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演进方式

2015-02-05 22:13李俊斌王丽娟中共达州市委党校四川达州635000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湘潮(上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改革开放

李俊斌 王丽娟(中共达州市委党校 四川 达州 635000;绵阳师范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演进方式

李俊斌王丽娟
(中共达州市委党校四川达州635000;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推进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恢复性重构、创造性建设、体系化发展和大众化表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话语支撑。

关键词:改革开放;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演进方式

王丽娟,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表明,主流意识形态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因此,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反映、适应和服务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具有高度的整合力、强大的传播力和普遍的感召力。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推进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恢复性重建、创造性建设、体系化发展和大众化表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话语支撑。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恢复性重构

20世纪60~70年代,新中国经过了一场“文革”十年灾难的重创,期间偏离了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应然轨道,消解了社会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忠实信仰与执着追求。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必须率先开展思想领域的解放运动,彻底消除“文革”意识及思维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破坏作用,有效规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意识形态危机。

科学认识和客观评价毛泽东思想,是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不可回避的首要话题。1977年7月,邓小平提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我们党的事业、社会主义的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推向前进。”[2]只有确保毛泽东思想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严格划清毛泽东思想的正确理论与毛泽东本人晚年错误之间的界限,才不至于割裂、歪曲和损害毛泽东思想,才能回归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上来。“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定位和全新提法,为冲破“两个凡是”之思想迷障提供了有力的批判武器。要纠正和扭转“两个凡是”的谬误方针,就必须进行“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3]邓小平公开地支持1978年5月刊发在《理论动态》(中央党校内部刊物)上的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加快了拨乱反正的步伐,“逐渐汇成一股解放思想的潮流,对‘两个凡是’的禁区形成了强大冲击,从而加速了党和国家历史性转折的实现。”[4]

重新恢复、确立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性转换找到了着力点。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回击了当时出现的淡化、拒斥、消除、替代主流意识形态等攻击共产党执政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适时地将“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伟大号召,这个号召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思想内容,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是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保持勃勃生机的前提条件,“事实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底色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只有不懈坚持“解放思想”和切实做到“实事求是”,才能顺利发展党的指导思想和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指出,必须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开展现代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向其他国家学习与借鉴,但学习借鉴的目的不在于一味地模仿他国经验和照搬他国模式,而是在综合其失败教训与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吸收,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实践,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主体内容,成为指导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石和思想源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与践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焕发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生机与活力,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回归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场域。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创造性建设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环境。从国际环境来看,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导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及其意识形态遭受了严重挫折,“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社会主义失败论”等论断对社会主义持悲观情绪甚至诋毁态度,“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等社会思潮迅速充斥和力图抢占全球意识形态市场,特别是“历史终结论”宣称,“在历史的终结点上,自由民主已经没有一个意识形态上的强敌。”[5]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社会在经济成分、社会阶层、组织形式、文化意识、就业方式、利益分配和精神生活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复杂、多样和尖锐的矛盾与冲突,考验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挑战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为了有效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起的文化攻势,切实处理我国社会转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吸取苏共垮台、苏联溃败的历史教训,始终不渝地从“管党治党”角度加强执政党建设。通过加强执政党建设,提高党统领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能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公信力,从而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牢记和不负邓小平关于“聚精会神抓党建”的政治嘱托,开启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代背景下的党建新征程。党的十五大对党的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强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要从思想、组织和作风等三个方面协调推进,以提高党治国理政的水平和增强党拒腐防变的能力。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这是江泽民首次完整地全面地表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炼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执政宗旨及历史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源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由三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理论命题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物质保障;“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思想引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价值归宿。这三个理论命题的内在联动,破解了长期执政过程中“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密码,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丰富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内容。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列写入党章和共同纳入指导思想。江泽民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而这种一脉相承就是既不断继承又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是我们共产党人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真理的统一体”。[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创新的又一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和提出了新要求,展现了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以执政党建设为依托,创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理路。

三、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系化发展

进入新世纪,国际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为我国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参与国际政治对话、进行跨国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机遇和广阔平台,同时也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文化领域进行意识形态输出提供了便利条件。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把我国尚处起步阶段的意识形态工作卷入了和世界不同国家意识形态相互竞争、斗争、借鉴的一个新舞台。”[7]裹挟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及其行为方式向我国进行强势渗透,旨在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的和平演变或整体置换。面对挑战与机遇共存的文化生态及意识形态环境,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紧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体系建设,以服务新世纪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基本国情,总结国内发展的实践探索和借鉴国外发展的有益经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和新要求,逐步构建了系统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2003年4月,胡锦涛在广东视察时提出“全面的发展观”,旨在从全局战略高度来思考发展问题,以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2003年8月,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时开始明确使用“科学发展观”概念,提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完整的明确的表述,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有关发展的观念、思想及理论,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全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等“三大规律”的认识,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过程中,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日趋系统化和体系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发展”明确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产生社会思想共识。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共同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全党、全国和全社会有了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道德规范,为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奠定了价值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课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标志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走向体系化的发展范式。

四、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表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进入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汇聚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涉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近代以来中国无数志士仁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愿景,是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及发展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鲜明的时代主题。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以“中国梦”来表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提出,展示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自觉和使命担当。

习近平于2013年3月在人大举行闭幕会上,深刻地阐释了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还从方向、动力和主体等维度,勾画了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即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继“美国梦”和“欧洲梦”之后,“中国梦”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梦不是他国梦的翻版或复制品,而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锲而不舍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艰辛探索的成功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风格和气派,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魅力。

中国梦作为中国主流政治话语受到了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赞誉。意识形态话语权,对于一个政党或阶级来说具有极端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只有掌握了意识形态话语权,才能影响社会舆论的走向和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一个文化多元、意识形态纷争的时代,在人类还没有超越阶级社会以前,一个阶级如果忽视甚至有意无意地放弃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就意味着另一个阶级对它的占有和另一个社会对它的渗透。”[8]为了巩固执政合法性基础和赢取国际竞争优势地位,中国共产党必须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和领导权。“中国梦”在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容和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将相对抽象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更加形象、通俗、朴实、亲切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化话语方式表达出来,拉近了普通的人民群众与崇高的共同理想之间的距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加清晰、具体及亲和的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产生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社会效应,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凝聚共识和汇聚力量。因此,“中国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行大众化的话语转换,既有利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又有利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项目来源:四川省教育厅“全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专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川教函〔2013〕96号)。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8.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2.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9.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037.

[5](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一人[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24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8.

[7]敖带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热问题与冷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6.

[8]李红军.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J].思想理论教育,2007(1).

作者简介:李俊斌,中共达州市委党校讲师、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的历史。

收稿日期:2015- 8- 15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9-0025-03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