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娥
(云南开放大学 文化旅游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3)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但震灾史,即地震救灾史则是社会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属灾荒史的一个分支。从研究过程看,学术界对灾荒的总体性研究早于对单一灾种的专题性研究,故在20世纪前期的灾荒史研究中,较少以单个灾种为研究对象,通常将多个灾种集中在一起,分析一定时空条件下灾荒的总体状况、成因、社会影响、备荒救荒的措施与办法等。从研究成果看,20世纪20、30年代之后,来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各个不同专业的许多学者,开创性地运用气候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现代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上的自然灾害、气候变迁和地貌变迁,以及环境变化对中国历史进程乃至民族心理的影响,都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初步建立了具有现代科学基础的灾害学理论和灾害史研究框架。有鉴于此,对震灾史及云南震灾史研究状况的探析,都应从早期的灾荒史研究成果开始。
地震史研究正是伴随着宏观的灾荒史研究而展开的,虽然,在这些研究中,地震灾害通常仅仅被作为一个致灾因子而一笔带过,但是,这些综合性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对研究地震灾害与救灾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类著述以邓拓的《中国救荒史》为代表。《中国救荒史》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该书既是这一时期灾荒史研究的代表杰作,又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科学地研究此前中国历代灾荒的专著。该书从灾荒状况、救荒思想、救荒政策三个方面建构了一个相当完整的中国灾荒史研究体系和框架,又将灾荒状况析为灾情、灾因和灾荒的社会影响三部分,将救荒思想概括为天命主义救灾思想、消极救灾思想和积极救灾思想三种,将救荒政策总结为巫术救荒、消极救荒和积极救荒三类。可以说,此书之后的灾荒史研究框架基本上以其为蓝本。除此之外,书中资料极富参考价值,该书旁征博引,资料丰富详瞻,书中系统、全面地罗列了古代至20世纪初期的关于灾荒的记录、论说、研究灾况、救灾思想和救灾政策的资料,以致有学者称该书是“灾荒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邓拓的《中国救荒史》,一时竟似乎成为了后继无人的绝响。”作为综合性的灾荒史研究,本书没有对水、旱、蝗、雹、风、疫、地震、霜、雪、歉饥等灾种展开论述,仅以引用资料的方式提及地震等灾种,这可视为本书的不足之处。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是李文海先生的《近代中国灾荒纪年》和《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这两本书以编年形式,分别省区,综合、系统地记述了1840至1919年、1919到1949间水、旱、风、雹、火、蝗、震、疫等各种自然灾害状况及政府的救灾措施与弊端,学界对这两本著述的评价是“近代中国灾荒史研究的拓荒之作”、“具有纲要式近代灾荒简史的性质”。李文海先生的《灾荒与饥馑:1840-1919》、《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两项资料性著作也同样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其研究对象和方法没有超出《近代中国灾荒纪年》和《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
吴光范、李常林的《云南灾害问题研究》一文从云南灾害的频发性特征、研究云南灾害的重要性及抗灾工作的规律性三个方面论述了研究云南灾害问题的重要意义。严格地说,这篇文章更象是一篇倡导性的政府文件,尽管如此,作为第一篇直接讨论云南灾害问题的论文,对云南灾荒史、灾害史的研究仍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古永继的《云南古代灾情考略》一文分门别类地整理了古代云南包括地震在内的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灾况,对各种灾种的发灾频率进行了统计,并总结了云南灾害的特点、成灾原因。王水乔的《清代云南的仓储制度》一文对清代云南荒政中的仓储制度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论述了清代云南仓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仓储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具有的作用。该文对研究晚清云南地震救灾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关于灾荒的综合性研究很多,如灾荒状况、荒政研究、备荒研究以及对单次灾荒的研究和个别灾种的研究,由于这些研究主要不针对地震灾害,所研究的空间范围也在云南之外,所以不在此赘言。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地震灾害的研究,绝大部分是资料性著作,如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史志资料、抗震救灾纪实等。
