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德育思想起源发展及意义

2015-02-05 22:13樊亚蓉王小平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60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087
湘潮(上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德育思想意义

樊亚蓉 王小平(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60;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087)



中华传统德育思想起源发展及意义

樊亚蓉王小平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60;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087)

摘要:在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工作中,我们不可忘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德育思想。中华德育思想中有很多内容有助于建设一个法治国家。本文从中华德育思想的起源、发展以及对当今依法治国的意义等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天论传统;德育思想;意义

王小平,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中国古代社会就十分重视公民的道德建设,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成体系的道德教育思想。这些传统的德育思想在当今依法治国中有相当的意义。

一、中华传统德育思想的发展演变

(一)人要有道德的观念的缘起

什么是“德育”呢?一般说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地说,“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狭义地说,“德育”就是指道德教育。本文所探讨的“德育”就是指“以道德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教育”。在讲德育思想之前,需要讲一讲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德观的来由。《左传》里有一篇《宫之奇谏假道》,其中有一段这样的话: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大意是说虞国大臣宫之奇劝谏虞国国君不要借道给晋国。虞君说他有上天可以依赖。而宫之奇则恳切地劝谏虞君说“皇天”看重的是德行。只要德行修明,就可以得到“皇天”的庇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虞君相信上天庇佑自己的想法是靠不住的。因为假如晋人也修行德政,上天也是会庇佑晋人的。宫之奇的立论包含着中国古代一个很重要的政治思想。那就是世俗政权是否能得到上天保佑完全取决于国家治理是否依据德行,与祭品丰厚没有多大关系。可是这个观念从何而来呢?

在整个夏、商时代,道德教育主要是以家庭教育和社会生产的行为规范为主。道德观念进步缓慢。周灭商以后,周人需要给自己的政权寻找一个合法的理论依据。中国自古就有天论的传统,周王朝的理论家们就在这个传统的基础之上发明了“德”这个概念,并把这个概念与自古而来的天论联系起来,确立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依据。换句话说,他们要让人们相信周人取得政权是因为周人德行修明。这就是中国古代天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以德论天。原本属于自然物的天有了人文的意义。说服别人的同时,周人似乎也说服了自己,把“敬德修德”当作了一件大事。到宫之奇的时代,“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已经成了一条不需要论证的道理,所以,在《左传》里,像宫之奇一样劝谏虞君的说辞并不少见。

到了后代,孔子的儒家学说盛行起来,其核心思想是“仁”。“仁”是孔子为儒家学说确立的最高的道德标准、道德准则和道德境界。根据儒家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这就是较早的成体系的中国古代道德准则。孔子的得意弟子子产就曾经说过,“德,国家之基也”的话。

孔子给人们确立了一个准则,但没有说明人为什么要做到“仁”,这个任务由后来的儒家人物孟子完成。孟子认为人之所以要奉行“仁”的原则,是因为人“性本善”。他论证了人生来有“不忍之心”后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人之区别于禽兽就在于这四“心”,也可以说是四种品质。若没有外力阻挠破坏,这四种品质则可以在人的内心发展成一种道德,一种儒家学说所推崇的“仁义礼智”的道德。见(参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复旦大学杨泽波教授认为孟子论证了“人应该为善”,而且还把这一观点根据安顿在了“以天论德”的思想中,也就是说人心的善是上天赋予的。这正好与中国古代天论的“以德论天”呼应起来,完成了一个相互论证的过程。这样,原来的论证国家政权合法性的理论与支持民众个人生活的理念合流了。这种人生需要道德准则规范的理念从儒家学说发源,一直是其他各家学说热衷探讨的问题。法家的荀子论证道德必要性与孟子很相似,他认为人要道德是因为人应该有道德,只是他的个人道德的完成主要是“以‘经制事功’为己任,试图让道德仅仅在个体的功成名就中获得其完整意义。”虽然,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对人类需要道德准则,道德准则如何体现这些问题的看法有变化,但核心是一致的,那就是无论道德从人的内心成长起来,还是道德可以促进社会更加融洽地向前发展,人类社会是需要道德的。而这一理念的确立,孟子的贡献是最大的。

