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角解读教材展示更高效课堂

2015-05-29 12:11卜文龙
教师·中 2015年5期
关键词:多视角

卜文龙

摘要:精心解读教材、设计教案,实行个性化教学;深入研读教材、用好教材,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努力构建高效课堂。重视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将教材作为重要资源,深入研究如何挖掘和赋予教材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多视角;解读教材;课程转化

正确、深入、全面地解读教材,就是我们构建高效课堂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充分认识解读教材的必要性,理解教学中如何对教材进行整体构建。事实证明,多视角解读教材是教师领悟正式课程、设计和实施操作课程,优化学生经验的关键环节。

一、依据课标,解读教材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既要关注教材的知识体系,还应体会教材蕴含的思想方法及教学思路等。教师认真对照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是展开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同时也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教学设计的好坏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首先,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出发;其次,确定“学什么”;最后,教学设计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以生活与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为例,课程标准要求至少可分解为:①说明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②明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术语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意义上使用;③举例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④体会主观唯心主义犯错误的原因,同时也应领会到主观唯心主义对人生发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教师应多角度解读这些资源,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丰富对概念的理解,最后回归课程标准,帮助学生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重要概念。

二、结合需求,解读教材

第一,要将知识逻辑与学生的认知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学生认知的需求,越是符合学生认知逻辑的教学,越是能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第二,教学应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权,在经济生活《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中,涉及的现实生活热点问题较多,学生较感兴趣,但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了解较少,因此理解本课内容有一定难度。针对这种情况,要善于整合教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中要使学生具有分析就业形势的能力,能够解释市场经济中为什么存在失业现象。

三、融合知识,解读教材

教师如何将学科知识有效地融入教材解读过程里,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学中,教学内容比较少,也比较直观,如果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平铺直叙或反复赘述,无疑是低效的。

教师1选择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即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内容及其优越性。

教师2选择构建概念为抓手,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任务:通过组织材料阅读、课堂学习讨论以及社会走访、调查等形式,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大作用,体会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感受关心人民代表大会工作,关心国家大事。明确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无疑,教师2是比较成功的。教师不能只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更要让学生懂得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由来,明确适合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列举并分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懂得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不同的解读方式,体现出教师不同的理念和学识水平。

四、建构理论,解读教材

以建构理论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更有效学习为目标指向,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和认知基础,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是至关重要的。以上一则教学设计为例,教师2在理论指导下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环节,呈现出更加高效的课堂。事实证明,以不同理论指导教材解读,必将优化教学设计和呈现课堂特征。

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师理解、领悟、反思、实施教材的能力也应不断地发展,教师应将教材作为重要的资源,深入研究如何挖掘教材,并赋予教材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李宗飞前概念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基础教育研究,2005(05).

卢俊勇,陶青教材、教学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中介作用教师教育研究,2011(03):36—39.

作者简介:吴国峰(1975—),男,广东雷州人,硕士,广东省科技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多视角
多视角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浅论莫言的小说创作特色
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与行为影响的多视角研究
论女性声乐的艺术研究
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与行为影响的多视角探讨
基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多视角分析
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与行为影响的多视角分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多视角劳务派遣员工同工不同酬的现状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