1949年以前,地震历史资料整理成果较少,1949年以后地震资料编辑出现了一个高潮。20世纪40、50年代,为了适应经济建设与减灾的需要,有关气象、水利、地震、农林、历史、地理等各级研究机构的一大批学者,对历史上各类自然灾害史料进行了大规模的搜集和整理,到20世纪末,全国性的地震资料整理成果主要有《清代地震档案史料》、《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上、下)、《中国地震目录》、《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5卷)、《中国地震史话》、《地震对策》、《中国民政史稿》等。这次地震资料整理工作为研究地震灾害问题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全国性的历史资料整理过程中,云南地震资料编辑成果也颇为丰富,主要有20世纪40年代编辑的《云南省学会征集云南地质资料细目》,《云南通志馆征集云南省各县蠲恤资料》、《云南通志馆征集云南省各县赈灾资料》,这些汇编资料收录了云南古代绝大部分地震灾害信息。新中国建立以后收集整理的地震资料主要有《滇东地震调查资料》、1956年《云南省永仁等八县地震调查工作报告》、1966年《1951年12月21日剑川地震调查报告》、1967年《1948年10月9日云南昭通、贵州威宁间地震调查资料》、1970年《1940年6月4日石屏县宝秀地震调查资料》、1971年《1971年4月28日思茅——普洱6.6级地震调查报告》、1972年《1972年8月27日思茅县翠云公社地震宏观调查报告》、1972年《1941年5月16日耿马地震考察报告》、1973年《1973年6月1日腾冲地震调查报告》、1974年《1974年大关地震调查资料》、1980年《1980年蒙自地震考查报告》、《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等。这些调查资料对地震灾情描述和灾害损失统计比较详细,但对救灾情况几乎只字不提。在此之后,1988年由云南省地震局牵头编定了《云南省地震资料汇编》,该书网罗了古代至20世纪80年代初所有云南志书、大量游记、笔记、调查资料中的地震史料,以编年的形式汇集整理而成,是研究公元110年至1982年间云南地震灾害的主要资料依据。该书的不足之处,仍然是没有将地震救灾的资料编入其中。1999年云南灾害防御协会在《云南省四十年主要灾害调查汇编》基础上,重新编著《云南省四十年主要灾害调查》,此书内容简单,仅就各类灾情作简单罗列,参考价值较小。云南减灾年鉴编委会所编《云南减灾年鉴》(1991年——2001年,共4册),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灾害资料整理的大部头,也是研究1991年——2000年间地震灾害重要的资料。该书“地震灾害”部分包括灾害概况、灾情、监测预报、抗震重建、政府救灾文件等,内容十分丰富。这些地震资料为今天的地震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史、地方志书和当代档案对云南地震史料有专章汇集。《〈清实录〉有关云南史料汇编》第三卷、《新纂云南通志·荒政考》、《续云南通志长编》、《云南省志·民政志》、《云南省志·地震志》,以及民国时期的各县县志和1949年以后的云南省志、地区(州)志、县志都有对历史地震状况的专章记载,是研究地震灾害的又一重要来源。除此之外,云南省档案馆编辑的《云南地震档案史料之一》、《云南地震档案史料之二》,以及该馆藏第34宗《云南省委抗震救灾指挥部》(共30多卷)档案,也是研究云南地震史的珍贵资料。
抗震救灾纪实是研究地震灾害的第一手资料。1949年以前,完整记述云南各主要大地震抗震救灾的资料主要有1925年云南全省赈务处编《云南大理等属震灾报告》、《云南大理凤仪等属震灾纪略》,这两本书是研究民国时期云南抗震救灾最重要的资料。1949年以后的抗震救灾纪实资料有1970年通海抗震救灾纪实《抗震斗争英雄谱》、《中国通海“一·五”大劫难回眸》,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救灾纪实资料有《云南“11·6”地震救灾工作》和《难忘的“11·6”——澜沧县7.6级地震纪实》,1995年孟连地震救灾纪实《在废墟中崛起》,1995年武定抗震救灾纪实《武定6.5级地震救灾重建纪实》、《永恒的记忆》、《再生之地——云南“10·24”武定地震救灾重建纪实》,1996年丽江地震纪实有《丽江二·三大地震》、《大灾无情——丽江抗震救灾纪实》,等等。
对地震灾害进行的专题研究初见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大多数为地震学、地震工程学界的研究者所撰,尽管这些研究侧重于地震救灾的策略、抗震救灾技术等科学性、实用性问题的讨论,研究的方法也主要是灾害管理学的方法,但对于地震史的研究无疑具有参考的价值。这些研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文学主编的《中国自然灾害史》(总论),“该书记实性地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自然灾害的概况和主要灾害事件,也以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研究和总结了自然灾害的历史演化规律,并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总结了我国减灾和历史经验、教训,并在认识历史规律性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和减灾对策。”该书系统梳理了历史上各个时期地震灾害的灾情状况、重大地震灾害事件、地震灾害史料、地震灾害的研究成果、地震灾害的救助与防预办法,是一本具有论著和史志双重性质的著作。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的科研成果《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分论),详细地论述了我国的地震、气象、海洋等七类最具威胁的自然灾害的灾情情况、特点、发展趋势、防御措施和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动态及减灾对策。该书以相当的篇幅全面地阐述了我国地震灾害、地震科学的发展状况、防灾措施和救灾方式,是研究地震史的必备参考书。
同样,针对地震灾害的专题性论文,应用型研究多,理论探索少,但不乏参考借鉴价值。邹恩同的论文《中国的地震救灾工作》对中国历史地震灾害、新中国的地震救灾工作、救灾策略和措施作了全面的总结,进而提出地震救灾工作在抢救速度、救灾技术与装备、救灾立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篇文章对研究1949年以后地震救灾制度有重要参考意义。雷中生、宋立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震对策》一文中,网罗了中国古代历史地震资料,总结了古代地震成因的种种假说,分析了古代地震观测技术的原理,列举了古人对地震前兆的认识及人们的经验预报对策,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房屋抗震对策及抗震思想做了深入的分析和全面的总结,本篇论文充分显示了作者把握历史资料的深厚功力。地震学界的王公学较早地注意到了地震灾害给人造成的精神和心理创伤,他在《地震社会态度与政府决策》一文中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对中国地震社会态度的沿革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一定地震社会态度情境下的政策决策原则。