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燕,董江龙,赵子龙,陈 蕾,叶立红,贾彦生,孟明辉
(1.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1;2.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医用臭氧与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康海燕1,董江龙2,赵子龙1,陈 蕾1,叶立红1,贾彦生1,孟明辉1
(1.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1;2.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目的观察医用臭氧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效果。方法将100例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0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 180 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医用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采取患者静脉抗凝全血100 mL,在其中缓慢注入100 mL 30 μg/mL医用臭氧,然后再回输到静脉),每周3次。观察2组治疗4周、8周、12周时血清HBeAg定量、HBV DNA阴转率、血清层黏连蛋白(LN)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4周、8周、12周时血清HBeAg定量逐渐下降,HBV DNA阴转率增加,血清层黏连蛋白亦逐渐下降,各治疗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血清HBeAg定量、HBV DNA阴转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血清层黏连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医用臭氧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治疗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抗纤维化疗效确定,且联合治疗抗病毒效果更佳。
乙型肝炎;医用臭氧;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HBeAg定量;层黏连蛋白
乙型肝炎(乙肝)是由HBV 引起的以肝损害为主的传染性疾病,慢性乙肝迁延不愈,可导致肝硬化、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甚至肝癌等严重后果,因此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尤为重要。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是乙肝抗病毒治疗标准方案中的基础药物,是干扰素与分子量为40 kDa聚乙烯二醇的结合物,广泛分布于肝脏、淋巴结等组织,在基因的复制、表达等多个环节中发挥抗病毒作用,主要通过直接抗病毒和免疫调节来清除病毒[1]。医用臭氧是臭氧与氧气的混合气体[2],应用安全,不良反应少,已广泛应用于创伤及皮肤溃疡、脑中风、风湿关节疾病及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本研究观察了医用臭氧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2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住院及门诊应用医用三氧及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治疗前6个月内均未行抗病毒治疗,诊断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标准[3],HBV DNA≥1×104copies/mL,乙肝五项 HBsAg、HBeAg均阳性,2×正常值上限(ULN)≤ALT≤10×ULN,TBil<2×ULN(40 μmol/L),肝穿刺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肝组织学炎症坏死≥G2,纤维化指数≥2,12个月内未接受免疫调节治疗。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有精神病史、癫痫、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吸毒或酗酒史者,有症状的心脏病患者[4]。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33.5±10.6)岁;病程5~7年。对照组50例,男27例例,女23例;年龄(32.7±11.2)岁;病程5~7年。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上海罗氏公司)180 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医用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每周3次,方法如下:采取患者静脉抗凝全血100 mL,在其中缓慢注入100 mL 30 μg/mL医用臭氧(经德国哈斯乐OZONESAN alpha Plus 1107臭氧发生器制备),体外与全血充分混合后再回输到静脉。2组均连续治疗12周。
1.3检测指标 治疗前和治疗第4,8,12周分别检测血清HBeAg定量、HBV DNA阴转率及血清层黏连蛋白(LN)水平。HBeAg定量检测试剂盒由美国罗氏公司提供,并采用Elescys Ⅱ检测系统检测。血清HBV DNA标志物检测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公司提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下限为1.0×103copies/mL。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试剂盒由上海海研医学生物技术中心提供,采用固相放射免疫法进行定量检测。
2.1治疗前后血清HBeAg水平比较 随着治疗时间延长,2组血清HBeAg水平逐渐下降,各治疗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2.2治疗前后HBV DNA阴转率比较 对照组治疗4周、8周、12周时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6%(3/50),10%(5/50)和16%(8/50),治疗组分别为10%(5/50),16%(8/50)和22%(11/50),2组HBV DNA阴转率均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均逐渐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清HBeAg定量比较
2.3治疗前后血清LN水平比较 2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血清LN水平均逐渐下降(P<0.05),且各治疗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血清L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清LN比较
