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心理的影响

2015-02-07 03:27苏曼莉李艳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23期
关键词:康复心理评分

苏曼莉,李艳芳

(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湖北 武汉 430022)

早期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心理的影响

苏曼莉,李艳芳

(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湖北 武汉 430022)

目的 探讨早期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心理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的同时,由心理康复医师通过评价制定相应心理治疗方案,进行综合的康复训练和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护理及康复锻炼。观察各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 指数变化,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浆中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 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2组HAMD及NIHSS 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Barthel 指数均显著提高(P均<0.01),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5-HT及NE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中5-HT及NE含量均明显提高(P均<0.01),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 住院脑卒中患者在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进行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其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脑卒中;抑郁;心理护理;神经心理

脑梗死(中风)又称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1]。具有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高的特点。大多数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以失语、偏瘫等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丧失工作能力[2]。抑郁在脑卒中后发生率为40%~50%,发病高峰在卒中后4 周左右。有研究表明:卒中后抑郁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不利影响,易损害其注意力、学习能力及记忆功能。脑卒中后抑郁的严重程度与脑卒中预后有密切关系,如不给予及时治疗,对患者的康复极为不利,会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和生活满意度,增加疾病的病死率。而卒中后早期心理护理能激励患者的思维与精神活动,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笔者采取早期心理护理配合神经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8月在本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2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经脑CT或 MRI 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发病至就诊时间为 48 h 以内。排除意识障碍、痴呆、既往有精神病及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男58例,女62例;年龄56~71岁,平均63.2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62.8±13.5)岁。治疗组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62.2±12.6)岁。2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根据病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脑保护等治疗。同时由护士进行常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进行由专业的康复师进行循序渐进的神经康复训练,包括早期康复师床旁按摩及被动运动良肢位摆放、床上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护理基础上,由心理康复医师通过评价制定相应心理治疗方案,心理护理干预的实施由经过培训的责任护士完成心理干预。心理治疗方法有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理情疗法,森田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系统家庭治疗、团体治疗、音乐治疗等。①脑卒中后1~3 d:由管床医师和责任护士联合进行健康教育,向每个患者或家属介绍治疗、康复计划,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并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管床医师讲解病情,消除患者与家属的紧张、担心、恐惧心理;心理医师指出患者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 耐心地启发患者,使患者充分认识到情绪的变化与病情的变化是紧密相关的。在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疏导、安慰、支持、鼓励患者,调动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其负性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协助患者实现最大限度回归社会的理想。②脑卒中后4~6 d:责任护士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如发现存在心理危机的征象,心理医生及时介入,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进行每日1次,每次50 min的心理干预,此时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CBT)及理情疗法为主。护理人员应采取各种沟通技巧和患者进行沟通,主动和患者进行交谈,态度和蔼,语态亲切并适时点头、微笑、轻声应答。对其提出的疑问,耐心听取,了解患者错误认知的表现和根源,帮助分析原因,应用松弛、暗示等心理疗法消除患者自卑心理。让患者把引起焦虑的原因表达出来,减轻心理压力,达到精神解脱。适当给患者一些保证,从而使患者获得较大的期待效果。③脑卒中后7~10 d:责任护士与患者交谈,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解答其关心的问题,合理运用语言,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提供书报、收音机等,减少患者的孤独感。心理医生向患者讲解平静的心境、乐观自信应对方式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心理防御机制,同时采取每日1次,每次1 h的团体治疗。④脑卒中11 d后:开始对患者进行生物反馈和松弛训练,即在心理医师的指导下,让患者安静舒适地半躺或仰卧在病床上,在特制的音乐磁带的指导下进行深呼吸训练及全身分段肌肉放松训练,同时应用北京博达技术研究所生产的J-PW5型高级电脑肌电生物反馈仪作肌电反馈。⑤脑卒中后14 d内:心理医生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对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患者,针对其心理障碍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采用认知重建的方法,向患者及家属阐述卒中后抑郁的病因、治疗和预后,增强患者治疗康复的信心;矫正认知偏差。为患者提供案例分析,不合逻辑的认知延缓疾病康复,甚至导致病情加重。帮助患者从中真正领悟到不良认知所带来的结果,并找出自身的认知偏差,主动用理性认知代替非理性认知。同时纠正患者的不良应对方式。

1.3 观察指标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评定抑郁程度(正常评分<7分,轻度抑郁评分≥7~18分,中度抑郁评分≥18~24分,重度抑郁评分>24分);采用Barthel 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越高说明生活能力越好),NIHSS评分评定神经系统功能情况(分数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首次评定在康复治疗前24 h内由康复医师、治疗师共同完成。再次评定在治疗4周后仍由两人共同完成。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用血清管采集早晨空腹静脉血4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5-HT及NE的含量。

2 结 果

2.1 2组HAMD、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 治疗前2组HAMD、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HAMD及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P均<0.01),Barthel指数均显著提高(P均<0.01),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见表1。

2.2 2组血浆5-HT及NE水平比较 2组治疗前血浆5-HT及NE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浆中5-HT及NE含量均显著提高(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见表2。

表1 2组治疗前后HAND、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浆5-HT、NE含量比较

3 讨 论

脑卒中患者起病急,病程长,存活者75%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包括肢体、语言和认知方面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4]。脑卒中患者表现除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外还常常伴有情绪障碍,其中抑郁状态较多见;抑郁情绪和心理及其外在行为的变化使卒中患者治疗和康复的积极性降低,对其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有重要影响,可因而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功能康复[5]。因此,脑卒中后患者抑郁情绪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了医学研究的重点课题。

早期护理干预对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不良情绪有很大帮助。干预的最佳时间应从临床治疗开始,患者入院后引导其尽快面对疾病,调整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是心理护理的关键。心理护理作为一种干预措施,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理念,使临床治疗与护理形成一体化模式。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学会控制情绪,改善脑的功能,对脑卒中后抑郁症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并促进躯体功能的康复,对抑郁症患者是非常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7]。

CBT是改变脑卒中患者的认知活动过程,启发和引导脑卒中患者进行合乎理性的逻辑思维,指出其错误的思维方法和由此产生的错误观念,并说服其放弃对自身破坏性的观念和情绪,重新建立神经环路,从而达到矫正认知行为的目的。Nicholld等[4]研究发现脑卒中后抑郁与普通抑郁症极为相似,认知行为心理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也有效。CBT可能具有一种持久的作用,可以保护患者在药物治疗结束后不出现疾病的复发。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治疗组的神经系统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等不良情感障碍的发生,并有利于改善、消除及预防患者的不良心境,提高其生活满意度,进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 贾建平,陈生弟. 神经病学[M]. 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5

[2] 舒春华,王德强,马念,等. 早期心理和情感障碍的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0):15-16

[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张瑞丽,刘丽华.脑卒中患者压力与护理对策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637-638

[5] 赵红玲. 卒中后抑郁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国医刊, 2007,42(8):51-52

[6] 霍丽莉,柳韶真,五娜,等. 早期干预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的研究[J]. 现代护理,2007,13(35):3492-3493

[7] 马艳,李洁,罗利俊,等. 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抑郁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2005,20(6):362

[8] Nicholl CR,Lincoln NB,Muncaster K,et al. Cognitions and post-stroke depression[J]. Br J Clin Psychol,2002,41(Pt 3):221-231

10.3969/j.issn.1008-8849.2015.23.036

R493

B

1008-8849(2015)23-2602-03

2014-06-30

猜你喜欢
康复心理评分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我给爸爸评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Castleman disease in the hepatic-gastric space: A case report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