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流荣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和医学应对方式的影响
华流荣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和医学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还接受心理护理,并观察2组临床效果。结果 经过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医学应对方式中的应对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屈服和回避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情绪,有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水平和倾向采取积极的医学应对方式。
冠心病;心理干预;自我效能;医学应对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是一种身心疾病,其发病、发展和转归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为94.56%,导致患者会产生许多躯体和行为症状,如胸闷、无力、食欲减退、悲哀面容、活动迟钝等“自我梗死”症状,从而影响病程[1-2]。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理念,是行为决策的重要因素;焦虑和抑郁也是影响个人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3-4]。不同自我效能水平的患者会选择不同疾病医学应对方式,如面对、逃避或屈服。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和医学应对方式的影响,以改善其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维持健康行为。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20例,均符合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并结合心电图或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病情相对稳定;心功能Ⅱ或Ⅲ级;且知情同意。排除病情危重及既往有精神病史、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男70例,女50例;年龄41~74(62.75±7.62)岁;小学及以下32例,初中36例,高中或中专41例,大专及以上11例;月收入<1 000元21例,1 000~3 000元51例,>3 000元48例;病程<2年22例,2~5年64例、>5年34例,将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冠心病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每次约20 min,每周5次,共2周。干预内容包括:①心理支持。与患者亲切交谈,以取得患者信任和支持。倾听患者述说关于疾病的不适,帮助其分析处理疾病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提供宣泄途径,并给予一定鼓励,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②认知干预。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的防治知识,包括介绍冠心病发病原因、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及预防措施,纠正其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使其正确认识冠心病是身心疾病,以消除恐惧心理,提高医学应对能力。③放松训练。指导患者安静舒适坐在或躺在床上,进行呼吸放松训练,嘱其有顺序地先自上而下收缩,放松各组肌肉,最后让全身肌肉松弛,每次进行5~10 min。④建立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做好家属思想工作,鼓励亲友探视和陪护,多与患者交流并积极给予心理和经济上支持,帮助患者进行心理调适,树立战胜疾病勇气,积极配合治疗。⑤对患者进行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指导,动态观察其血脂的控制和血压监测情况、讲解药物应用及紧急情况下的自我救护措施,每日评估患者的依从性,通过个性化的系统心理干预来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提高其治疗和生活方式的依从性,维持健康行为。
1.3 调查工具及方法 ①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月收入、病程等。②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共6个条目,每项以1~10分进行测量,1分表示“毫无自信”,10分表示“非常自信”。 自我效能得分为各条目的总平均分,得分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水平越高。该量表专为慢性病患者设计,Cronbach’s α系数为0.91[5]。③医学应对问卷:该量表20个条目,包含面对、回避和屈服3类应对策略,3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0,0.57,0.74。采用1~4级评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越倾向于使用该项应对方式。该量表适用于各类疾病患者,特别是严重或有生命危险性的慢性患者[6]。2组入组时完成一般资料问卷、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医学应对问卷评定。治疗后,2组患者完成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和医学应对问卷的评定。
2.1 2组自我效能水平比较 2组治疗前自我效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后自我效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自我效能水平比较,分)
2.2 2组医学应对方式比较 2组治疗前医学应对方式量表中面对、回避和屈服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组治疗后面对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回避和屈服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医学应对方式比较,分)
冠心病患者存在较严重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伴有人格缺陷,常常采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实施心理护理对冠心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大多心肌梗死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原因是担心死亡、被遗弃感以及躯体症状等。心肌梗死患者康复后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有一定的心理变化,有的可表现为严重抑郁[5]。本研究中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焦虑和抑郁,其原因:①年轻患者精力旺盛,对自己工作要求较高,有压迫感,造成焦虑甚至影响睡眠;②对疾病认知较差,当出现胸痛等症状产生恐惧感;③无医保,因反复入院带来的较重的经济负担,而产生负面情绪;④因病程长,长期接受药物治疗,对冠心病的预后缺乏信心,采取了回避或屈服等应对方式;⑤因工作忙和认知水平低,导致治疗和饮食生活习惯行为的依从性较差,疾病状况控制较差产生焦虑和抑郁。患者的负性情绪可引起机体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引发心肌缺血,诱发心律失常,导致恶性事件发生。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念,医护人员在临床上不仅要重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还应重视患者心理状况。当发现患者存在不良情绪,应及时了解患者感受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从而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心理护理干预通过教育性和心理治疗性途径,能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行为。