(二)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演变

从西汉到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德育思想演变的最重要的时期。西汉王朝建立初期,国家的政治思想还是儒道混杂。到后来,帝国的理论家们如陆贾、贾谊等都深刻反思了亡秦的教训,认为忽略德育是秦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寻找长远的根本理论的努力,终于走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步。为了维持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帝国的政治制度运行,儒家的代表人物董仲舒以先秦的儒家的宗法思想为核心,杂以阴阳法家思想,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提出了“三纲五常”之说。以此为根基的德育学说成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事实证明,董仲舒的体系在维护封建的中央集权王朝统治方面十分有效。在魏晋时期,儒学先后经受住了玄学和禅宗的挑战。从而儒家提出的“三纲五常”的体系更加强化了。

唐代的统治者们一度十分崇仰佛教和道教,引起了儒家人物的反对,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文学家韩愈。为从理论上批驳佛道的悖谬,韩愈提出了“道统说”。在教育中,韩愈“突出先王之教,重视师道传承”。到了宋代,一个儒家文化的辉煌时代到来了。主要是因为宋代的统治者看到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动荡局势,十分重视德育。在政府的支持下,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儒家学者,他们前后一脉相承,推动产生了“宋明理学”。宋代理学的宗师们,如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和朱熹各自都有自己的德育思想论说,至朱熹成为一套完备的体系。其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具体地说,就是要以“居敬、穷理、立志、笃行”的功夫来修养自己的身心。朱熹甚至亲自开办私人高等讲学学校白鹿洞书院来宣讲推行自己的德育思想。

与理学并起而影响及于后世的有宋代的心学。其创始人为南宋的陆九渊,他上追孟子的心性论,吸取先贤二程的理学思想,提出“心即理”,将理学家原来当作道德本体的“理”换成了“心”。从而,使德育的重点发生转移,即“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明代的王阳明是陆九渊“心即理”理念的继承发扬者。他秉承陆九渊的思想提出了影响极大的“致良知”学说。在王阳明看来,“良知”一是可以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二是可以消融邪思妄念;三是生物的功能。实际上,第二个功能还是本源于孟子的“心性本善”。

到了清代,具有初步民主意识的德育学说开始出现,代表人物是黄宗羲。他的德育思想以反对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为开端,提倡功利主义。但是事实上,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自孔子起,至王阳明终,本身就是一个整体。黄宗羲对封建道德德育思想的批判既是对前一个时代的总结,更是对后一个时代的开启,应该算作近代德育思想的开端。

二、中华传统德育思想在依法治国中的意义

中华传统的德育思想发展了几乎两千五百年。因为众多的思想家的推动,面目变化很大。孔子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在对人民实行法律强制惩罚之前首先要教育他们,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虽然这一说法是两千多年前提出来的,但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2000年6月,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到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他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

中华传统德育思想具体的内容有种种,但是,其目的都是教育大家要处理好与个人密切的几种关系。就传统的德育思想来说,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让个人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奋斗,弘扬厚德载物和尚中贵和的精神,可以培育谦逊礼让的君子之风,把许多小的矛盾限制在宽容和调解的范围,减少司法方面的工作。弘扬见利思义、博爱大众的理念,可以促进一种积极的社会氛围的出现。当然,若按照古代的“修齐治平”的理念来理解和指导中华传统德育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也是可以的。“修”就是“修身、修养”,不仅要求学生们、青年人,也要要求中年人、老年人。对于家庭、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就包含在“修身、修养”之中。“齐”就是“齐家”,强调个人对家庭的责任与权利的统一,“孝悌”是一个比较具体的衡量标准;一个人只有明确自己对个体的家庭的责任,并能做到勇于承担责任才有可能做到对国家负责,这种负责的精神可以以是否“忠于人民、忠于国家”的行为来考察。囿于革命时代提出的话语体系,一味排斥“忠孝”的做法应当得到修正。因此,在使用“权威性和强制手段”的法律之前,弘扬中华传统德育思想中的积极理念是大有益于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的。

参考文献:

[1]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

[2][4]左传.杨伯峻前言,蒋冀骋标点[M].长沙:岳麓书社,1988.

[3]杨泽波.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道德底蕴——以孟子为中心[M].天津社会科学,2006,(2):48-51.

[5]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61.

作者简介:樊亚蓉,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政治理论与法学教育。

收稿日期:2015- 8- 7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9-0073-02

猜你喜欢
德育思想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k”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
有意义和无意义
借鉴儒家德育思想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中职校德育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模式研究
浅议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