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和谐教学

2015-02-10 22:27陆海平
新课程·中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师生笔者教材

陆海平

《历史与社会》教材实施几年来,在“为了每一位孩子发展”教育理念指导下,涌现了大批研究型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把优秀的教育理论成果通过应用研究去指导实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式,把握课堂主阵地,就师生互动、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新《历史与社会》教材,新的教学关系理念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表现在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上。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觉性是对《历史与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学会归纳教材中的概念、原理、重点、难点等知识体系,并能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相互联系,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促进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创造性是学生在学习《历史与社会》过程中善于思考,从不同的视角考虑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结论,并能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促进认知、情感、态度、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新《历史与社会》教材,新的课堂教学准备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按照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即使有一些自主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笔者认为:现在的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要打破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封闭,摆脱传统教学模式,运用相关的教学方法,从教学观念,学生情感信息反馈等进行相互传递,以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结果。因此,创新教学环节思路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的制订,以往教师普遍重视知识目标,忽视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形成,设计教条化、机械化。笔者认为,教师制订教学目标要遵循教材大纲而又不拘泥于大纲,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社会现象、时政热点等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

其次,《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传统教学重教法设计,轻学法指导;重课堂讲授,轻学生参与,教学方法死板。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法设计上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生“知、情、意、行”等心理特征,照顾学生个体差异来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展示问题、独立探究、组织讨论、练习巩固、知识反馈等模式,使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不同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的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新《历史与社会》教材,新的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进程,科学分配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导入新课要自然新颖,教学情境要有趣和谐,问题设问要难易适度,让学生有广阔的心理空间和心灵自由,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师生都处于积极状态,充分发挥每一分钟的作用,才能取得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最佳效果。

1.《历史与社会》课堂应是师生之间情感联系的纽带

教师要具有民主的教学作风,尊重学生,以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体帮助的态度来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由单向传授到双向情感交流,与学生同欢乐,共忧伤。师生间情感上的融洽有助于思想教育的顺利实施。例如,笔者在讲解“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尊严”一课中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知识点时,先用多媒体播放了《朋友,别哭》这首歌,当学生看到一幅幅弱势群体的画面,听着凄凉的乐曲,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许多学生掩面而泣,笔者也深受感染,讲课时声音哽咽,师生情感达到共鸣,这不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也加深了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更能体现公民平等权的维护这一知识点的巩固。

2.《历史与社会》课堂应是展示教师教育机智的空间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课堂教学是要全面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知识的衔接、过程是否循序渐进、教法是否恰当、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意外情况等,这就要求教师有快捷的反应能力和教学机智,从容不迫妥善处理好“偶发事件”,把可能出现的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保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例如,笔者在复习“汶川地震的地理位置”时,讲解到汶川位于川西横断山区,地势落差大造成救援困难。古人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时,一个四川籍的学生(后进生)大声说:“我是刘备。”造成全班学生的哄笑,如何控制局面,摆在了笔者的面前,笔者说:“四川的确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地盘,简称蜀,看来这位同学历史学得不错,老师也希望你能像刘备那样有光复汉室的远大志向,可不能像扶不起的阿斗呀!”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又批评了这位学生。

3.《历史与社会》课堂应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舞台

创新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课堂本身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循循善诱,不讽刺挖苦,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甚至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万一讲错或回答不出来,怎么办?笔者曾在课堂上因讲错一个皇帝的“名号”被学生当场指出而面红耳赤,在学生面前丢尽了面子,这个时候,教师不能不懂装懂,敷衍了事,应勇于承认错误,学生敢于向教师提意见、提问题是好事,值得鼓励,如果抑制学生敢于质疑创造的素养,就无法体现其思维的独特性,学生提问题、提意见也是对教师极大的信任,也说明了教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雷树福.教研活动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陈忠良.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必备技能[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编辑 薄跃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师生笔者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