2.4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发热36例,治疗组35例体温最高达38.6 ℃;对照组血白细胞计数下降30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乏力14例,治疗组12例;2组不反应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治疗组3例在行医用臭氧自体血回输过程中出现轻微皮疹,未给予特殊处理,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为控制乙肝患者病情进展,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慢性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尤为重要。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两种抗乙肝病毒药物为干扰素及核苷(酸)类似物。其中干扰素是一种分泌蛋白,其广泛分布于肝脏、淋巴结等组织,其主要通过直接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来有效清除肾脏、肝脏、淋巴结等重要靶器官的病毒[5],其通过细胞网络调节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增殖,进而激活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来攻击靶细胞消除病毒。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是干扰素与分子量为40 kDa聚乙烯二醇的结合物,使其免疫原性降低,能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半衰期延长,从而达到增强抗病毒效果。
目前,医用臭氧近年逐渐应用于肝病领域,其免疫调节作用被认为是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主要机制,具有安全、多作用效应特点,通过诱导产生干扰素、白介素、转化生长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医用臭氧还可以诱导激活细胞产生抗氧化酶[6],通过提高细胞抗自由基、抗氧化作用来清除慢性炎症过程中形成的自由基,减轻各脏器损伤。
HBV是嗜肝DNA病毒,HBV DNA是HBV感染及传染的直接标志,其组成的两大部分结构基因序列和调节基因序列互相重叠,在HBV复制过程中,由前C 基因与C 基因一起产生一个P25 前体多肽链,在蛋白酶作用下,并经转膜作用及自身消化剪去头尾两段,将前C RNA编码前C蛋白裂解为HBeAg,最终形成HBeAg。因此HBeAg是HBV核心基因的一部分,是病毒复制活跃的指标,是临床上常用的血清标志物,常与HBV 水平表达一致[7]。HBeAg血清学转换伴有HBV DNA清除是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持续缓解的有力标志,因此在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中监测HBeAg定量下降情况及HBV DNA阴转率,可作为临床抗病毒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有研究提示HBeAg有诱导免疫耐受的特点,其减少可能是免疫耐受打破的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患者的血清HBeAg定量水平逐渐下降,HBV DNA阴转率逐渐提高,各治疗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聚乙二醇干扰素可有效降低肝细胞内的病毒活动,促进肝细胞修复;治疗组无论是HBeAg定量水平下降幅度,还是HBV DNA阴转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医用臭氧可诱导多种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有效降低肝细胞内的病毒活动,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能更好地提高抗病毒的效果。
慢性乙肝随病情进展逐步肝纤维化,最终发展成肝硬化。肝纤维化时以细胞外基质(ECM)沉积为主,而ECM以胶原蛋白为基本结构,肝组织中存在Ⅰ、Ⅲ、Ⅳ、Ⅴ、Ⅵ型胶原蛋白,其中以Ⅰ、Ⅲ型为主,可达80%~95%,硬化时尤为增加,可增至正常状态时的6倍[8]。肝纤维化时细胞外基质的另外两类组分是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糖蛋白包括纤维连接蛋白、LN等,蛋白多糖有透明质酸(HA)、硫酸皮肤素、肝素等。LN在正常肝组织中含量很少,主要分布于血管壁、胆管壁及淋巴管壁等部位,它在正常人血清中的浓度较低,肝纤维化时其合成增加,与CⅣ一起沿肝窦壁周围形成基底膜,说明其参与肝窦毛细血管化,证明LN参与肝纤维化的形成,LN随肝纤维化的进展而合成增加,并能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除影响肝细胞营养外,还产生门脉高压[9]。 本研究表明,2组治疗后LN均有明显改善,且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种抗病毒治疗方法对患者抗纤维化治疗同样有效。2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由于此研究选取的样本偏小,治疗观察时间短,有一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继续扩大样本,延长观察时间,进一步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单药及联合医用臭氧自体血回输在乙肝患者中的抗病毒、抗纤维化中的长期疗效,以及二者是否有协同抗病毒、抗纤维化治疗作用。
[1] 李秋,王珊.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1,30(6):732-735
[2] 郭亚兵. 医用臭氧在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CD].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08,2(1):105-109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4(1):1-13
[4] 徐严,斯庆图娜拉,张曼华,等.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个体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9):670-673
[5] 赵成军. 肝脂肪变对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6):4005-4007
[6] 简希尧. 医用臭氧在慢性乙肝患者治疗过程中抗纤维化及抗病毒作用的效果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3):297-300
[7] 李敏,谈国蕾.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浓度与HBVDNA定量及HBeAg滴度的关系分析[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5,25(1):50-52
[8] 孙世杰,李绍军,孙孚波,等. 肝硬化患者左右半肝纤维化及肿瘤坏死因子-α1和白细胞介素-6的研究[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2,29(7):1386-1387
[9]PoynardT,MathurinP,LaiCL,etal.Acomparisonoffibrosisprogressioninchronicliverdiseases[J].JHepatol,2003,38(3):257-265
10.3969/j.issn.1008-8849.2015.36.016
R512.62
B
1008-8849(2015)36-4036-03
201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