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莉文
摘 要:作品创作的过程就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过程,没有感知生活的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创作便成了“无源之水”,学生的生活,活动是有限的,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创作不出优秀的美术作品的。小学美术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心理特征,采取生动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保持新颖性,从而持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情境;作品欣赏;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043-01
以前总有些人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师把范画往黑板上一挂,让学生临摹就行了,于是有些人把美术课称为“图画课”,不难想象,长久这样下去,呆板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儿童绘画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反映儿童的天性,表现出儿童的形象思维,是儿童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由于儿童单纯、幼稚、天真无邪,他们拿起画笔来毫无顾忌,由着自己的性情来,俨然一位艺术大师,充满创造性,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受真实的约束,往往形成稚拙、梦幻,甚至荒诞的特色,正因为如此,毕加索感叹道:“我花费了终身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如果教师不解放自己的思想,不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诱发儿童的创作灵感,而给他们套上一些条条框框,要求他们用工具把线条画的直直的,把太阳画的圆圆的,让他们用橡皮反复擦,反复改等等,孩子的画难免呆板、毫无生气。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提高儿童的绘画技能,反而会使儿童的思维僵化,捆住手脚,创造力被扼杀。我们要采取适合的方式,因生执教,因课执教,培养创新意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一堂美术课是一首优美的童话诗、一段悠扬的音乐,还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因为这是老师创设的美丽情境。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创设优美的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拨动学生的心弦,加深认识,在情境中感知、认识、理解、训练、利于导行。在美术课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情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鼓励学生创新的目的。
1、“故事”引趣。美丽的故事易于引人入胜,其文学意境领令人陶醉,教学中适时插入故事,能满足学生的求知心理,便于激发其学习乐趣。如在上《摸物背行》这一课时,以盲人摸象的故事导入,让学生在故事中受到启发,不能像盲人那样只顾片面,对事物没有整体的理解。
2、“悬念”激趣。“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文学作品的章回体小说常常展现这激人探究,欲罢不能的悬念效果。课堂上教师合理的语言悬念或设置环节悬念,更易于学生探究乐趣,形成强烈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悬念更多以设问语调表现,如教师示范难点后问“同学们会不会做?”,“看看能不能做的比老师好!”还可在欣赏同龄同学的作品后问“他们画的那么好!你们呢?”课终环节:“今天的作品这样表现!能否用其他形式表现呢?课后尝试其他表现方法,看看谁更有创意。”
3、“媒体”观趣。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的采用,直观生动、知识容量大,合理的引用,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如教学《卵石造型》,课前教师下载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卵石形态,扫描优秀范作,把重点即造型方法和依形态创意联想制作出卵石新造型制成生动课件,教学中,学生从媒体中花很少时间观察到奇形怪状的真的卵石图片,视觉冲击带来的大自然的美使学生情绪高涨。“哇!”“哇!”赞叹间探究兴趣倍增。而优秀范作扫描后在屏幕上展播,省时又全面,全班同学都能从生动的课件中看清重点、难点的演示。结合教师生动的语言,在观察中许多学生马上联想到不同的造型方式,发散思维也获得培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当然媒体的采用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完成学习,要注意“美妙生动,恰如其分”。
二、创设作品欣赏,引导创新
绘画、工艺课以其活动形式、表现材质的多样性,以及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性强等特点,深受学生喜欢,相对来说,欣赏课显得单调、枯燥乏味。很多教师在欣赏课教学中显得无所适从,更不用说落实好创新教学思想上了,其实在欣赏课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大有可为。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经常展现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一些名家传世之作或是一些成功的儿童画,引导学生通过作品的具体形象,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提高审美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具体引导学生欣赏一组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请学生把看懂的作品以故事形式讲给大家听,或者就自己喜欢的作品或作品的某一部分、某一个角度发表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批评,允许同学之间表达不同的意见甚至争议,然后我们再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在认识上打到基本的统一。即使还有不同意见,我们也允许学生保留。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出来的。”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诸如《挑战大师》之类的欣赏课,鼓励学生对“大师”的作品提出不同的看法,这倒不是要学生去“鸡蛋里挑骨头”,而是从不同角度研究“鸡蛋”。通过这样的欣赏方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保护与开发,从中培养了学生敢独立思考、敢于表述自己的不同见解的勇气和能力。
三、巧用绘画材料,激发创新意识
求异、好奇是儿童的一个重要特点,一成不变的绘画材料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没了作画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如油画棒、彩色水笔、荧光笔、水粉笔等去表现;同样的事物,在学生眼中会产生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绘画材料表现出来的特殊效果又使他们惊叹不已,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进行创作,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思路在新材料中犹如泉水般无止境地流出,真正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创作热情。如引导学生用废弹壳、旧挂历、纸盒、水果、蔬菜等材料来作画,用刀、吹塑纸、颜料制作版画,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受到启发并激发他们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1] 郸海翔.美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青海师专学报;2006:S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