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萍,涂玲玲,宋海云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根据月经周期分时段调整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效果观察
陈丽萍,涂玲玲,宋海云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目的 观察根据月经周期分时段调整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抗生素治疗,月经来潮第1天或急性炎症发作期给予0.9%氯化钠250mL加头孢替唑钠2.0g静脉滴注2次/d,0.5%甲硝唑氯化钠250mL静脉滴注1次/d,7d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月经干净3d后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和中药保留灌肠,10d为1个疗程。2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均改善明显,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1年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根据月经周期分时段调整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盆腔炎性疾病;月经周期;保留灌肠;汤剂;复发
盆腔炎性疾病是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在生育年龄的妇女中发病率为30%~60%[1],是一种易反复发作且治疗困难的妇科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若未能得到及时、彻底治疗,可导致不孕、宫外孕、慢性盆腔痛,炎症反复发作,从而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且增加家庭与社会经济负担[2]。 因盆腔炎性疾病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近年来我院根据月经周期不同时段盆腔血液循环改变的特点,采用分时段调整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2月在我院根据妇科检查所见,结合患者症状、体征、B超、腹腔镜检查确诊为盆腔炎性疾病患者90例,年龄21~48岁,病程1个月~10年。均有不同程度下腹痛及阴道分泌物增多,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部分患者伴有月经异常、痛经、输卵管炎、卵巢囊肿、异位妊娠、不孕等病史。妇科检查发现:宫颈举痛,宫体压痛,附件区压痛,少数患者出现下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甚至出现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盆腔检查:阴道可见脓性臭味分泌物;宫颈充血、水肿,穹隆饱满,触痛明显;宫体稍大,活动受限。90例患者中人流术后及产后发病者48例,经期有性交史者11例,患有阴道炎者22例,患有性传播疾病者4例,无明显病因者5例。B超检查有盆腔炎性肿块者23例,盆腔积液者31例,输卵管积液、积脓者9例。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观察组45例,年龄21~48岁,平均32.6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3.2年;子宫附件压痛41例,盆腔炎性包块12例。对照组45例,年龄22~47岁,平均32.1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3.5年;子宫附件压痛40例,盆腔炎性包块11例。2组间患病年龄、病程、疾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3]和《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4]的标准进行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①在性活跃期的年轻女性或者具有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若出现下腹痛,并可排除其他引起下腹痛的原因。②宫颈黏液脓性分泌物或阴道分泌物0.9%氯化钠溶液湿片中见到大量白细胞。实验室证实的宫颈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阳性。③妇科检查: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厚或呈条索样改变;宫颈充血、水肿,有宫颈抬举痛,后穹隆饱满,子宫增大有压痛,子宫活动受限;宫骶韧带增粗、触痛。④B型超声或磁共振显示:输卵管增粗,输卵管积液,伴或不伴有盆腔积液、输卵管卵巢肿块。⑤腹腔镜检查发现明显炎症表现、粘连。
1.3 纳入标准 ①知情同意且签署同意书;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③无身体其他系统重大疾病。
1.4 排除标准 ①妊娠和哺乳期妇女;②有原因不能坚持治疗者;③有心、肝、肾等身体其他系统重大疾病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月经来潮第1天或炎症急性发作期给予0.9%氯化钠250mL加头孢替唑钠2.0g静脉滴注2次/d,0.5%甲硝唑氯化钠250mL静脉滴注1次/d,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中药治疗,月经干净3d开始给予中药汤剂内服,药物组成:黄芪、败酱草、红藤、丹参、白花蛇舌草、薏苡仁各20g,牛膝、延胡索、黄柏、赤芍各10g,10d为1个疗程,连续服药3个疗程。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以利湿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活血止痛。肿块明显者增加化瘀散结之品。药物组成:金银花15g,连翘15g,败酱草15g,桃仁10g,牡丹皮15g,乳香8g,没药8g,黄柏10g,益母草15g,薏苡仁30g。湿热重者加车前子15g、栀子10g;肿块明显者加皂角刺15g、浙贝母15g、三棱10g、莪术10g。以上药加水500mL,浸泡30min煎成100mL倒出,再加水300~400mL,煎成100mL,两煎合并,分2次灌肠。药液温度38~41℃,采用14号一次性导尿管插入肛门缓慢推注,药液推注完毕协助患者抬高臀部,保留至少2h以上,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3个疗程。灌肠宜于每晚入睡前进行,灌肠前嘱患者排空膀胱和直肠,灌肠时肛管插入深度至25~30cm以延长药物保留时间,促进药物吸收,有助于充分发挥药物疗效。
1.6 观察指标 对2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化验结果进行比较。随访1年,观察2组复发情况。
