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远去,思想永续
——缅怀哲学家汤一介、帕特里克·苏佩斯和俞吾金

2015-02-07 07:27本刊编辑部
哲学分析 2015年1期
关键词:一介佩斯哲学

动态与书评

哲人远去,思想永续
——缅怀哲学家汤一介、帕特里克·苏佩斯和俞吾金

本刊编辑部

2014年,我刊两位顾问北京大学的汤一介先生和斯坦福大学的帕特里克·苏佩斯(Patrick Colonel Suppes)先生和一位编委复旦大学的俞吾金先生相继辞世。这不仅是我刊的巨大损失,更是哲学界的巨大损失。在本刊进入新一年的工作周期之际,编辑部的全体成员以沉痛的心情缅怀三位哲人,感谢他们在本刊创立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奉献与真诚帮助,相信他们的学思与精神会永远留存于世。

汤一介先生是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儒藏》编纂与研究”重大专项首席专家、《儒藏》总编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于2014年9月9日在北京辞世,享年88岁。汤先生在魏晋玄学、早期道教、佛学、儒学、中西文化关系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领域均有高深造诣,主要论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英文)《在非有非无之间》《非实非虚集》《昔不至今》《佛教与中国文化》《和而不同》《我的哲学之路》《儒学十论及外五篇》《瞩望新轴心时代》等,以上著作皆收入十卷本的《汤一介集》。上世纪80年代,汤先生创办中国文化书院,成为文化热的引领者,2003年汤先生以76岁高龄,发起并主持《儒藏》工程,2011年汤先生主编完成了九卷本《中国儒学史》,这些工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汤先生所提出的“和而不同”、“普遍和谐”、“内在超越”以及“新轴心时代”、“走出中西古今之争”等一系列问题,以哲学家的高远见识,深刻推动了学术界以及文化界对传统哲学与现代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汤先生一生致力为学,秉承“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八个大字,深刻诠释了究天人之际、探寻真善美的学术自觉,以及兼济天下的知识分子情怀。2014年十卷本的《汤一介集》出版之际,我刊总编童世骏教授在《光明日报》撰写书评《汤一介对中国哲学的思考——写在〈汤一介集〉出版之时》,盛赞先生做到了“学习和创造的统一”、“坚守与开放的统一”以及“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不仅在汤一介先生对中国哲学的思考中,而且在他对整个中国文化的思考中,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思考中,都体现了一个优秀的学术共同体成员的宝贵品质。”

作为本刊创立时的顾问,汤一介先生曾给予本刊热诚的关注与支持。汤先生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发展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及其家国情怀与人格魅力,将成为进一步办好我刊的宝贵精神财富。

帕特里克·苏佩斯先生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曾担任美国哲学学会主席、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国际协会“逻辑、方法论与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席、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协会主席等职务,是美国国家科学家勋章获得者,他于2014年11月17日在美国加州辞世,享年92岁。苏佩斯先生在数学心理学、科学哲学、测量理论、量子力学的基础、决定理论、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有《逻辑导论》(Introduction to Logic)《公理集合论》(Axiomatic Set Theory)《数理逻辑初级教程》(A First Course in Mathematical Logic)《概率数学》(Probabilistic Metaphysics)以及凝结了苏佩斯先生毕生心血、荣获2003年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拉卡托斯奖的《科学结构的表征与不变性》(Representation and Invariance of Scientific Structures)。他的《逻辑导论》一书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译为中文,成为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逻辑学界的入门教材,《科学结构的表征与不变性》一书于2011年被译为中文,本书是苏佩斯先生一生科学哲学思想的总结,开辟了科学哲学研究的公理化道路。

作为本创刊时的顾问,苏佩斯先生曾给予本刊多方面的支持。2011年7月他在86岁高龄时,出席了本刊举办的“第二届《哲学分析》讲堂”,作为主讲嘉宾,他富有激情地发表了关于“合理性与自由”的演讲,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晓力教授对这次演讲进行了点评。本刊2012年第2期以“合理性与自由的认知科学进路”为题对此次讲堂作了详细报道。在演讲结束之后,进行了《科学结构的表征与不变性》一书的中文版首发式,他在每本书上的亲笔签名,为每一位持有者留下了永久的珍贵纪念。

俞吾金先生是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所长,国内哲学界首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和985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的负责人、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的副理事长,他于2014年10月31日辞世,享年66岁。俞吾金先生在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美学等研究领域著述宏富,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资深教授刘放桐先生评价道:“能在哲学的众多领域中都做到出类拔萃、达到相当高的学术成就,在目前的国内学界,除了俞吾金,还真找不到第二个可以与之匹敌的人。”俞先生主编了《现代外国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年度报告》《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等多种刊物或丛书,并与刘放桐教授共同主编了《西方哲学通史》(10卷本),出版了个人专著20多部,包括《被遮蔽的马克思》《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意识形态论》《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实践诠释学:重新解读马克思哲学与一般哲学理论》《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问题域的转换:对马克思和黑格尔关系的当代解读》以及《生存的困惑:西方哲学文化精神探要》《文化密码破译》《寻找新的价值坐标:世纪之交的哲学文化反思》《问题域外的问题: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探要》《传统重估与思想移位》《杜威、实用主义与现代哲学》《实践与自由》《生活与思考》等,此外还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学术界誉为“最富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俞先生勤勉治学,以“追求真理”为第一动机,并致力于“让哲学说中国话”。其研究中所渗透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是哲学家对时代发展的有力回应。

作为本刊的编委,俞先生对本刊的支持是全方位的。在刊物创办之初,稿源紧张之时,俞先生慨然赐稿《价值四论》(刊登在本刊2010年第2期)。2012年4月,本刊举办“第四届《哲学分析》论坛——俞吾金学术思想全国研讨会”,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围绕俞吾金先生的代表性著作《意识形态论》《问题域的转换》《实践与自由》《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去魅与重建》等展开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并先后发表两期专题,总计八篇论文,包括六篇评论文章以及俞吾金先生的两篇回应文章:《理解、批判与构成》《再论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去魅与重建》。①2012年第6期:俞吾金学术思想专题讨论之一,有韩水法、王凤才、徐长福的文章及俞吾金回应文章《理解、批判与构成》);2013年第1期:俞吾金学术思想专题讨论之二,有陈卫平、杨国荣、张曙光及俞吾金回应文章《再论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去魅与重建》。在这两组学术交锋中,俞先生的坦诚直率,“淳淳然有君子之风”,成为学界美谈。

俞先生一直关心本刊的发展。他在一份推荐信中称《哲学分析》是一本“有特色的、有发展潜力的哲学刊物”,“是哲学界的一枝奇葩”,他的评价对本刊的发展起到了良好推荐作用。本刊在创刊不久就被评选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近几年来,还相继被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知名院校评为校内承认的核心期刊。

哲人远去,思想永续。本刊将继续在汤一介、帕特里克·苏佩斯和俞吾金三位哲学家的精神鼓舞下,为哲学思想的传承与学术的发展尽责尽力,全力办好刊物,以告慰在天之灵。

(责任编辑:肖志珂)

猜你喜欢
一介佩斯哲学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汤一介:自由的思想最重要
菱的哲学
A GIRL SPINNING GOLD THREAD
汤一介、乐黛云夫妇的藏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先生之风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