在逻辑,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承上启下的接续关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和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化,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中研究“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和发展,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鲜明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深刻认识和总体把握,充分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大思路。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背景,以探索和回答“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为主线,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
这一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在坚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要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个方面的基本目标和要求,“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相衔接,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2]。
2.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角度,就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做出了科学谋划和系统部署,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不是要推进某一领域的改革,而是要协调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的改革,其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具体来讲,就是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要坚持整体推进,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3.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各个方面。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内涵。
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0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的。这次大会不仅总结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而且对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八项任务”,包括:(1)落实从严治党责任;(2)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3)严肃党内政治生活;(4)坚持从严管理干部;(5)持续深入改进作风;(6)严明党的纪律;(7)发挥人民监督作用;(8)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这八点要求,在内容上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在主体责任上强调各级党组织必须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在力度上强调从严,要把讲认真落实到党的建设中,必须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央八项规定为肇始,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反腐倡廉为动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成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与党内法规制度提到战略高度,牢牢把握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牢牢把握从严治吏、从严反腐、从严执纪这三个重点领域,牢牢把握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这个基本目标,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内在逻辑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向。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都要有一个统一的奋斗目标来统领,这个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其目的都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并驾齐驱的“鸟之两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这个形象的比喻清楚地说明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顺利进行,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最后,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新常态下波澜不惊、破浪前行的压舱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根本不可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确保改革开放事业的正确方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样需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因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习近平同志指出,“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这种整体性,不仅体现在这“四个全面”统一于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还体现在每一个“全面”都是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全面与重点的统一、目标与手段的统一、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是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在带领人民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提出来的,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趋势和发展规律,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成果。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连结,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目标
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富和发展了小康社会的思想。
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到20世纪末,我们已经实现了“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和长期性决定了我们离真正的小康社会还有一定的距离。在十六大上,我们党再一次强调了我们“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5]。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界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并对每一目标做出具体的要求和部署。十八大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角度对小康社会内涵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拓展,尤其是在文化和生态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目标,让我们对小康社会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具体,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结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就是寻求一个最大公约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6]而实现这个梦想的途径,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再次提出“全面”,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覆盖的人群、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体现在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事业也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事业;从建设到建成的转变,彰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同志对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创新在于“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7]可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起点的“新三步走”战略部署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战略步骤思想的新发展。
(二)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思想不断深化和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历史的高度,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思想。”[9]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有成果中改革思想的丰富与完善。
首先,在整体上,全面深化改革理论本身就是一套系统的改革理论。党的十八以来,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了包含“十论”的完整思想体系。其中,“改革的价值论”回答“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目标论”回答“当前的改革是一个什么样的改革”的问题;“改革的方向论”、“改革的条件论”、“改革的合力论”、“改革的方法论”、“改革的主体论”、“改革的保障论”回答“如何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9]。
其次,在改革程度和范围上,“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在于推动,关键在于深化,重点在于“全面”。“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0]。一方面,在改革程度上,“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于深化。体现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不能满足于对经济生活进行简单调控,而是要从广度和深度来推进市场化改革;在行政体制改革上,不满于与一般的小修小补,而是大规模的简政放权,实现良好的政府治理;在社会体制上,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教育领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另一方面,在改革范围上,“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在于“全面”。在改革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实际的辩证统一;在改革的进程中,坚持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改革的目标上,既要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要讲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讲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又要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改革的方法论上,强调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在改革的依靠力量上,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坚持党的领导的结合。
最后,在落实方面,改革举措要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定并实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预算管理制度和税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比上年减少1/3以上,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增加,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得到加强。存款利率和汇率浮动区间扩大,民营银行试点迈出新步伐,‘沪港通’试点启动,外汇储备、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拓展。能源、交通、环保、通信等领域价格改革加快。启动科技资金管理、考试招生、户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等改革”[11]。所有这些成就都显示了改革的巨大威力和市场的无限潜力。
这些改革思想处处体现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矛盾分析法的思维,丰富与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思想。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法治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
