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与引导对策

2015-02-09 14:04陈雪华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校园

陈雪华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化学工程系,江苏 常州213164)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QQ群、微博客、微信、社交网站SNS等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媒体迅速崛起,并在高校校园广泛应用,网络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和行为方式,并形成了具有大学生群体特征的网络舆论行为,这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网络传播速度惊人,一旦网络舆情处理不当,就会引发舆论危机事件,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高校的稳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论的内涵

网络舆论是指公众(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特殊舆论形式。网络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虚拟空间,它所覆盖的内容极其广泛,致使网络舆论的内容鱼龙混杂,这些言论往往影响相关部门对事件的处理,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高校网络舆论是指在高校特定网络空间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舆情主体,对其所关心的某一焦点事件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和言论。调查显示,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以及参与公共舆论,影响社会生活的主要平台,高校网络舆论的热点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出大学生群体的各种思想动态,甚至会形成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危机。因此,研究高校网络舆论的特征,动态分析校园网络舆情,妥善引导网络舆论、处理舆论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论的主体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当代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高速发展而成长的一代,他们具有思维活跃、个性和自主意识较强、对时事较为关注,对网络较为依赖等特点,因此他们是新兴网络媒体的主力。随着高校网络的不断建设与发展,校园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交流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能够为学校的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一)传播主体草根化,具有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的特点

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兴网络媒体发布信息方便快捷,操作简单,几乎零门槛,零障碍,只需要指尖在手机上轻轻点击,就能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图片、视频,还能与网友互动。在校大学生几乎人人都有手机,都会上网。他们通常通过QQ群等聊天工具、校园论坛、个人网站、邮件、贴吧、微博、博客、微信、SNS网站等网络载体发表观点言论,分享和收集信息,参与公共空间,可以说在大学校园“人人都是麦克风”。大学生在网上发布的信息或评论一旦被网友关注后相互转发,网络舆情的空间和规模将迅速发生几何膨胀的传播效应。因此,高校网络舆论具有传播主体平民化,传播速度快和交互性强的特点。

(二)言论者身份虚拟,具有监管难、不可控的特点

由于网民的身份是隐匿的,因此网络舆论具有言论者身份虚拟、散播信息隐蔽等特点,这就造成网络舆论缺少“把关人”的审核环节,学校难以监管,因此,网络也成为一部分大学生随心所欲宣泄个人情绪的场所。有些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和网络道德缺失,很容易受到蛊惑和煽动,或者好奇心和成名心理作怪,会在网上发布一些关于学校的谣言和虚假信息,一旦受到网友大量关注,点燃学生的不满情绪,这种不负责任的举动很容易引发校园网络舆情危机,造成不可控的状态,严重者甚至会影响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三)舆情内容复杂,具有突发性、群体性的特点

由于高校师生对学校内外、国际国内热点时事都较为关注,且对各类事件的

看法具有自己的见解。因此高校网络舆论呈现出舆情内容复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关心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教科研动态、学术进展、就业与创业、学生工作、校园生活、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等校内信息;关心社会热点、国家改革与发展、突发事件、国内外时事政策等方方面面校外信息。师生通过网络各抒己见,舆论话题内容丰富,观点个性化、多元化。因此,在学生聚集较为密集的高校,一旦有敏感话题出现,就会引起热烈讨论和争鸣,网络舆论具有突发性、群体性特点。

三、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对策

目前不少高校在网络舆论管理方面存在舆情监控不到位、分析研究不深入、引导不及时和应急措施不力等问题,加上高校网络舆论具有传播快、突发性、不可控等特点,更是对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增加了难度。笔者从平台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和素养教育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旨在努力构建和谐、开放、包容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

(一)加强高校网络媒体平台建设,通过议题设置引导校园舆论

进入新媒体时代,高校应认识到网络的传播力量和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改变以往遇到网络突发事件就“删”、“封”、“堵”的被动局面,而要主动顺应网络发展潮流,加强高校自身网络媒体平台建设。通过完善校园网,建立官方QQ、微信、微博等方式加强与师生的沟通交流,给师生提供一个发布述求、宣泄情绪的平台。通过网络平台能及时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利用网络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降低网络舆论突发事件的发生率。通过校园网络媒体进行议题设置,把握引导校园热门话题的主动权,形成舆论气候,用主流声音引导舆论,用更具亲和力的传播方式关注学生、了解学生。

(二)组建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

新媒体时代,拥有众多粉丝的实名认证大V用户、知名专家学者的言论往往能对舆论的走向起到重要影响,通常他们的态度和观点对群体情绪的引导和危机事件的应对和化解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这就是“网络意见领袖”。高校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专家、辅导员、优秀学生干部、心理辅导教师中成立一支校园网络舆论引导队伍,通过建立微信、微博、博客,参与论坛等方式关注学生,用“微语言”与学生加强网络互动,走进学生内心,关注思想动态。同时选拔、培养思想觉悟高、具有一定网络影响力的师生成为“意见领袖”,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增加正能量的传播效果。

(三)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建设,提升网络舆情危机处理能力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舆论环境,针对校园网络舆情特点和校园网络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网络舆论防范预警机制、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网络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校园信息发布制度等,构建网络舆论危机管理长效机制,化危为机,树立学校管理者在校园中的权威形象。倡导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及时公布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对师生反映的集中问题及时调查,认真回复,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话语权,使负面舆论没有生存的土壤。在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要及时、公开、透明地通报事件的发展情况,及时解答网民的疑惑,不让不实信息和偏激言论发酵,形成学校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赢得学生和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四)重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升网络道德自律意识

据调查,大学生群体存在对网络媒介过度依赖、网络传播缺乏理性、网络信息辨别能力不强等问题,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交往行为、身体机能和精神价值等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已经初现端倪,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高校要通过制度规范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信息、甄别信息,提高网络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提倡文明上网,抵制低俗之风,学会积极调试心理和控制情绪,自觉约束自身言行;通过课堂教育和课下教育结合、网上网下互动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

在网络化和信息化时代,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不容忽视,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建设,提升师生网络素养,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加大网络投入,培养舆论引导队伍,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有效性和战斗力,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张琳.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难点与对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7)

[2]马玉琴 马斌毅.高校网络舆论的特殊性与引导机制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2,(12)

[3]方海涛.论高校网络自媒体管理的现状及管理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0)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校园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消费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