1.7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下腹疼痛、脓性分泌物、白带增多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子宫及附件无包块及压痛,实验室检查阴性,1年内无复发。显效:下腹疼痛、脓性分泌物、白带增多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子宫及附件区包块较治疗前缩小>1/2,压痛明显减轻。有效:下腹疼痛、脓性分泌物、白带增多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子宫及附件区包块较治疗前缩小1/2~1/4。无效:下腹疼痛、脓性分泌物、白带增多等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子宫及附件区包块较治疗前未明显缩小或缩小未达1/4。
1.8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2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情况比较 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均改善明显,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2.3 2组复发情况比较 2组出院后均随访观察1年,观察组复发1例(2%),对照组复发16例(36%),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情况比较 例(%)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1;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现代医学认为,女性生殖系统的自然防御功能能够充分抵御致病菌的侵袭,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或产后、人流、不洁性交等不良因素影响下才会导致盆腔感染。盆腔炎性疾病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脆弱类杆菌等,以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多见。近年来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引起的盆腔炎性疾病明显增加[3]。因此广谱抗菌药物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首选药物[5],本次研究中2组选用广谱抗生素头孢替唑钠与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联合用药,均取得明显治疗效果。因月经期盆腔处于充血状态,血液循环较非月经期丰富,给予同等剂量的药物治疗,更多的药物可随血液分布于盆腔,因而在控制临床症状方面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但盆腔炎性疾病常有盆腔组织破坏,导致盆腔粘连、瘢痕,甚至形成包块,单纯西医治疗很难根治,且复发率高。
中医典籍中盆腔炎性疾病散见于“崩漏”“热入血室”“痛经”“带下病”“不孕”等范畴。从中医理论上分析,其病因为经期、产后及手术后血室大开,机体正气虚弱,邪毒乘虚而袭,加之宫腔手术若操作不当,损伤胞脉,外邪也会乘虚而入。由于个体差异,邪毒种类不同,病情也就有缓急轻重之分。王莉娜[6]研究发现,盆腔炎性疾病以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寒湿瘀阻、肝郁脾虚、肝肾不足5种证型为主,各种证型迁延不愈的结果均为胞脉阻滞,由于阻滞不通而致不同程度的痛、坠、带下、月经失调、不孕、癜瘕等并发症。
盆腔炎性疾病病理机制无论外感还是内伤,最终致脏腑虚损、冲任受伤,湿热湿毒壅于胞宫胞络,气血受阻,不通则痛,瘀而为瘕形成本病[7]。故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本研究内服方中薏苡仁、黄柏、牛膝清热燥湿;延胡索活血散瘀、行气止痛;赤芍、丹参具有抗凝血、镇痛、抗炎作用;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抑菌作用明显,可杀灭各种杆菌;黄芪既可减轻内毒素毒性作用,又可补益正气,提高机体抵抗力[8]。本方内服可起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理气止痛的治疗作用。
保留灌肠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利用肠壁半透膜的渗透性[9],药液通过直肠黏膜吸收,再进入血液循环而产生药效作用于全身。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改善盆腔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结缔组织的软化,松解组织粘连,消除局部充血水肿。方中金银花、连翘、败酱草、黄柏清热解毒燥湿;牡丹皮、桃仁凉血散血破血祛瘀、利水消肿;薏苡仁健脾利湿且具散结除脓之功,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止痛[10];三棱、莪术抗菌、抗炎、抗盆腔粘连,可增加血流速度,并促进组织修复[11]。诸药合用,使湿去热除瘀散,胞宫胞络气血畅通而疼痛自止,诸症皆消。灌肠时将药液温度控制在38~41℃,药液入体有暖宫散寒之功效,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多种生物效应叠加,达到清热解毒祛湿、理气止痛、活血化瘀消瘕之目的,使盆腔炎性疾病得以痊愈,减少了复发率。
综上所述,根据月经周期分时段调整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借鉴与参考。
[1] 李颖.参七妇康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126例[J].江苏中医药,2002,23(12):98
[2] 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8
[3]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6-252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5-246
[5] 张韵函,赵科永,李艺.盆腔炎性疾病362例临床观察[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8,31(6):628-629
[6] 王莉娜.慢性盆腔炎辩证分型规律的文献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9(6):362-363
[7] 顾华.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0,25(9):1611-1612
[8] 张成明,于金玲,王海霞,等.黄芪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14(1):47-50
[9] 荆文华,郭秀君.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护理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6A):830-832
[10] 李治.养阴清热解毒法治疗Ⅱ级糖尿病足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10):1049-1051
[11] 蔡永敏,任玉让,王黎,等.最新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45 [收稿日期] 2014-06-25
宋海云,E-mail:2330320069@qq.com
10.3969/j.issn.1008-8849.2015.14.026
R711.33
B
1008-8849(2015)14-15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