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2015-05-29 04:37葛宗叶
教师·中 2015年5期
关键词:德育思想启示大学

葛宗叶

摘要:《大学》是我国古代教育的路线和方针,以“三纲领”为总目标,以“八条目”为具体内容和方法,以“修身”为中心任务。《大学》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德育实践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提高道德认识为起点,德育为先;以“修身”为基础,教会学生做人;以引导道德实践为趋归。

关键词:《大学》; 德育思想;启示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记述的是孔子和曾子的思想,全文1832字。《大学》不仅充满着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和伦理观,也洋溢着古人治学修身的德育思想。用现代意识来解构《大学》,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我国古代德育的大纲。“三纲领”是中国古代德育的总纲领,“八条目”是中国古代德育的具体措施和主要内容,“修身”是中国古代德育的中心任务。在探索我国高校德育发展的今天,《大学》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大学》德育目标的阐释

(1)“三纲领”——《大学》德育的总目标。“三纲领”指“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纲领”的第一条“在明明德”是对受教育者提出的主体目标,目的在于发扬光大人们的优良品德,指出了大学之道的本质和目标;第二条“在亲民”是对受教育者提出的行为目标,目的在于亲爱人民,培养对人民的感情;第三条“在止于至善”是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综合目标,目的在于达到最美好的品德境界。因此“三纲领”其实只是一条纲领,就是古代大学的教育方针,这一教育方针强调的是品德修养。

(2)“八条目”——《大学》德育的具体内容和主要方法。八条目就是:“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八条目”从宏观到微观,前三条“平天下”“治国”“齐家”是“亲民”的内容,后五条目是自我修养的内容和方法,但不可分割。其中核心问题是修身。“明明德”是八条目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将美好的德行处处发扬光大。

《大学》蕴含的德育方法有四种:其一,格物法。按照宋代大儒朱熹的解释,格物就是穷尽事物本身存在的道理。要完成“明明德”“亲民”的德育任务,首先要提高道德认识,要“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其二,慎独法。慎独就是在没有周围人监督的情况下,能以道德规范管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自己的言行不违背道德准则。《大学》以慎独法作为“诚意”“正心”的方法。即“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其三,躬行法。儒家很重视德育躬行,不仅从幼儿起重视洒扫和进退的行为实践,而且在培养“士”的后期教育中,一直强调“听其言,察其行”,把“行”贯彻于德育过程始终。其四,榜样法。《大学》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安邦的基础,提出“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2]都是在谈榜样示范的重要性,都是要人们“见贤思齐”。

二、《大学》德育思想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格物到平天下的全过程中,从前后连续的八大环节里,实际上存在着《大学》关于德育过程的三大主要阶段:认识、情感、力行。《大学》认为,德育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认识,把德育过程建立在“致知”的基础上。《大学》把诚意、正心紧挨着格物、致知之后而论述,就说明《大学》把情感的培养作为道德过程的第二阶段。在儒家学者看来,修身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德治”,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治、平中贯彻着一个“行”字,说明《大学》把身体力行,躬身践履作为德育过程的第三阶段。《大学》关于德育过程三个阶段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德育实践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1)以提高道德认识为起点。《大学》讲道德教育过程,首先从“格物”“致知”开始。根据《大学》整体精神和儒家大要主旨,《大学》“经”文里的所格之“物”和所致之“知”,是特指对人道和人的善恶关系的认识,目的是通过教育和学习,能知孝、知悌、知义、知信,懂是非、辨善恶。就道德教育来讲,它揭示了一个重要原则,即道德教育要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就不会有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存在的一些特点,特别是90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思维方式等方面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现代性。因此,高校在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时,应注重培养其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将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中“个人修身”“天人合一”的理念贯穿于这个过程当中,让学生在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之前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知识和理论。在实施这一理念的教育时,学校应注意到学生

个体的差异性和其发展的阶段性,针对不同程度、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因材施教原则。高校德育工作者,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将历史再现于学生眼前,通过生动的成功事例来加深其对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中这一理念的印象,并转移到自身的道德培养。通过一定的引导,将这些理念自然化为学生自身的修养。

(2)以“修身”为基础,教会学生做人。

“修身”就是强调道德培养过程中的自身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的养成和培育。《大学》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修身”是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八条目”是“修身”的前提、内容、方法和目的,又是“修身”的应用,是从内到外的修养,是从“小我”到“大我”的修养。

在我国高校德育过程中,也必须把“修身”放在首位,以“修身”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前提。高校德育强调个体道德的修养,加强个体自身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养成。将“个人修身”的理念内化为学生自我修养的思维,进而再将“内省”“体悟”等修养的方法引导给学生,使之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借鉴古代道德的人格修养、传统道德中的立志教育等,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人。教育者也应更新观念,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进行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化教育效果。

(3)以引导道德实践为趋归。为把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转化为内在品质,使其成为真正具有“明德”“亲民”“至善”的道德之人,《大学》更重道德实践,把“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道德教育根本之趋归。治国之道主要取决每个家庭内部的慈、孝、悌等规范被遵从践履的实际情况,而家齐与否又主要取决个人自身修养的功夫和以身作则的行为表现。道德行为是人们道德品质的实际表现,也是衡量道德境界高低、品质好坏的客观依据。这就要求在实施道德教育的具体过程中,要把引导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任务和趋归。《大学》最后把道德教育引向“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和实际锻炼,使受教育者具备“社会国家”视界,推动他们直接进入社会实践的宏大舞台,这对我们改善和加强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很有启发。

当前我国的德育工作要有成效,必须高举“生活即德育”的思想,并赋予它以新时代的内容,让德育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中去。因此,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高校学生既有服务社会之“心”,又有服务社会之“能”。

参考文献:

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北京:中华书局,2006.

邓球柏.大学中庸通说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德育思想启示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借鉴儒家德育思想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渗透隐性德育思想的研究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中职校德育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