3.1 心理干预对患者自我效能水平的影响 景月娟等[7]的研究指出冠心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较正常人低[7]。自我效能是个体对执行某一特定行为能力大小的主观判断,即个体对执行某一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信心。本研究发现干预组患者接受干预后的自我效能水平高于对照组。因此心理干预不仅能改善患者的情绪,还能提高其自我效能水平。增强自我效能水平具体措施[8]:①检测个体的行为变化;②确定总目标的同时,设立短期可实现的子目标以激励个体努力;③给予奖励和社会支持,以使个体获得不断进取的动力;④通过语言说服曾有过失败经历的患者相信自己也可以成功。在干预过程中,研究者应重视用鼓励性语言对患者进行劝说,进行同伴教育,选择合适的示范对象与其交流,发挥榜样作用,建立良好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有研究指出,经常介绍其他病友成功控制疾病症状的经验可以帮助冠心病患者建立信心,加强自我效能,来实现冠心病患者康复“延长患者生命,恢复期活动、工作能力” 的最终目标。
自我效能对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通过影响健康行为、态度和情绪这两个途径来影响人的健康功能状况和生活质量。研究中发现,冠心病患者生理上的疲劳、疼痛常伴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会影响自身对事物的判断、对疾病恢复的信心和执行健康行为的依从性,降低其自我效能感,因此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心理辅导,制定个性化方案,进行动态观察,增强其自我效能水平。自我效能水平较高的冠心病患者,饮食和生活方式依从性较高;此外,研究者对干预组患者还进行了饮食和生活方式指导,嘱咐家属监督其依从性,发现干预后自我效能水平较高的患者主动摄取低盐、低脂和低胆固醇饮食,多食蔬菜水果;此外某些病情稳定且经医生准许可下床活动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锻炼身体,如散步等,来改善心功能。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与疾病知识及社会支持等密切相关[9]。因此医护人员应扩大范围,而不仅仅针对研究对象,对住院冠心病患者应加大力度开展健康教育以增加患者疾病知识水平,可采取开展讲座、发放健康手册、一对一指导,还要强化疾病观察和药物治疗等知识的教育,强化患者信息支持,把信息支持作为心理干预中的重要部分;此外,除了给予患者专业支持外,应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鼓励患者亲戚、朋友及同事主动关心和支持患者,促进患者自我效能水平的提高。
3.2 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医学应对的影响 压力-评估-应对理论指出,应对是一个过程,是个体不断改变认知和行为,努力适应特定的内部和外部要求的过程,应对的结果使个体产生适应能力[10]。不同疾病的患者常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从而影响疾病的进程和康复。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高,患者因疾病本身致生理功能下降和日常活动受到不同程度限制,加上病程长、迁延不愈和经济负担加重,心理压力大,负性情绪明显增多,有时候采取消极应对方式,这样做会加重病情,影响疾病结局。韩桐师等[11]研究指出慢性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水平与“面对”医学应对方式呈负相关,而与“回避”和“屈服”的应对方式具有正相关。本研究中,心理干预组患者经过干预后的应对方式中“面对”维度得分高于干预组,“回避”和“屈服”得分低于对照组,表明干预组的患者经过心理干预后能对疾病采取积极的医学应对方式。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缓冲应激所造成的压力,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加重应激。“面对”是一种积极应对方式,患者采取面对首先承认疾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能接受自己已经患有冠心病,然后能意识到心理因素、治疗和健康行为的依从性会影响疾病结局,通过努力积极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回避”应对方式可以有效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屈服”应对方式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本研究还发现,经过心理干预的部分冠心病患者由被动变主动,积极向医护人员咨询康复信息,了解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并能主动配合治疗,增强了恢复健康的信心。
3.3 自我效能水平对患者医学应对的影响Bazzazian等[12]研究表明,疾病认知和应对策略与患者调整能力呈正相关,更好的疾病认知和更多有目的性的应对策略能够使糖尿病患者的调整能力得到提升。在本研究中发现,疾病认知较好的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往往较高,相信自己有能力通过提高治疗和执行健康行为的依从性取得较好的疾病结局。因此,在研究中,医护人员除了实施心理干预以外,还重视加强干预组患者的疾病知识教育,耐心解释了患者关于用药、保健和康复等问题,以期提高其自我效能水平,采取积极医学应对方式。
本研究发现通过心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也可以间接影响患者的医学应对方式。冠心病是一种终身不能治愈的慢性疾病,症状的反复发作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患者经过积极面对后发现不能治愈疾病,反而会产生失望情绪,不利于疾病管理,因为患者认为疾病导致的结果严重致自我效能水平降低,一旦疾病出现的结果与自己预期不一致可能会选择消极的应对方式,主观上回避疾病所导致的不可承受的现实。对于此类患者,应纠正其希望痊愈的错误观念,告知冠心病可以通过积极的个人管理可以将病情控制稳定状态,帮助患者疏导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水平,增强后期康复信心,才能产生积极应对。
[1] 杨璧卉,王静. 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调查及心理护理[J]. 吉林医学,2011,32(9):1836-1837
[2] 周英,尤黎明. 冠心病病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836-838
[3] 朱小茼,李建明,陈晓美,等. 心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5):541-542
[4] 彭文,王慧. 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自我效能与抑郁状况的调查[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0B):41-42
[5] 马建琴,徐玲,王淑平,等. 心理社会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S1):18-19
[6] 沈晓红,姜乾金. 医学应对问卷中文版701例测试报告[J]. 中国行为医学,2000,9(1):18-20
[7] 景月娟,郜玉珍,王淑娟. 应用PRECEDE模式分析中青年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24):19-22
[8]BurkeLE,DunbarJacobJ,OrchardJJ,etal.Improvingadherencetocholesterolloweringdiet:abehavioralinterventionstudy[J].PatientEducationandConscell,2005,57(1):134-142
[9] 林琳,易琦峰,李颖,等. 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与自我效能水平相关性调查分析[J]. 齐鲁护理杂志,2014,23(14):61-62
[10] 马海萍,卢惠娟,姚剑英,等. 脊髓损伤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与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0):906-909
[11] 韩桐师,万憬,徐柏,等. 内科门诊慢性病患者焦虑抑郁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9):1321-1323
[12]BazzazianS,BesharatMA.AnexplanatorymodelofadjustmenttotypeIdiabetesbasedonattachment,copyingandself-regulationtheories[J].PsychoHealthMed,2012,17(1):47-58
综 述
10.3969/j.issn.1008-8849.2015.25.041
R473.5
B
1008-8849(2015)25-2839-03
201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