十八大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尤其体现在科学地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认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12]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13]。法治的“制动作用”体现在“法治为国家运行提供重要的轨道,为社会冲突和矛盾提供某种解决方案,实现社会冲突的法治化[14]。基于法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作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着力做好顶层制度设计。提出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统一刑罚执行体制;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等等,这些切中时弊、富有创新的法治改革举措,既是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贯彻落实,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法治理论发展的有力支撑和现实展现。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建理论的有力推进和重大发展
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提法本身就是对党建思想的发展和创新,这是“我们党90多年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15]。
习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即思想建设:强调理想信念,注重意识形态,大兴学习之风;组织建设:强调正确用人导向,要求干部为民务实清廉;作风建设:强调真抓实干,严厉整顿党风,实行群众路线;反腐倡廉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老虎、苍蝇”一起打;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进一步完善党的法规制度[16]。
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突出的执法司法问题,解决立法工作中较为突出的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解决比较严重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解决仍然存在的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解决较为突出的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等。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彻底医治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坚决祛除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
从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关键词就是“严”字当头。通过一系列从严治党的举措,塑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塑造了一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建理论,闪耀着党建思想创新发展的光芒。
(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和特征,阐释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全新部署,开启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式深刻变革的崭新篇章,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奋斗目标。
第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战略布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际有机统一形成的理论成果,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时代内涵。回答了什么是“中国梦”和如何实现“中国梦”等一系列新时代的基本问题,并且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第一步战略目标的战略布局、战略举措和战略途径。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面的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系统科学地升华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规律、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精神精华的展示,彰显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科学统一。
第二,“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的顶层设计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有机的科学的结合和统一。包括了当今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的重要环节、重要领域、重要方向,使我们攻坚克难,达到目标的方向更明确,使我们顺达彼岸、稳步推进的逻辑与方法更加严密。它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实践意义
“四个全面”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针对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面临的新风险、新挑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理论新思路、新回答。
我国目前正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过渡时期,经济社会的“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同时并存,各领域的矛盾集中显现出来,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激化。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飞跃,满足人民群众对富裕生活的渴望;体现在中国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需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结构调整,“五位一体”全面协调改革;体现在亟需提升全面依法治国的加速度;体现在党自身的建设亟待加强。而“四个全面”正是直面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提出的理论新解答,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思路和理念的集中体现。
实践证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社会共识和民心,全面深化改革为深水区破题,全面依法治国实现法治建设加速度,全面从严治党扭转了党风政风民风,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社会大环境,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四个全面”对于凝聚社会共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自觉。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将在我国今后更加壮阔的改革开放大业中逐渐展现其导航和引领作用。
(三)“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世界意义
今天的中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有序稳定的发展,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逐渐实现,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冲突与碰撞、融合与再造中,更坚定地向世界传播中国信心和信念。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都陷入困境,西方各国疲于国内事务“救急”,无力提出新的系统性的治理思想。中国提出“四个全面”,在全球治理思想陷入迷茫之际,给出了一个占全球人口1/5的大国如何做到协同目标、手段、保障、主体四大要素,实现全中国人民同心协力为梦想而奋斗的回答。对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深度调整期的当代世界,“四个全面”具有推动世界治理思想变革的重大意义。
“四个全面”顺应历史潮流、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如何发展、如何改革、如何治国、如何管党,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上、国内与国际的联系上,深刻阐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战略布局正是中国通过内生本土化实现现代化,并在世界格局中发挥影响力的具体体现。中国追求与整个国际社会实现互利共赢,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在维护国际正义和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构建与世界共赢的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四个全面”从顶层设计高度回答了中国治国理政的根本思想问题,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世界和未来的关键抉择,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统一于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统一于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彰显了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这是21世纪这个“中国世纪”的治理思想内核,也是对世界治理思想的重要贡献。
[1][2][6][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12,36,71.
[3][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4,512.
[5]改革开放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249.
[7]本报评论员.让全面小康激荡中国梦——二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2-26(1).
[8]本报评论员.改革让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三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2-27(1).
[9]赵付科,季正聚.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论纲[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6):29.
[11]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5-03-17(1).
[1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14]燕继荣.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1):115-116.
[15]本报评论员.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五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3-1(1).
[16]王友平,赵明.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1):77-80.
Interpretate the“Four Comprehensiv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 Doctrine in China
CHU Jua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China)
“Four overall”strategic thought has its specific connotation and inherent logic.It has the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y system,which reflects the intrinsic reques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Marx's Chinese character,and it is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haracter of Marx,which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world significa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Chinese character,the study of“four full”strategy reflects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methodology.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phold and devel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rx doctrine.
“four comprehensive”;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Marx doctrine
D24
A
1009-6566(2015)05-0057-06
2015-06-26
褚娟(1990—),女,山东高密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时期党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