仍然是地震学界的卢振恒的《城市地震防灾对策的思路》对城市地震防灾的复杂性及策略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李明堂的《军队在地震救灾中的作用》阐明了军队在我国地震救灾中的主力军作用,而罗金明在《军队在地震救灾中组织指挥的几个问题》论文中指出,军队救灾必须注意科学调度、正确部署、有针对性的救灾装备等问题,否则难以发挥军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徐慧生的论文《重大震灾救灾策略的选择》从决策科学的角度提出,在7级以上重大地震灾害中,紧急救援和相互补偿是救灾的优先策略。方吾龙、杨国军的《地震犯罪的社会学研究》一文将地震学、社会学、犯罪学结合起来,并在社会学基础上,对地震犯罪的种类、特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提出控制犯罪的社会学对策。这篇文章为地震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董朝凯在《论我国的地震保险》一文中,较充分地论述了作为地震灾害损失经济补偿的地震保险的作用和意义。齐书勒的《略论中国历史地震的治安对策》论文,通过对封建政府控制大地震后社会秩序措施的研究,为当前政府制定有效的地震灾害对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另一类地震灾害专题是对单次的大地震进行的研究,如刘源的论文《乾隆三年宁夏大地震》,具体分析了乾隆三年(1739)宁夏大地震的灾况、清朝政府的救灾决策和救灾措施,客观呈现了清政府在地震救灾管理方面的得与失。刘凯的《唐山地震后灾民生活自救与政府安置》,以纪实的方式阐明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灾民的互救状况与政府安置效果。曾云文的《自救与中草药——通海地震后减轻灾害的有效方法》,总结了1970年通海大地震后群众的自救三种自救方式和用中草药防治疫病的方法和经验。
以上这些研究涉及地震救灾的方方面面,为应对地震灾害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措施和对策,是研究地震救灾政策、地震救灾制度的基础。不过,这些著述和论文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偏大,缺少理论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这些论述对于研究云南地震灾害课题的参考价值。
专门针对云南地震灾害的社科研究成果非常少,到目的为止,主要有《云南地震考》和《云南自然灾害与减灾研究》两部著作。《云南地震考》成书于民国15年(1926年),作者童振藻通对云南地震灾害做了第一次系统研究,其研究水准基本上代表了20世纪初中国地震学研究的最高水平。该书共分总论、震因、震史、近年烈震状况、结论五个部分,并附有图表。本书中,震因部分属自然科学的范畴,结论部分则讨论了地震的预防措施、地震后的善后处理对策,对地震史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地震科学工作者王景来、杨子汉的《云南自然灾害与减灾研究》一书对云南地震灾害的概况、地震灾害的特点、地震预报的水平、地震灾害预测、地震设防、地震应急反应、地震救灾、地震经济损失评估、地震社会防灾、恢复重建、地震保险等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很显然,地震预报、地震灾害预测、地震工程设防、地震经济损失评估等问题属于地震学、地震工程学的研究范围,主要运用定量的数学、物理方法进行研究。尽管这两本书的研究方法与历史学研究有较大差异,但总体来讲,两书仍然为史学工作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地震灾害及救灾的知识,对本课题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参考、甚至是指导价值。
综上所述,至今为止,学术界对地震灾害的研究还停留在资料整理层面和救灾管理技术层面,震灾史的研究因缺乏必要的历史理论指导而未成体系;震灾研究方法虽然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管理科学等学科领域的方法,但因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局限,这些方法较难与历史学研究方法较好地结合起来,故研究成果往往不能切入震灾史的核心;研究视角狭窄,现有成果中,既无将震灾问题放置在一个较大的社会历史时空进行分析的历时性研究,也缺乏将震灾问题放置于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中进行审视的综合性研究。总体而言,震灾史仍旧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而对这一领域的创新研究重点首先是理论构建,其次研究视角、维度要开阔,不能就震灾研究震灾,再次是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1]中科院历史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上、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2]喻宗泽等编纂.云南行政纪实[M].昆明:云南省财政厅印刷局,1943年铅印本.
[3]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志·地震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4]邓拓.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7月影印本.
[5]地震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编委会编.地震灾害对策——地震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
[6]古永继.云南古代灾情考略[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2).
[7]民政部赴联合国救灾仓库考察团.考察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部救灾仓库的思考与启示[J].中国减灾,2000,(3).
[8]夏明方.中国灾害史研究的非人文化倾向[J].史学月刊,2004,(3).
[9]高文学.中国自然灾害史[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