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连接“学”与“教”的枢纽

2015-02-05 00:29周晓燕
关键词:以学定教先学后教问题

周晓燕

摘要:本文结合一节《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教学案例中的几个片段来分析问题是连接“学”与“教”的枢纽这一命题。

关键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0-084-1一、学生先学,学什么?

[片断一] 学生根据课前的自学尝试中的“我的疑问”部分,自己提出问题,班内先行解答。

生1:在书上“想一想”中,一盘桃子平均分给两个猴子,是不是四分之二和二分之一两个答案都可以?

生2:我认为二分之一是对的,因为一盘桃平均分给两只猴子,只要将这盘桃平均分成两份,每只小猴子分得其中的一份。

生3:我来回答你这个问题,那个四分之二的答案是根据桃子的个数分的,四个桃子,每个小猴分到两个,2是4的四分之二,这个问题没必要按照个数分。

生4:四分之二也应该是对的吧,就是不够简便。

生5:我认为都对,上学期我们学过二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的,但是二分之一更好,更简便。

[分析] 先“学”的最大优势在于突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教学可以有的放矢。在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学”的确学有成效,学有所得,也学有所问,这样带着思考和问题的自学是有意义的,属于有效学习的环节。如果这个学生没有理解将4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来平均分,他就想不到二分之一这个分数。但是4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两个桃子又给他一些干扰,所以学生才会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导学的模式中,学生的内部解决应该视作一个“亮点环节”:一是学生的学有层次性,有的问题的确能够通过学生来帮助其他人“解惑”。二是由一个学生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和关注,使得课堂更有参与度。学生不好解决的问题或者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先学,学什么呢?不在于学生能说出多少知识点,就在于学出问题来。

二、教师后教,怎样教?

[片断二] 师:我也来给你们分一分吧(课件出示一个盒子)

师:我想将这一盒桃平均分给第一组的同学,每人分得这盒桃的几分之几?

生:六分之一。

师:这么肯定?连盒中有几个桃都不知道哎?

生:不需要知道,只要知道平均分给几个同学就好了。

师:还是看一下吧,盒子中正好十二个桃子。每人分得几个?

生:2个。

师:2个桃子还用六分之一表示啊?

(小小的讨论后)

……

[分析] 这个教学过程的成功在于教师准确把握住问题的“尺寸”。学生学习本课的盲点在于容易将每份的个数与分数混淆起来。相互干扰,教师教学时先将“若干个桃”以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装入一个盒子中,帮助学生建立“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概念。学生明明知道分的是多个桃,但就是不会受到影响,等到根深蒂固时,教师再将“一盒桃”展示在大家面前,让学生来辨析分数。这样的方法解决了学生认知的主要矛盾,要知道,让学生产生“把多个桃装进一个盒子”意识要比“装好了放给你看一看”困难很多。

三、学生学到什么?

[片断三] 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一题是“12个圆,你可以表示出它们的几分之几”

师:除了刚才所说的这些分数,你还可以用这幅图表示出几分之几?

生:我还可以表示出它的二十四分之一。

师:愿闻其详,请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生:既然我们可以把几个圆看成一份,那我想我也可以把半个圆看成一份,这样12个圆就平均分成24份,于是产生了二十四分之一。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生齐:明白了)不得不为你的创造力鼓掌。

[分析] 不得不佩服这位学生的良好的数学意识,但分析下来,这又是必然结果。“先学后教”让课堂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师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开拓,来创造。串联在“学”与“教”之间的问题被解决了,学生就有了发挥的空间和余地,有了尝试的舞台。这样的课堂学习比一般的教学模式抬高了一个平台。学生在其中收获的也不仅仅是平面的知识,还有立体的能力和开展研究的方法等等。

综上所述,好的教学不是要处处均匀用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行为之前,要有准确的定位,要知道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要放手让学生去猜、去想、去闯,然后再根据反馈情况确定教什么,怎样去教。这正是经典课堂的高明之处。endprint

猜你喜欢
以学定教先学后教问题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浅议“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正视“先学后教”教育理论的弊端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