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彪
摘 要:对联教学有其可能性,更有其必要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对联,重视对联教学,将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学形式——对联——发扬光大;让华夏民族的这朵奇葩绽放得更加灿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读课外之“书”,学语文外的“语文”。
关键词:对联;教学;方法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看着一副副文雅别致、朗朗上口的经典对联,你难道就没有感受到我们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学形式——对联的艺术魅力吗?你难道就忍心让华夏民族这种独有的文学形式淡化在语文教学中吗?对此,我要说不!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重视对联,重视对联教学,让华夏民族的文化瑰宝发扬光大;让华夏民族的这朵奇葩绽放的更加灿烂。下面就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联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一、介绍历史,了解对联
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开始,发展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对联俗称“对子”,最早的对联据说出自五代后蜀孟旭笔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最早的对联。对联其实叫春联,也叫桃符,古人早有贴对联的习俗。王安石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讲的就是贴春联的习俗。宋代时则把对联的应用范围扩展到用于庆贺、哀挽、题赠等方面,到明清两代,对联进入昌盛时期,明太祖朱元璋雅好此道,清代康、乾两帝都有“到此一题”的雅兴,出现了纪晓岚、郑板桥、林则徐、龚自珍、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润等众多对联高手。到近代对联不那么盛兴,但也出现了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李大钊、蔡元培、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等。他们的创作推陈出新,异彩纷呈。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特别提到了“对课”。“对课”就是对联的教学与训练,可见那时学校把对联作为必修课。时至今日,学校不再开展对联课,对联教学也就日趋势微了。
二、通过对联趣闻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古代就留下了许多关于对联的趣味故事,在授课时,可以搜一些趣闻来激发学生学对联的兴趣。例如,在《今古奇观》就有一篇《苏小妹三难新郎》,讲的是苏小妹在洞房花烛夜时出上联“双手推开窗前门”把新郎难住了,这时苏东坡向湖心扔了一块石头,新郎有一时受到启发,对出“一石击破水中天”。用对联故事吊起学生胃口。又如,一个吝啬财主要开酒店、醋坊,临开张时,请了一位秀才来写对联,嘱咐对联要写酒好、醋酸、养猪大如山之类,还要写上没有老鼠。地主给了秀才二两银子,答应写好后再给八两,秀才早知财主为富不仁,做尽坏事,便存心戏弄他,挥笔写下: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写好后秀才念给财主听,断句为: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财主听了十分满意,赶快叫人贴到了门口,可是却不肯再给秀才那八两银子,秀才也不与他分辩,拂袖而去。第二天酒店开张,顾客盈门,大家看了对联,个个笑得前仰后合,原来昨天的对联被客人断句为: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让学生在笑声中欣然接受、激发兴趣。
三、掌握对联知识,学会书写对联
对联,修辞上也叫做对偶。对偶就是把相同的概念或对应的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上联与下联字数相同、结构类似、词性相同。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词“一行”对“两个”,名词“黄鹂”对“白鹭”,动词“上”对“鸣”,名词“青天”对“翠柳”,另外黄与白,翠与青皆为颜色词;还有《孟子》两章中的“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北岛的《回答》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些对偶都是修辞的需要。
对偶是由律诗的对仗发展而来,因此对联严格意义上说还应遵循这几个规则:(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应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3)仄起平收,即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例如,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上句和下句不仅结构一致,词性相同,而且平仄相对,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是“平平仄仄平”。又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上联“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不仅平仄相对,还做到仄起平收。又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相对、仄起平收,让人读起来抑扬顿挫、字正腔圆、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总之,要善于引导学生读课外“书”,学语文外的“语文”。对联教学有其可能性,更有其必要性。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不能让对联这朵奇葩枯萎凋谢,而应让其在华夏文明的这块沃土里绽放异彩。
编辑 李 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