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修军
为了让四年级学生更好地识字,我发明了一种新的识字方法——“识字画事”。“画”自然就是画画,而“事”则是编一个故事。“画”和“事”相互对照、补充,从而解决了生字的形和意的问题,有时候顺便把音的问题也给解决了。学生们的识字热情越来越高涨,他们都盼望着上课时能够炫耀一下自己的创作。我很喜欢这样的状态,一度认为自己找到了识字教学最好的方法。
一次公开课上,我也把这一招儿使了出来。课一开始,学生就展示自己课前自主创作的“识字画事”。有个学生展示的是“滚”字,她编的故事是:古时候,有个名叫“水”的人很懒惰,就想着不劳而获。一天他偷了别人家的一只公鸡,为了不让发现,把公鸡藏在了衣服里。后来,这件事情还是被乡亲们知道了,他得到了被驱逐出村的报应。
我觉得故事还是蛮有意思的。“水”自然就是“氵”,衣服里藏着公鸡则是“衮”,被驱逐出村就是“滚”的意思。学生讲得生动,大家都被逗得大笑,这个字记得也很牢。我有些沾沾自喜。
课后,一位老师向我质疑,汉字可以这样“戏说”“乱解”吗?每个汉字是一幅画自然不错,但也有着特殊的规定性,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样调侃汉字,对汉语言来说是一种伤害。
这不啻于一声闷雷在我头顶炸响。之前,我也朦胧意识到这一点,但又觉得没有必要循规蹈矩,学生只要学得有趣,能够准确地识记就可以了,难道非得“八股”地从字源、字理的角度来识记吗?再说汉字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很多的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改变了本意,我们用现代的视角很难理解其初始的意思了,如果还是坚持字理识字,非但不能提高识字的效率,而且还会增加识字的难度。
虽然我不太服气,但从大家的眼神之中,我还是发现了很多的疑惑,这不能不让我回过头来思考“识字画事”的意义所在。
我又查了一下字源,说“滚”是形声字,“氵”表意,表示大水奔流;“衮”表声,衮是古代帝王穿的礼服,比一般衣服宽大。“滚”本义是大水涌流的样子。
两相对比,我心里不禁忐忑起来,不仅仅是因为二者解字有着不同的视角,而且这二者在识字系统的建构上也处于不同的层次。“识字画事”注重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过程以及识字的兴趣,故而在每个学生那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尽管在讲解的时候也会影响到其他人,但毕竟是个性化的。而且这种识字方法以单个字为识字的对象,解读的方法理不出相对稳定的规律性。而“字理识字”则是约定俗成的,是为汉民族所接受的,而且各个部分表义的相对稳定性也为更多的识字活动提供了参照和方法体系。所以,“识字画事”能够激发学生一时的识字兴趣,也能达到一定的识字效果,但从长远的角度上来考虑,还是应该从字理的角度来深化的。
(江苏省邳州市福州路小学 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