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
摘 要:如今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新课改也倡导协作学习方式。协作学习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在协作学习受到社会各界推崇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对其应用细节的研究。
关键词:协作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60-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协作学习方式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与推崇,但随着应用的深入,我们一方面要关注宏观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其应用细节方面的研究。以下将结合实例谈谈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一、协作学习起点:创设协作交流的情境
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在一定激励机制下,为获得个人和小组最大化的学习成果而协作互助的一切有关行为。在数学协作学习过程中,确保小组协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和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要在课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等,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精心设计各小组在协作学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提供给学生一些有价值且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问题情境设计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提供问题情境这一环节中,问题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需要或兴趣,选择不同的学习途径。因为答案不唯一,减少了学生彼此之间的依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主动参与和大胆猜测的环境。
例如在“最小公倍数”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小鑫的四人小组打算每人定时放学去看望赵奶奶。小鑫每3天去一次,小浩每4天去一次,小白每5天去一次,小李每6天去一次。如果他们从现在开始算天数,他们分别会在赵奶奶家碰上吗?碰到的日子有规律吗?
在这个例子中的问题情境比较开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大大调动了学生主体性,为协作学习的开始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开展协作学习的基础:独立任务
以往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一般会根据知识的形成过程,由浅入深地设计若干提问,并预期学生在这些提问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得到最终的结果,形成数学概念和方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全班每一名学生都在专心听讲并积极思考紧跟老师的每一步引导,那么这些提问肯定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然而现实却不如人意,教师最苦恼的往往是课堂上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紧紧跟随教师的思路,由此教师设置的符合认知规律的细致而周密的提问则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也是造成部分学生“学困”的原因。那么如何既能确保学生思维过程的完整性,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因此我们要在正式协作交流之前设置让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保证学生在独立完成任务后能人人有发现、有准备、有问题,为接下来的协作学习提供进一步分析和概括的素材。
例如“最小公倍数”一课,可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下面问题的基础上,对两个数的倍数进行初步探究。
请你任意选择其中的两名同学,在图中画出他们各自去看赵奶奶的天数,然后回答问题:从现在起第几天他们能碰面?最早相遇的一次是过几天?
我选的是( )和( ),圈出他们去看望赵奶奶的天数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 )天他们能碰面,最早的一次是第( )天,这些天数与两人各自的天数有什么关系?
以上独立学习任务中,可以让学生脱离教师的片断引导,自主选择不同的数据进行完整的思考与探究。学生在完成独立任务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思维清晰地展开,使思维更有条理,数理和算理都更加明确,为接下来在小组中进一步观察、对比、抽象,概括做足准备。
三、协作学习的形式:开展会话
学习小组成员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后,开展以下两个层面的协作:一、内部协商交流,二、组与组间的展示互评(也称共同体间展示互评)。
首先是内部协商交流。我们可采取“一次主讲多次回应”策略,让每一位学生都可成为学习的中心。①一次主讲。小组中每人轮流发言,主讲人将详细向同伴解释自己对问题的思考与结果,介绍自己独特的解法,解释这样做的理由,由此可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表达能力,同时确保了人人为中心理念的落实。②多次回应。当有一位同学担任主讲人时,其他同学便成为回应者,他们认真倾听每一个主讲人的介绍并与自己的思考作对比,提出补充或提问,如果回应者与主讲人的观点不一有冲突,则组内成员共同商讨,直到达成共识,从而得出群体智慧产品“小组最佳答案”。如果对某些问题组内不能达成共识,那么留到小组之间交流时间向其他小组请求帮助。
其次是共同体间的展示互评。组内交流达成一致结论后,将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中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的成员在认真倾听思考后与本组成果进行对比,之后对其评价和补充,甚至争论,达到在较大范围内验证和调整数学模型,以使全班达成共识得出正确结论。
例如,“最小公倍数”一课中,学生在完成独立学习任务后需要组内共同完成以下协作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评价每一个同学完成的是否正确,思考:
1、请思考碰面的天数与最早碰面的天数与他们各自天数的关系?
2、根据每组天数中两个数间的关系,试着把它们分分类?对比每一类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他们有何不同?
成员 各自天数 碰面天数(第几天) 最早碰面天数(第几天)
1 ( )和( ) 、 、 、
2 ( )和( ) 、 、 、
3 ( )和( ) 、 、 、
4 ( )和( ) 、 、 、
该协作任务需要每一位同学贡献数据,由于在独立探究环节中他们所选数据可能不同,因此每一位同学都成为了小组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确保了人人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数据得到汇总和记录后,此时的表格更能清晰地让学生观察数的特点和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建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而进一步的分类任务又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发现更深层次的数学规律,即成互质关系、成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的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从而再去探索各类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协作学习可以在新知探究学习过程中使用,在复习巩固阶段同样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通过对话交流,不仅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敢于表达自己不同意见,同时提升学生善于倾听的能力,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还要发挥一名导演的作用,使课堂气氛既开放又有序,既热烈又严谨。
四、数学协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个别与合作统一。有时协作学习会出现少数优等生唱独角戏,大多数学生会不自觉地趋同于小组组织者的指向,某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得不充分肯定和发挥。这时教师可以提供独立学习任务,以表单的方式发给每一位学生,学生在任务的指引下展开个性化的学习,这样学生既能得到思维的启发,同时又能确立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地位,由此保证每一个学生成为思考的与交流的主体,做学习的主人。
2、主体与主导的平衡。数学新课标要求数学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协作式学习的实施, 要求以生为主,以师为导。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授课时间相对缩短,因此教师需要掌控协作学习的进程,既不能放任不管,让学生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也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的讨论,压制学生的思维。
3、过程与结果并重。所谓教学,就是“教”和“学”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情感交融过程,因此需要调动协作学习的动力以及参与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只注重协作学习结果与自己教学设计预想的一致性,这样就容易忽略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度与交流意识。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非常注重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考试绩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但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部能力,要想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能力还应特别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过程与结果并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薛 颖.协作探究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71-173.
[3] 田晓莅.自主协作学习模式实践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2):109-112.
[4] 魏志平.“协作式”数学教学模式简介[J].数学通讯,2001(13)
[5] 郝春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协作建模教学的实践分析[J].中小学电教,20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