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哲学精神”专题讨论之一

2015-02-07 07:27周理乾,索伦·布赫尔
哲学分析 2015年1期
关键词:专题讨论品格信息时代

哲学专题讨论

“信息时代的哲学精神”专题讨论之一

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届《哲学分析》论坛:信息时代的哲学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的三篇论文以及邬焜教授的回应文章。

周理乾博士和哥本哈根大学索伦·布赫尔(SørenBrier)教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哲学?》认为邬焜的信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传统和20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解放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叛逆,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邬焜哲学体系中的信息与日常生活意义上的信息并不相同,因此,不是真正关于“信息”的哲学。文章认为,一个合理的信息哲学理论应当运用符号信息理论的方法,建立一个涵盖客观规律、主观意义和主体间规范的跨学科框架。

钟义信教授的《从信息科学视角看〈信息哲学〉》一文从“总体风格:和而不同”、“‘存在分割’:哲理开路”、“基本概念:异曲同工”、“‘认识论信息’:相映成趣”以及“‘信息中介’与‘信息转换’:各有发现”等五个方面对我国信息哲学和信息科学研究天然默契的性质进行了论证。

肖峰教授在《信息哲学并未带来“全新的哲学革命”》中指出,信息和精神属于同一序列的存在,对信息的哲学分析也绕不开“实在”、“不实在”,“主观”、“客观”的传统哲学分析框架,所以基于“三分法”的信息哲学归根结底还是一种“两分法”,因此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全新的哲学革命”。

邬焜教授以《信息哲学的独特韵味及其超然品格》一文对上述三篇论文予以了回应。文章强调:信息哲学不是日常经验和实用信息科学的功能性解释的附庸,信息所具有的普遍性品格超越了符号信息学的狭隘视野;客观和主观、实在和不实在这两种分类的子项中存在相互交叉和重叠的部分,由这两种分类模式的交叉分类,并结合与现实世界领域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便形成了一种关于存在领域的三分法:物质(客观实在)、客观信息(客观不实在)、精神(主观不实在)。由于客观信息是传统哲学未曾揭示的全新存在领域,所以,信息哲学便导致了哲学的全新革命。由于跨越了从哲学到科学,再到工程技术学的所有人类知识的层次,所以,统一信息科学乃是一门顶天立地的学科体系。文章还从信息所具有的普遍性品格、哲学和科学研究的统一性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当代复杂信息系统思维方式的结合等方面探讨了我国信息哲学和信息科学研究天然默契的原因。

猜你喜欢
专题讨论品格信息时代
CBL联合专题讨论教学法在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第10届天然存在的放射性物质国际专题讨论会
——未来:残留物在循环经济中的应用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